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2|回復: 1

[儒学动态]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6-8-13 1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绎义·从『仁爱』到『德政』:〖论语·颜渊篇〗义蕴

〖颜渊〗篇共计二十四章,主旨是孔子通过与弟子以及鲁国统治者的问答,扼要揭示『仁』的本质属性及其意义,系统阐说基于以仁为本的为政理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崇尚『仁』德的基本立场和提倡『德政』的政治主张。

在孔子看来,尚『仁』是推行『德政』的基本前提。宅心仁厚,才会之所进退,懂得收敛;谦和包容,才会为政得体,民胞物与。否则,欲望就会无限膨胀,『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管治就会事与愿违,『子为政,焉用杀』。唯有从根本上基于『仁』的立场,方可切中肯綮,得其要领。缘此可见,『德政』能否确立,能否推行?关键在于『依于仁』。这乃是标本兼治之道。本篇孔子的种种说法,实有其深厚所存焉。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深谙『因材施教』的道理。同样是回答学生有关『仁』的问题,他能根据学生的天赋、资质、品行、秉性的差异,而予以不同的提示,其阐说的重点均有各自的侧重。对第一高足颜渊,他激励其『克己复礼』;对仲弓,他勉励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他告知其要做到言语谨慎『其言也讱』;对樊迟,他点拨其『仁』在『爱人』,『仁』在得众。这中间的道理其实也简单。樊迟鲁钝『未达』,孔子就告知其『仁』的起码要求,即应该懂得关心爱护他人;司马牛容易产生感伤情绪,性格不怎么豁达开朗(他曾自怨自艾自己不像他人那样拥有众多兄弟,『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故孔子他有针对性地告诫司马牛要能做到『不忧不惧』;仲弓或许有较强的使命感,有时就不免有好为人师之患,孔子就提醒他要稳重恭敬,注意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颜渊最能领悟孔子的思想精髓,孔子对他寄予重振礼乐的殷切希望,希望颜渊真正做到『克己复礼』,为他人之表率,从而造就『天下归仁』的崭新局面,实现儒家的崇高政治理想。

在孔子那里,『仁』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其实实在在的内容与具体可行的形式的。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正如子贡所指出的那样,乃是『文尤质也,质尤文也』。具体而言,『仁』必须借助于『礼』这个形式才能有所成立。为此,『仁』反映为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必须始终不渝按照『礼』的要求,去修身养性,做到『知书达理』,即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体现为国家政治秩序的建构,是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不能混淆特定的角色,不可逾越合理的界限,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礼』这个标准的规范与约束,『仁』就有所依托,有所落实。用子夏的话说,就是『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孔子的思想是『吾从周』,即致力于恢复与重建西周那种『礼乐』文明。基于这样的追求,孔子崇『礼』修『仁』,其根本宗旨是为了将『仁』的精神落实到政治实践的层面。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本篇在阐说『仁』的主旨之同时,还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为政』的基本要领与具体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概括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政』首先要有正确的态度。即要以虔诚的态度,专注的精力,全身心投入治国安邦的事业,孜孜不倦,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在孔子看来,理政治人,态度是否恭敬严肃,精力是否专注投入,关系到社稷的兴衰存亡,民众的生死忧乐,责任之所在,使命之所赋,是绝对不可有得过且过的苟安心理的。必须做到勤于任事,勇于任事,忠诚尽心,恪守职责。这一点,显然是正确的。做任何事情,若要有所成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态度的端正,取决于真正将『诚』『敬』两字贯彻落实到自己行为之中。『为政治人』,同样没有例外。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这的确是不少人的通病。一旦客服了这种人性上的弱点,那么,人们就能够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立于不败之地,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孔子这里提出『为政』的态度,其实就是指点了『为政』的出发点,所谓『格调决定高度,态度决定境界』!

