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7|回復: 1

[儒家文化]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二)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6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

『善人常得谤』是真的吗?

善人常得谤』的另一个原因是『先入为主』的心理。古人对于善人、恶人总结了很多标准。比如〖格言别录〗:『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善人都是待人厚道之人,而厚道的一个表现就是常看人优点、学人长处,并且能够隐恶扬善,因此也不会在背后扬人之恶。而小人恰相反,不仅扬人之恶,甚至为一己之私,无中生有,丑化、诽谤善人。他人听到奸人的不实之词,会对善人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就像『疑人偷斧』的例子,一旦先形成了对人的印象,再从这种印象出发,观察善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好像和恶人所说的、所诽谤的都相符合。

恶人到处造谣生事、毁谤善人,而善人总是与人为善,既不会毁谤他人,也不会想到、更不会防备别人诽谤自己。即使知道恶人诽谤自己,也不屑于辩白,因为『谗焰熏天,举火焚空,终将自息』。『谗焰』,像火焰一样,举着火把熏天空。没人理它,自己就熄灭了。但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如果没有知人之明,会认为善人默认了恶人的诽谤,便误以为恶人所言不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缺乏『知人之智』『识人之明』,所以才容易听信谗言。特别是对善人的诽谤多了,大家也会觉得这是真实的。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的教训可以值得后人汲取。领导者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智的判断、无私的境界,才能避免『善人常得谤,善事常易败』的悲剧,让善人在世的时候,充分发挥作用,成就善事。对于领导者而言,知人善任、用贤不疑更是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智是领导者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

〖群书治要〗中魏征在序言写道:『大奸巨滑,转日回天,社鼠城狐,反白仰黑,忠良由其放逐,邦国因以危亡』。说明魏征大人对这样的事情非常有感慨、有感触,也说明历史上,忠臣被冤枉、诬陷而不被重用,奸邪之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令君主忠奸不分的事例也很多。所以魏征把案例都收集在〖群书治要〗中,希望后世的领导者引以为戒,对于善人和恶人有清醒的认识,明确的辨别,这样才能保持识人之明,做到任贤远佞。

读史使人明智。虽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有『先入为主』的心理,使得『善人常得谤』在当时不可避免,也使人常常发出『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感慨。但是历史总是公平的,〖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尚书〗:『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论语〗:『德不孤,必有邻』。这些经典中的教诲却是恒常不变的规律,至今仍然发人深省。明白道理,就不会和小人斤斤计较,顺着进德修业的正确道路不断行进。

能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是区分领导者明智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君主没有知人之明,即使贤人出现,也不能得到重用。更何况贤者不贪图名利,经常隐居不出。

暂用中文名 發表於 2025-4-29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善人常得谤"现象之深层机理与历史镜鉴》

"善人常得谤"这一命题,实为贯穿中国政治伦理史的重要现象。其形成机理,除前贤所述"先入为主"之心理因素外,更与人性深层之"道德势差"密切相关。《格言别录》所揭示的德性差异,本质上构成了善恶双方在道德位势上的不对等关系——善者处高势而怀柔,恶者居低位而躁进,此即《周易》"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之象。

考诸史册,谤善现象多呈现三重结构:其一为认知层面的"刻板印象",如《吕氏春秋》"疑邻窃斧"之喻;其二为传播层面的"谗言乘虚",善者守"隐恶扬善"之德,恰使诽谤获得传播真空;其三为判断层面的"众口铄金",即《尚书》所谓"三人成虎"效应。此三者循环相生,遂使"谗焰熏天"之势成。

然细究其本,实因世俗缺乏"知人之智"。老子云"知人者智"非虚言也,《人物志》将"明哲"列为领袖首德,正为此故。魏征编《群书治要》,特录"社鼠城狐"之戒,盖因历史反复证明:谤善不止关乎个人荣辱,实系邦国存亡。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失隰朋而乱;唐玄宗任姚崇则治,信李林甫则衰,皆为此理明证。

今之鉴古,当明三义:其一,谤善现象本质是道德博弈的必然产物,《韩非子·难言》早言"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其二,历史评判具有滞后性,《孟子》"观过知仁"说提示我们需建立动态认知;其三,制度建设重于个人修为,《申鉴》"防谤之道在公听并观"的治国智慧尤值深思。

《大学》言"德本财末"、《周易》称"积善余庆",皆昭示终极历史正义。然为政者当知:待历史自证清白,何若当世即具慧眼?故培养"识人之明",不仅是个体修养课题,更是治国理政的关键能力。读史非为嗟叹"圣贤寂寞",而在使今人得以前瞻性地破解谤善困局,此方为真正"稽古振今"之道。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7-28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善人常谤"现象之心理机制与历史鉴戒》

"善人常得谤"之现象,实为古今道德实践中的深刻命题。其成因除前文所述之心理机制外,更与人性深层之认知结构及社会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今就"先入为主"之心理机制与历史鉴戒二者申论之。

一、认知偏误与道德评判之困
《格言别录》所揭示的"德盛者其心和平"与"德薄者其心刻傲"的二元对立,实为认知心理学中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现象。小人构陷善人时,往往利用人类"负面信息优先处理"的认知特点。据《韩非子·难言》载:"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此即说明道德优势在认知偏见面前可能失效。当谗言反复强化某种负面印象时,即便睿智如曾子之母,亦不免"投杼逾墙"(见《战国策》),此乃"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在道德评判中的典型表现。

二、沉默螺旋与舆论异化
善人之"不屑辩白",恰使谗言形成"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颜氏家训·慕贤》云:"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善者之沉默本为修身之德,然在群体认知中却易被曲解为"默认"。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载:"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此即揭示舆论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机制。

三、历史镜鉴与领导智慧
魏征《群书治要》所集案例,实为组织行为学的负面教材。其"社鼠城狐"之喻,恰合现代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德不配位者终将危害系统平衡。老子"知人者智"之说,在领导力层面体现为"认知复杂度"(cognitive complexity)的修养。司马光《资治通鉴》强调:"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领导者唯有突破"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方能避免"投射效应"(projection effect)导致的识人偏差。

四、道德实践的历史辩证法
《周易》"积善余庆"之说,在长时段历史检验中显现其真理性。王阳明《传习录》云:"毁誉在外,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此乃超越诽谤的根本之道。考诸史册,范仲淹三遭谗谤而志不改,终成"先忧后乐"之业;司马光退居洛阳十五年著《通鉴》,证明"德者本也"的终极价值。

结语:
"善人常谤"现象折射出道德认知的复杂性。个体当以"不以誉喜,不以毁怒"(《明儒学案》)修其内,领导者宜以"兼听则明"(《潜夫论》)察其外。历史终将完成"吹尽狂沙始到金"的筛选过程,此即《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深层意蕴。吾辈当在明辨之际,更须以知行合一之功,破此千古迷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