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8|回復: 2

[道学研究] 【列子】卷5汤问诗解7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小儿辩日远近凉热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2-24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5汤问诗解7默而得之性而成之小儿辩日远近凉热
题文诗: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中而裘,
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或农或商,
或田或渔,如冬,穿,水舟陆车,
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越之东有,辄沐之国,
其长子生,鲜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
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以同居处.
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剮其肉而,
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
仪渠之国,其亲戚死,积焚,熏则烟上,
谓之登遐,如是然后,成为孝子.上以为政,
下以为俗,未足为异.顺性自然,自然而然,
因俗而宜,因人而异.孔子东游,见两小儿,
辩斗问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日中时远.一儿,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一儿:日初出也,大如车盖,及日中时,
则如盘盂: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也,沧沧凉凉,及其,
如探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子不能决.两小儿乃,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原文】

南国之人祝发而裸①,北国之人鞨中而裘②,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③,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④,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越之东有辄沐之国⑤,其长子生,则鲜而食之⑥,谓之宜弟。其大父死⑦,负其大母而弃之⑧,曰:「鬼妻不可以同居 处⑨。」楚之南有炎人之国⑩,其亲戚死(11)12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13,其亲戚死,聚柴(14)积而焚之,熏则烟上15,谓之登遐16,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而未足为异也。

【译文】
南方国家的人截断头发而裸露身体,北方国家的人头札布中而身穿皮裘,中州国家的人头戴礼帽而身穿衣裳。依据九州条件的不同,有的种地有的经商,有的打猎有的捕鱼,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丝绸,水行坐船、陆行乘车一样。不用说话自然明白,顺应本性自然成功。越国的东方有个辄沐国,第一个儿子生下来后,就解剥并吃掉他,说是对下面的弟弟有好处。他们的祖父去世了,要把祖母背出去扔掉,说:「死鬼的妻子不能与我们住在一起。」楚国的南方有个炎人国,他们的父母去世了,要把身上的肉剔下来扔掉,然后把骨头埋到土里,才算是孝子。秦国的西方有个仪渠国,他们的父母去世了,要把柴火堆起来放在尸体下焚烧,烧的尸体的烟气直往上跑,叫:做升天,这样才算是孝子。在上面的人以此为政事,在下面的人以此为风俗,而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注释】
①祝发而裸——【释文】:『孔安国注【尚书】云:祝者,断截其发也。【汉书】云: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一本作「被」,恐误。裸,谓不以衣蔽形也。』
②鞨巾——鞨,音(末)。鞨巾,男子束发的头巾。

③九土所资——九土,指九州,古代就其所知的大陆 划分的九个地理区域。【周礼·职方】作幽州、并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资,供给,资源。
④葛——丝织品。
⑤辄沐之国——沐,张湛注:『又休。』【释文】作『休』,云,『辄,【说文】作耴,耳垂也。休,美也。』
⑥鲜而食之——鲜,卢文弨:『鲜,当以解剥为义。』汪中:『鲜,析也,声之转。』王重民:『鲜,盖「解」字之误。』
⑦大父——祖父。
⑧大母——祖母。
⑨以——与。北宋本、吉府本、【墨子·节葬篇】作『与』。
⑩炎人之国——【释文】『炎』作『啖』,云:『啖,本作炎。』【墨子·节葬篇】作『啖』。
(11)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等。【史记·五帝本纪】『事舜亲戚』,张守节正义:『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乎等。』本文下有『乃成为孝子』一句,则此处当指父母。
(12)——,腐烂。【释文】:『,音寡,剔肉也。。』
(13)仪渠之国——即义渠国,在今甘肃省境内。
(14)柴——【释文】:『柴,音柴。【说文】:烧柴焚燎以祭灭神。或通作柴。』
(15)熏——火烟上出。
(16)登遐——又作『登假』、』登霞』、『升霞』、『升假』,犹言仙去。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①,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②:『日初出大如车盖③,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中如探汤④: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⑤?』【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览,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辩。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陽刚出山时离我们近,而中午时离我们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陽刚出山时离我们远,而中午时离我们近。』一个小孩说:『太陽刚出山时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小盘子那么大了,这不正是离人远的看来小,而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陽刚出山时又寒又冷,到中午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吗?』孔子不能裁决。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啊?』
   
