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0|回復: 0

[成语典故] 脚踏实地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9-6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脚踏实地〗怎么读:

jiǎo tà shí dì

〖脚踏实地〗涵义

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脚踏实地〗出处

宋·邵雍〖邵氏闻见前录〗卷十八:“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脚踏实地〗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脚踏实地〗近义词:兢兢业业,安分守己,实事求是,踏踏实实

〖脚踏实地〗反义词:好高骛远,弄虚作假,蜻蜓点水

〖脚踏实地〗造句

1、人无翅膀不会飞,要到达目的地,就得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去。

2、如果你碰见李纳斯托沃兹,他给人的表现是一个温文尔雅、脚踏实地的芬兰裔美国人。

3、我就是欣赏他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那正是一般年轻人所欠缺的。

4、然而,正如受禅宗思想影响的作家纳塔利戈德堡所说,失败中的开放与坦诚,一种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的精神,似乎是处于更高层次的成功所不具备的。

5、不过,至少是目前,比起在天空中种田的科学梦来说,这倒是更脚踏实地的做法。

6、只有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建立起坚壮的根基。

7、科幻小说激励着他尽管他离开学校的第一份工作只是个脚踏实地的小公务员,但那给了他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和写作。

8、他当学徒时就是不肯脚踏实地地学本事,如今才会成了个半吊子。

9、要想成功就得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要想一步登天。

10、这些人让幽默名至实归,他们让人觉得温暖、脚踏实地、亲切,在尴尬场合他们能缓解紧张气氛,对自己犯的错也能一笑而过。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7-25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脚踏实地"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脚踏实地"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实践智慧,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周易》"坤卦"所载"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邵雍《邵氏闻见前录》以"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评价司马光,不仅确立了该成语的经典地位,更揭示了儒家"笃行"传统的精髓。本文将从训诂考据、哲学意蕴及现代转化三个维度,解析这一成语的深层价值。

一、文字训诂与语义流变
"脚"字从"肉"(月)部,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胫也",引申为立身之本;"踏"字从足沓声,《玉篇》训为"践也",强调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宋代理学家特别重视"实地"二字,朱熹在《近思录》中阐释:"为学须是切实做工夫,如人耕田,须是下种子在地,然后望其生发。"这种将道德修养与农事耕作相类比的思维,正是农耕文明孕育的实践智慧。

二、儒道互补的哲学意蕴
在儒家体系中,"脚踏实地"与《中庸》"行远必自迩"形成互文,王阳明《传习录》进一步发展为"在事上磨练"的工夫论。而道家《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命题,则从自然法则角度予以佐证。值得注意的是,北宋邵雍作为象数学家,其评价司马光时实含"数理"与"义理"相统一的深意——正如《皇极经世》所言:"观物者,非以目观之,观之以理也。"

三、现代性转化的三个维度
1. 认知维度: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中华文明特质在于"重视实际经验过于抽象理论"。当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印证了身体实践对思维塑造的关键作用。
2. 教育维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正是对"脚踏实地"的现代诠释。近年兴起的项目式学习(PBL)模式,本质上延续了这一传统。
3. 创新维度:华为"力出一孔"的战略哲学,与《尚书》"惟精惟一"的古训一脉相承,证明传统智慧在现代科技创新中的生命力。

结语:
当后现代思潮解构宏大叙事时,"脚踏实地"所蕴含的实践理性恰能提供必要的思想锚点。从王祯《农书》记载的耕作经验,到当代航天工程的"归零"文化,这种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密码。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脚踏实地"的本真状态——这既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智慧。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28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脚踏实地"的实践智慧与当代价值》

"脚踏实地"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千年的实践智慧,其精神内核可追溯至《周易》"坤卦"所载"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哲学思想。邵雍《邵氏闻见前录》以"君实脚踏实地人也"评司马光,不仅确立该成语的经典地位,更揭示了中国传统士人"修齐治平"的根本方法。本文将从训诂考据、哲学意蕴及现代转化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文字训诂与语义流变
"脚"字从"月(肉)"从"却",《说文解字》释为"胫也",引申为立身之本;"踏"字从足沓声,《玉篇》解作"践也",强调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宋代以前典籍多作"履实蹈真"(见《晋书·王导传》),至邵雍始凝练为四字格成语。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在《近思录》中特别指出:"学者须是脚踏实地,从卑处做起",将原本形容品格的词汇转化为治学方法论。

二、儒道互补的哲学意蕴
在儒家体系中,此语契合《中庸》"行远必自迩"的渐进思想。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练,方立得住",正是对"脚踏实地"的心学阐释。而道家典籍《淮南子·说山训》"不蹞步无以至千里"的表述,则从自然规律角度与之形成互文。这种儒道互补的思维模式,使该成语既包含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又具备尊重客观规律的理性态度。

三、现代社会的实践转化
当代管理学中的"精益创业"(Lean Startup)理论,其"构建-测量-学习"的迭代循环,与"脚踏实地"强调的渐进积累不谋而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批评近代激进思潮时指出:"凡改革必继之以人,人必本之于学,学必归之于行",此中"行"字正道出脚踏实地的当代意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管理哲学,正是传统智慧在现代企业中的成功转化。

结语:
"脚踏实地"绝非保守主义的代名词,而是蕴含"知行合一"辩证思维的实践智慧。在知识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更需秉持这种"卑以自牧"的精神,以《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为戒,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正如钱钟书所言:"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真正的成就从来都来自那些甘坐冷板凳的坚实脚步。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