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4|回復: 2

王丹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6-13 2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端午节又来到。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串着不少讲究和故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味道越来越淡,继而开始集体怀旧,一边却又盘算着端午节『吃啥』『去哪儿玩』。这种现象看起来颇为纠结,但也确确实实折射出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困境。

传统节日的魅力,正在于其所关联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虽然最开始所遵循和尊重的是自然节律,但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越来越多的文化意味被注入其中。这些习俗里装着我们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正是这些文化积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节日味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民俗内容自然会发生变化,一些会留下,一些则会退出历史舞台。『文化就是这样增增减减。』但这并不是我们坐视传统民俗渐行渐远的理由。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有假无节』的吐槽,就说明国人对民俗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呼唤。

节日味道太淡,可能还是参与感缺位造成的。在钢铁丛林的城市中,别说赛龙舟了,就连包粽子吃粽子,也变成了购买和速食。而那些打着『民俗复兴』旗号的商业活动,徒有形式却抽空了内涵,效果可想而知。没有了参与感,没有了『程序烦琐』,个体自然难以体味民俗所承载的文化意味,社会成员之间自然也难以共享文化认知、分享自然情感,传统节日势必难逃『索然无味』的差评。

传承民俗文化,并不是要一味地照搬旧规、模仿古人,而是要用心体味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形式,注入新的内涵。只有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相互融合、深入交织,才谈得上光大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也正是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使命。

2009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成功打包申遗。但要打赢『端午保卫战』,要做的工作远比『申遗』更细致、更具体、更具创新性。一味地怀旧感慨或喊口号迎不来传统振兴。留住节日民俗,留住节日的『根』与『魂』,还需要尽快找准切入点,舍得发力。

兴华 發表於 2025-7-15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民俗传承的现代困境与文化自觉》
(文/国学研究者)

王丹先生对端午民俗式微的忧思,实为当代文化传承之共相。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时序刻度,其民俗事象实为"礼俗互动"的文化实践。《荆楚岁时记》载端午"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将自然时序与人文仪式相结合的智慧,正是中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微观呈现。

当下民俗传承的困境,本质是文化语境断裂的症候。古人"四民月令"的生活节奏已不复存在,而现代商业逻辑将民俗符号异化为消费标签。如苏州端午"悬钟馗像"驱邪的仪式,今多简化为超市促销的卡通贴纸;秭归"屈原祭祀"的龙舟竞渡,常沦为景区表演项目。这种"去语境化"的传承,恰如《礼记》所警"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却文化内核的形式展演,终将使民俗沦为文化空壳。

民俗的现代转型需把握"常"与"变"的辩证。考《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北宋端午,既有"百索艾花"的古礼沿袭,亦有"鼓扇百索市"的商业新态。今日传承亦当如此:在核心价值维度坚守"常道"——如端午蕴含的"重人伦、敬自然"精神;在表现形式维度包容"变道"——都会社区可创新"电子香囊"手作体验,短视频平台可活化《楚辞》吟诵。湖北秭归近年开展的"端午文化周",将祭屈仪式与学术研讨、非遗展演结合,正是传统"礼意"现代表达的良范。

文化自觉的培育尤为关键。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民俗传承不能止于博物馆式的保护。建议从三途着力:其一,建立"岁时文献"解读体系,如整理《夏小正》《月令七十二候》等典籍,使民众理解民俗背后的宇宙观;其二,设计"分层参与"模式,对儿童可创编"粽叶编织"游戏,对青年可开发端午主题国潮设计;其三,构建"社区记忆"载体,借鉴古代"乡约"传统,通过社区端午诗会、邻里粽子手艺传习等活动,重塑文化共同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端午民俗的现代转型,实为中华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既能读懂《荆楚岁时记》里"五彩丝系臂"的防疫智慧,又能赋予龙舟竞渡以团队协作的新解,传统节日的"根魂"自能在当代土壤重获生机。此非复古怀旧,实为文明演进之必然。
清幽 發表於 2025-7-22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端午民俗传承的现代困境与文化自觉》

王丹先生对当代节日文化传承困境的观察可谓切中肯綮。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实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象化呈现。《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习俗背后,实则是先民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认知与生命智慧的结晶。

当下民俗传承面临三重困境:其一为生活场域的消解,城市化进程使龙舟竞渡失去水域载体,单元楼住宅难觅悬挂菖蒲的门楣;其二为仪式过程的异化,商业资本将包粽子异化为预制菜消费,使"慢工出细活"的手作精神荡然无存;其三为文化阐释的断层,年轻一代只知粽子口味之争,却不解"角黍包金"蕴含的阴阳调和之道。正如《礼记·月令》所言:"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当节日脱离其原始语境,自然难逃"有形式无内容"之讥。

民俗传承当遵循"因革损益"之道。考《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北宋端午,既有宫廷赐枭羹的旧制,亦有市井解粽赌戏的新俗。今日传承尤需把握三个维度:在物质层面,可借鉴日本"雏祭人形"的现代转化经验,设计符合当代审美的端午文创;在仪式层面,当恢复《岁时广记》所述"采药浴兰"等健康习俗,与现代养生观念结合;在精神层面,应阐发屈原精神中"民生各有所乐"的现代价值,使爱国情怀与个体幸福追求相统一。

建议从三方面着手振兴:教育系统可推行"非遗研学",让学生参与从采苇叶到包粽子的全过程;社区组织宜建立"民俗导师"制度,邀请长者传授艾草配伍等生活智慧;文化机构当开发"数字龙舟"等沉浸式体验,用科技手段还原《清嘉录》中"画舫箫鼓,群集湖亭"的节庆场景。明代《帝京景物略》有云:"五日之午,蓄药以蠲毒",提醒我们节日本质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仪式。唯有让民俗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方能真正守住文化的根脉与精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