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9|回復: 1

[思維啟發] 经典启示录·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12-13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经典启示录·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经典启示录·如何用『中庸』思想观照现实?

中庸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论,亦称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中庸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理论和实践价值?对此,很多大儒都给出过自己的解读。东汉郑玄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北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归结起来,中庸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当然,中庸思想曾被一些封建统治者篡改,强于治民,弱于治官。但这不是中庸本身的错,而是统治者的阶级立场使然。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今天,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发掘中庸的思想内核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严以律己。中庸是人们修养的一种境界。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中庸〗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有志者必慎独,即便在隐微之处,仍然坚守中庸之道。清代戴震说:性之欲之,不可无节也;节而不过,则依乎天理。这是为人性中合理的欲望和需求正名。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精诚至诚。中庸的枢要在于诚。〖中庸〗认为天之所以为天,是因为天庄穆岿然,永远是诚、纯的化身。君子应秉承天道而行。〖中庸〗提出诚明之论,认为自然的诚明是天性;人为使他人明白诚,是教育。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化育相参就是诚。偏于一隅,持一技之长而乐守不移的人,也可谓之诚。综观〖中庸〗全书,诚就是修道通透之意。通透,即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程度。至诚可以精识万事万物之理。修中庸之道达到诚时,自然合乎万物之道,大道总是适合其用、适得其宜。

厚德载物。谦是中庸之德。〖中庸〗最末一章着力写君子无论功劳多么大、能力多么强、至诚善意多么纯,都必须谦而又谦,只有这样才能令人信服。圣贤笃诚、谦逊,所以仁人志士对其自愿追随和由衷拥戴。〖诗经大雅皇矣〗说: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这就是说,决不能厉声厉色地对待老百姓,而应对民若保赤子明德慎罚,要效法天之大德化育万物。可见,中庸大道的弘扬,不在强行说教,而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和谐包容。中庸既是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良性状态。中庸思想反对贫富两极分化,所以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倡导全民和乐、互敬互爱、去私为公的大同社会。〖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鲜明的集体主义特质,即立足多数人的需求治理社会,着眼全社会的包容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官者自修向上、展现自律风范,百姓尊重官员、理解仁义之官的艰辛和苦衷,以官民同心同德达到理想社会的境界。当全体社会成员都衣食无忧、工作无虞时,就能实现社会和睦和谐、国家长治久安。

中庸思想的实质在世界不同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平衡、稳定的文化需求,具有纠偏补弊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实现和坚守中庸,才能实现持久和平,实现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风清云逸 發表於 2025-5-1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的现实观照:一种动态平衡的实践智慧

《中庸》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理论的核心经典,其"执两用中"的思维范式绝非简单的折衷主义,而是一种蕴含深刻辩证法的实践智慧。郑玄"中和之为用"的注解,实已揭示其动态平衡的本质——这种平衡既非静态的中间点,亦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随具体情境不断调适的"时中"之道。

一、方法论维度:避免极端化的认知陷阱
程颐"不偏之谓中"的阐释,在当代社会尤具警示意义。网络时代的二元对立思维(如"非黑即白"的舆论场),恰是背离中庸之道的典型症候。《中庸》"君子而时中"的命题启示我们:
1. 在价值判断上需保持"叩其两端"的思维弹性,如孔子"毋意毋必"的训诫
2. 在决策过程中当效法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治理智慧
3. 现代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与中庸"权变"思想存在深层契合

二、心性修养维度:构建主体的精神坐标系
朱熹将"庸"释为"平常",实指道德实践的生活化转向。《中庸》"致中和"的修养工夫,在心理学层面与"情绪粒度"理论遥相呼应:
1. "戒慎恐惧"的慎独工夫,近似现代心理学的"元认知"训练
2.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对应情绪管理的阈值控制
3. 王阳明"在事上磨练"的实践路径,可视为中庸之道的心学发展

三、社会应用维度:寻找变革与守常的黄金比例
针对"中庸弱于治官"的质疑,当注意黄宗羲《明夷待访访录》揭示的制度异化问题。现代社会治理中:
1. 政策制定需把握"过犹不及"的度(如监管与创新的平衡)
2. 组织管理当遵循"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包容原则
3. 国际关系可借鉴"柔远人则四方归之"的文明对话智慧

四、当代转化:中庸思维的现代性潜能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中庸之道展现出新的解释力:
1. 生态伦理领域:"赞天地之化育"的可持续发展观
2. 科技伦理层面:"尽物之性"的技术中立原则
3. 文明互鉴中:"和而不流"的文化主体性保持

《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这种情境化的实践理性,恰是应对当代复杂性的精神资源。需警惕将中庸庸俗化为乡愿主义,其本质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辩证智慧,在恪守原则与灵活应变之间,始终保持着张力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一把钥匙。

(全文798字)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23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庸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四维观照》

(一)严以律己的修身智慧
郑玄注"中庸"为"中和之为用",实指动态平衡的实践艺术。程朱所谓"不偏不倚",非消极妥协,而是如《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主动调适。现代人常陷于极端化思维——工作狂或躺平、消费主义或苦行,皆失"时中"之要。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揭示:"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当代自律当效法"戒慎恐惧"的工夫,在数字时代尤需以"慎独"精神守护心智主权,使欲望如戴震所言"节而不过",方能在信息洪流中持守本真。

(二)至诚无息的实践哲学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命题,实为存在论与工夫论的统一。朱熹解"诚"为"真实无妄",在当代语境下可诠释为专业主义的极致追求。日本匠人秋山利辉的"守破离"理论,正是"诚明"思想的现代注脚:先恪守规范(守),继而突破创新(破),终至融会贯通(离)。企业伦理中的"初心"文化、学术研究的"格物"精神,莫不是"自诚明"的现代表达。

(三)中和之道的治理智慧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的宇宙观,为当代社会治理提供镜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政策即暗合此道:既保留儒家孝悌传统,又吸收法治精神,形成文化光谱的"中道"。西方学者福山指出现代政治需在"强国家"与"强社会"间找平衡点,恰与《中庸》"执两用中"的治理术遥相呼应。今日公共政策制定,当如程颐所言"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在多元诉求中寻求动态均衡。

(四)谦德含章的处世艺术
《中庸》末章"衣锦尚絅"的隐喻,揭示"谦"乃最高级的存在自信。钱穆先生曾言:"中国文化的柔韧性格,正在懂得在崇高处见平凡。"当代人才竞争常陷入"自我营销"的焦虑,而屠呦呦获诺奖时强调"这是团队的成绩",正是"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的现代演绎。硅谷"stay hungry"哲学,本质上与《中庸》"卑以自牧"的智慧异曲同工。

结语:
中庸思想犹如一枚多棱晶体:在个人维度是"从容中道"的心性修炼,在文明维度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共生智慧。当我们在AI时代重审"过犹不及"的古老训诫,会发现其中蕴含着破解现代性困境的密码——既非复古守旧,亦非全盘西化,而是在"时中"智慧中开辟新的人文境界。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中庸之道正是这亘古常新的文化元气。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