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3|回復: 2

[医药临床] 六神丸塞耳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3-30 12: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西医认为三叉神经痛除非手术,否则很难治愈,但手术有面瘫的危险。后来想,六神丸化开后点在牙床上能治疗牙痛,为何不依照这个思路试试呢?我突发奇想:把药放到耳朵里试试。奇迹发生了。那天晚上睡得很香,整晚都没再疼。

方法:每晚睡前,将一小管六神丸药粒倒在3cm见方的纱布上,将其包好,用线系紧,并留出约5cm长的线,塞入患侧耳孔内。一般当晚即可见效。第1周,每天换1次药。1周后,可视病情变化,2~3天换1次药。

三叉神经痛也有寒热之分。风寒阻络者,还要配合口服都梁丸、化瘀丸、天麻丸;肝火上逆者,应口服龙胆泻肝丸、天麻丸等。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不可疲劳。(魏中意)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5-6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神丸塞耳治三叉神经痛之机理刍议》

魏君所述以六神丸塞耳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法,实为融汇中西医理之巧思。今试从国医学理角度析其奥妙,兼论其应用要旨。

一、六神丸之药性机理
六神丸本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良方,其组方含牛黄、麝香、蟾酥等峻烈之品。按《本草纲目》所载,牛黄"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麝香"通诸窍,开经络";蟾酥"疗发背疔疮,一切恶肿"。诸药合用,其性辛香走窜,善透达经络郁滞。耳为宗脉之所聚,《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药力经耳窍渗透,可循少阳经脉直达三叉神经所过之处。

二、外治法之经络依据
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正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相合。耳部穴位如听宫、听会皆属少阳经要穴。药末塞耳,实为"经穴-药物"双重作用:一则借麝香穿透之性引药入经,二则通过耳部经络网络调节全身气血。此与《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说暗合。

三、寒热分型之要义
魏君提及寒热分型实为关键。风寒阻络者多见掣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肝火上逆者常伴面赤口苦,脉弦数。都梁丸温散风寒,龙胆泻肝丸清泻肝火,与六神丸外治相得益彰。然须注意,蟾酥有毒,长期使用恐伤正气,故一周后宜减频换药,正合"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

四、临证应用注意
1. 塞耳深度宜浅,线头外留防意外
2.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3. 出现耳鸣耳胀即停用
4. 需配合休息调摄,忌疲劳恼怒

此法虽效,终属治标之策。三叉神经痛本在气血失调,根治仍需辨证施治。建议疼痛缓解后,配合针灸调理或汤药固本。另需注意,现代医学所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继发性病因迥异,确诊前须经专科检查。

结语:六神丸塞耳法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外治内效"的智慧,然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务必在明医指导下辨证施用。
冰玉壶 發表於 2025-7-2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六神丸耳用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机理刍议》

魏氏所述六神丸塞耳疗法,实为中医"外治内效"理论之妙用。考六神丸本为吴门医派秘方,由麝香、牛黄、蟾酥等六味组成,传统用于咽喉肿痛。其移治三叉神经痛者,盖因耳部经络与三阳经有特殊联系,《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足少阳胆经循耳后,手少阳三焦经入耳中,此二经皆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相络属。

一、作用机理
1. 经络传导:耳为"倒置胎儿"之全息投影,药物经耳道渗透,可借少阳经脉直达病所。蟾酥所含蟾毒配基能阻滞钠离子通道,与西医卡马西平作用机理暗合。
2. 药气升降:麝香具走窜之性,《本草纲目》谓其"通诸窍,开经络",药气经耳道入络,可疏解少阳经气机郁滞。现代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麝香酮能透过血脑屏障。
3. 寒热分治:文中强调辨证配服都梁丸或龙胆泻肝丸,正合《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天麻丸之用,暗合"巅顶之痛,非天麻不能除"的古训。

二、使用要点
纱布包裹法:既防药物直接刺激耳道,又形成缓释效应。留线设计源自《外科正宗》药捻疗法,便于取换。
疗程设置:初期每日换药符合"其始可急取"的治疗原则,后期缓治则体现"久而减,减而除"的调理思想。

三、临证思考
此法虽效,然需明辨:
1. 风寒型多见掣痛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肝火型常伴面赤口苦,脉弦数。
2. 耳道溃破者忌用,蟾酥对粘膜有刺激性。
3. 现代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多因血管压迫,此疗法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兴奋性暂缓症状,根治仍需综合治疗。

结语
此案例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智慧,然外治法须与内服汤药、针灸等配合,方合"杂合以治"之经旨。读者用之宜详察证候,慎勿执一而废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