【注释】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俞樾:『「儿」下当有「曰我」二字,方与上句一律。』杨伯峻:『【事类赋】天部三、【御览】三、又三八五引正有「曰我」二字。』
②一儿曰——王重民:『【御览】三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五字。』王叔岷:『【天中记】一引「一儿」上亦有「曰尔何以知」五字,【事类赋】一天部一引「一儿」上有「曰尔何以知之」六字。』
③车盖——王重民:『【意林】、【初学记】一、【御览】三引「车盖」并作「车轮」。』王叔岷:『【事类赋】一天部一引「车盖」亦作「车轮」,【韵府群玉】十八引亦作「车轮」。』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王重民:『「日」字衍文。「其」即指日也,若有「日」字,则文词赘矣。【类聚】一、【初学记】一、【御览】三引并无「日」字,可证。』王叔岷:『【法苑珠林】七、【事类赋】一、【御览】三八五、【韵府群玉】五八引并无「日」字。【意林】、【锦绣万花谷·前集】一引则并无「其」字。疑一本「日」作「其」,传写因并窜入耳。』探,音 (滩),试探,伸手拿取。汤,热水。
⑤为——谓,认为。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5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汤问》第七则所载“小儿辩日”及“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诸事,实为探讨认知与自然之道的重要文本。兹分三义析之:

一、 地理论辩中的认知局限
“南国祝发而裸,北国鞨中而裘”之述,非仅风俗志异,实暗合《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理。九土异俗,农商殊途,犹《周礼·职方氏》辨九州物产,皆因地理阴阳之气不同。列子以“水舟陆车”为喻,揭示《老子》“道法自然”之旨——人类行为必顺应地理物性,此即“默而得之”的认知基础。小儿辩日之远近凉热,恰暴露感官经验之局限,与《荀子·解蔽》“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形成互文。

二、 民俗异闻中的道体显现
辄沐国“食长子”之俗,表面荒诞,实则暗含上古生殖崇拜遗风。郑玄注《礼记》曾言“蛮夷之礼不同于中国”,此现象恰印证《庄子·齐物论》“万物殊理,道不私”的命题。列子不置褒贬,仅录其事,正是“性而成之”的实践——承认文化差异的本然性,与《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遥相呼应。

三、 认知方法的哲学升华
“默而得之”非谓消极无为,实近《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体认方式。王弼注《老子》“不行而知”时强调“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恰可解此。小儿辩日之惑,若依孔子“多闻阙疑”态度(见《论语·为政》),则知圣人不轻断天地之理,此即“性而成之”的真谛——尊重认知过程的自然渐进。

要之,此章以地理差异、民俗异闻为表,以认知哲学为里。张湛注《列子》谓“顺性则所之皆适”,正是对“默而得之”的最佳诠释。今人读此,当悟认知世界需兼怀谦逊与包容,既承认经验局限,亦尊重文化多元,方得《易传》“天下同归而殊途”之三昧。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6-8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汤问》第七节所载“小儿辩日”及“默而得之,性而成之”诸段,实为探讨认知本源与人文差异之精微文本。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自然认知与主体体悟之辩证
“小儿辩日”之典,表面观之乃童子论日之远近凉热,实则揭示认知活动中的两重境界:
1. 感官经验之局限:晨午日距虽同,而视觉温差迥异,此显感知受制于时空条件;
2. 体认超越之可能:“默而得之”强调静观内省,“性而成之”则指本然心性对真理的直觉把握。此与《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理暗合,彰显道家“绝圣弃智”的认识论转向。

二、人文地理与习俗差异之哲思
文中南北服饰、越东丧葬之俗的对比,实为《列子》对“道法自然”的具象演绎:
南人祝发、北民鞨裘、中国冠裳,乃“形殊性同”之体现,正如郭象注《庄子》所言“物任其性,事称其能”;
辄沐国“食长子”之俗,虽悖人伦,然置于“九土异宜”语境中,恰证《礼记》“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的文化相对主义观。

三、实践智慧与天道顺应
“冬裘夏葛,水舟陆车”八字,凝练道器关系之精髓:
1. 工具理性层面:揭示“因物为制”的技术哲学,类《考工记》“审曲面势”之工巧;
2. 形上维度:暗喻“与时迁移”的生存智慧,近于《易传》“变通者趣时”之旨。此即“性而成之”的终极呈现——非刻意造作,乃天道流行在人事中的自然显发。

要之,此篇以童蒙之辩发认知之奥,以方俗之异明天道之同,最终归宗于“不假安排,当下即是”的体道境界。其思想脉络,上承《老子》“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启宋儒“随处体认天理”,在先秦认识论发展中具有枢纽意义。学者当透过奇崛叙事,领会其“即事见理”的深层意蕴。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