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7|回復: 0

[儒家文化] 古人为什么祭祀天地?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7 18: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为什么要祭祀天地

古人为什么要祭祀天地

古人为什么祭祀天地?

首先,让人们懂得天道的存在。天道是自然而然的规律,人们要顺应天道生产生活,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搞农业不能违背农时,也要按照四季节律来办政治。为什么高考是在春夏季节,而秋季问斩犯人?秋天主肃杀。而『天道好生而恶杀』,天道成就、生养万物,有好生之德,办理政治也要采取礼主刑辅的方式,也就是以道德教化为主,而以刑罚为辅,这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政治中的反应。祭祀天地也是效法天地之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有平等无私的情怀,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平等关爱。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要把对父母、兄弟的爱推而广之,关爱人民、动物、自然生态等。有这种心就不会破坏生态,破坏环境。而且自然万物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叫做因果规律。『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想有好的结果,就要种好因。所以,祭祀天地有这么多好处,怎么能不得到福佑呢?祭祀天地,能够提起一个人的敬畏之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有的资源、能源都来自大地。祭祀天地,也是感恩天地供给人类生活所需。孔子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孔子参加祭祀会得福?因为孔子『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时如同祖先就在面前;祭祀神明,也就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就如同这些人在面前一样的恭敬、感恩。所以,『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心中有恭敬、感恩、敬畏,才会有福。这就是『福田靠心耕』。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夏桀不修常德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亵慢神明,虐待民众。这就违背了天道,与天子之德不相匹配,所以自然会失去天子之位。天子之德是什么?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说:『天子者,与天地参焉,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上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天地对于万物都有生长、养育之恩。天子也能承载、生长、养育万物,功德与天地相齐,所以与天地并列为三。天子的德行也必须能够和天地相配,恩惠普施万物,与日月同明,普照全世界,无微不至,不遗漏任何微小的事物。『兼利万物』的『兼』,是普遍、平等、没有差别地利益万物。不会因为这是大树,就多关照,那是小草,就不闻不问;也不会因为大象很温顺就喜欢、爱护它,那些是虎狼,就厌弃它。而是要效法『日月无私照』的精神,普照四海,让天下万物都能体会到天子的德行,就连微小之人也不遗弃。这才是天子应具备的德行,恩德普施而不遗漏任何一个子民。读了这段话就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我们将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这就是顺应天地之道所提出的治国理政的主张,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这里也能够体会到,为什么中国是在走上坡路,而美国是在走下坡路。学习〖尚书〗,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都有规律可循,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求多福,自作自受,『多行不义必自毙』。所以,美国也不需要打压、限制其他国家,而是要懂得按照自然天道治国理政,这样才能『顺天者昌』,否则必然是自取灭亡。如果不明白道理,『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定会有衰败乃至灭亡的危险。夏朝的开创者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无私忘我地为了百姓的安危奔忙。他遇到路上的罪人,还反躬自省,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如尧舜,没有尽好天子的职责。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德行,才受到天下百姓的认可与拥戴。而末代帝王夏桀,不敬祖先,虐待百姓,失去了天子应有的德行,与天道相违背,所以必将失去天子之位,而被有纯一之德、深合天心的伊尹和商汤所取代。

江步 發表於 2025-7-1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代祭天法象及其政教义蕴》

祭祀天地之礼,实为华夏政教文明之枢机。考《周礼·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郑玄注云:"禋,烟也,取其阳达于上",此非徒事鬼神之仪,实乃建构"天-天子-民"三重宇宙秩序之圣礼。今就经义发微,析为三端:

一、法象授时以立政本
《尧典》"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揭示祭祀本质为时空秩序的体认。《月令》载天子四时居明堂,依二十八宿方位布政,此即《易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实践。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王者岁一祭天于郊,四祭于明堂",实将天文历法、农事周期与行政节律熔铸为"三才贯通"的治理体系。所谓秋决囚犯,非仅因"金气肃杀",实本《周礼·秋官》"司寇掌邦禁"的职官设计,体现刑律必合天时的政治智慧。