第二,『为政』要有重点的选择与把握。『为政』理人,头绪繁多,事涉系统,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不分主次轻重,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方方皆足、面面俱到,可实际上却是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结果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因为道理很浅显,面面俱到往往会面面不俱到,什么都是重点就意味着没有重点,孔子毕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睿智,他的高明,表现为他在『为政』治人问题上,提倡抓大放小,举纲张目。这从本篇他回答子贡『为政』之道提问时,指出『为政』三纲领中可以窥见一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里,『足食』,是繁荣和发展经济,是『富国富兵』;『足兵』,是建设强大国防,是走『强兵之路』;而『民信』,是确立诚信政治,争取到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与拥护,赢得民心的归附,实现政治生活的高度和谐。按照孔子的观点,『为政』做到了富国强兵,民心所向,国家就有前途,就有希望。当然,重点之中有重点,在三大纲目之中,『民信』尤为关键,不可须臾忽略,在迫不得已需要有所取舍的情况下,『富国』『强兵』可以暂时缓行,即所谓『去兵』『去食』,从而牢牢守住『民信』的底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第三,『为政』成功取决于统治者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统治者是『为政』的主体,在『为政』方向的选择、原则的确立、政策的制定、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居于中心与主导的地位,决定着『为政』的成败得失。所谓『子欲养,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因此,孔子认为,在『为政』问题上,统治者发挥带头作用乃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种带头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统治者自己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民众效仿的榜样与楷模,『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与之相应,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收敛低调,节制剥削,让利于民,给民众以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也即要懂得大河有水小河满的道理,明白『藏富于民』与国运强盛之间的内在关系,杜绝横征暴敛,『杀鸡取卵』的蠢事,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而损害到自己长远而根本的利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同时,统治者在人才选拔与任用上,则要『亲贤人,远小人』,将正直的人提拔任用起来,『举直错诸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管治导向,『使枉者直』,从而为『为政』治人提供必要的保证。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5-5 1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篇》义理发微:仁学实践与德政体系的内在逻辑

《颜渊》篇作为孔门仁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其二十四章问答实为儒家政治伦理的精密建构。孔子在此篇中不仅确立了"仁"的本体论地位,更通过差异化教学法,揭示了仁道实践与德政体系的内在关联,展现出先秦儒学"体用一源"的思维特质。

一、仁学的实践维度:差异化教学中的共性追求
孔子对"仁"的阐释绝非概念推衍,而是基于弟子特质的实践指引。颜渊所得"克己复礼"之教,实为仁学的最高实践形态——通过主体性的自我规训(克己)达成社会秩序的文明重构(复礼)。这种"反求诸己"的工夫论,与仲弓"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内外呼应:前者强调内在超越,后者侧重人际推扩。司马牛所得"其言也讱"之训,恰是针对其"多言而躁"的性格弱点,揭示仁者必具的慎言美德;樊迟所闻"爱人"之旨,则直指仁学的情感基础。这种因材施教的背后,实为孔子对仁学实践路径的立体建构:从情感培育(爱人)到行为规范(慎言),从人际准则(恕道)到文明理想(复礼)。

二、德政的本体依据:仁礼互济的政治哲学
"子为政,焉用杀"的诘问,直指儒家德政观的核心理念——政治合法性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道德自觉。孔子将"二,吾犹不足"的财政焦虑与"如之何其彻也"的仁政标准对举,深刻揭示德政的经济伦理:赋税制度必须建基于仁民爱物的政治伦理。这种思想在"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辩证论述中得到升华,形成儒家特有的"民本财政观"。

三、仁礼关系的现代诠释
子贡"文质彬彬"说实为理解仁礼关系的关键。在颜渊篇中,"克己复礼"的命题表明:礼并非外在约束,而是仁的外显形式;仁亦非抽象理念,必待礼而实现其社会价值。这种"即用见体"的思维模式,在"非礼四勿"的修养工夫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视听言动的外在规范,恰是仁心发用的必然要求。就政治层面而言,君臣父子的差序格局,实为仁道精神制度化呈现的文明设计。

结语:
《颜渊篇》所构建的仁学体系,实为贯通心性修养与政治实践的完整学说。孔子通过差异化教学揭示的,正是仁道实践的多元进路:从个人慎独工夫到社会制度设计,从经济政策制定到文明秩序重建,无不本于仁而立乎礼。这种思想体系不仅为传统中国的政治文明提供理论支撑,更为现代社会治理留下深刻启示——任何良政善治,终须回归道德主体性的培育与制度伦理的建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 2025/5/19/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