二、德配天地以成圣王
《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者,乃指圣王德性修养。《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郑注:"王者父事天,母事地",此血缘拟制实为政治伦理建构。孔颖达疏解"德配天地",特举《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为证,揭示祭祀仪式中"牺牲玉帛"实为"精诚之至"的象征(《左传·桓公六年》臧哀伯语)。夏桀之失,非在渎神,而在《汤诰》所谓"弃厥元子"的德性亏缺,违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蔡仲之命》)的天道准则。

三、生态伦理以达太和
《礼记·郊特牲》"扫地而祭"的仪式设计,暗合"取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孟子"仁民爱物"说实本《周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王弼注谓"圣人之于天地,犹天地之于万物"。祭祀时"牺性不成粢盛不洁"则不敢祭(《穀梁传·桓公八年》),此敬畏意识衍生出《吕氏春秋》"畋猎以时"的生态保护制度。程颐释"祭神如神在",特别强调"事死如事生"的诚敬工夫(《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正是这种"与天地参"的主体自觉,造就了"赞天地之化育"的文明品格。

要之,三代祭天非宗教仪式,实为政治哲学之具象化。《周礼》"大司徒以祀礼教敬"的制度设计,终以《孝经》"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为归趣。今人若只视作迷信活动,岂非买椟还珠?昔孔子叹"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论语·八佾》),正警示后人当明礼乐之本。存此敬畏之心,方可谓得中华政教之真精神。
回守忘事 發表於 2025-7-21 2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代祭祀天地之本义与政教精神》
(文/国学研究者)

祭祀天地之礼,乃华夏政教文明之枢机,其义理贯通天人,非徒仪式而已。《礼记·郊特牲》云:「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此言祭祀之本质,实为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体认与回应。今就经义发微,略陈三端。

一、法天道以立人极
《周易·系辞》言「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古人制礼作乐皆本于此。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非独农事之序,实为天道显象。《月令》载天子四时政令,孟春「命相布德和令」,仲秋「乃命有司申严百刑」,此即「刑德配四时」之政教实践。董仲舒《春秋繁露》谓「王者配天」,正言人君当效天行健、地势坤之德,故祭祀实为「以人合天」的教化行为。

二、明德配位之政治伦理
《尚书·泰誓》云「惟天地万物父母」,天子祭天地,实为「德位相配」的象征性确认。郑玄注《周礼》曰:「祀天神,祭地祇,所以昭事上帝、班瑞于群后也。」若夏桀「慢神虐民」,实为德不配位之征,《孟子·离娄》所谓「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孔颖达疏《礼记》强调「兼利万物」乃天子之职,此与《周易》「厚德载物」互文见义,揭示祭祀背后的责任伦理。

三、成教化民之实践维度
《孝经》言「郊祀后稷以配天」,将祖先功德与天地并祭,实建构「天人—古今」的连续体。孔子「祭如在」之说,非谓鬼神实存,乃强调「敬」的主体修养。《礼记·祭统》阐发「外则尽物,内则尽志」的祭祀心理机制,正是通过仪式培养「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王阳明《传习录》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实为祭祀教化之终极指向。

要之,三代祭祀天地之礼,乃「天道—政道—人道」的三重整合:于哲学层面确立宇宙秩序认知,于政治层面构建权力合法性基础,于伦理层面培育「报本反始」的文明品格。今人若只视之为迷信,则犹执炬火而谓日月无光矣。

(全文798字)

按语:本文立论本于五经注疏体系,引证兼顾汉宋学术传统,以「政教合一」视角解析祭祀制度,避免现代学科分割造成的义理肢解。文中「法天道」「明德位」「成教化」三纲,实本于《白虎通义》「王者所以祭天地何?王者父事天,母事地」之经义,而用现代学术语言重构其逻辑链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