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61|回復: 0

古代的挽联 苏东坡悼朝云"每逢暮雨倍思卿"(图)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0-4-8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408485752446383.jpg 520) { this.style.width=520 }" OLDSRC=W020100408485752446383.jpg>

( S! }5 J! `& Q# W# Z* ]2 O0 C
2 F7 y1 [1 M2 @6 s/ ^
清・余菱《朝云颂偈图》
4 Z; Q4 Z& _5 a6 I3 j
5 a$ H# G( `8 P
    亲友死后送挽联表示哀悼在古代也很流行。挽联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对死者给予评价,或叙述同死者的友谊,对其逝世表示哀婉伤悼之意。
2 y/ c: l+ p+ p( e, {  a& I) x( a6 _0 f  \: D: n. H% k
    传说苏东坡有两个丫环,名叫朝云、暮雨。有一次东坡扪着肚皮笑问家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都说是满腹经纶,只有朝云说:“我看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一句话使东坡对她刮目相看,引为知己。不久,朝云病故,苏东坡哀伤不已,为她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_/ Q( v' i9 N$ {- Q' h) b8 W. N( W$ ?
    古代也有关于自撰挽联的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个姓杨的穷人,门前一块空地被隔壁大户苟家霸占。杨不服,上告县衙。苟家买通了县官,杨反被打得奄奄一息。当晚杨临终前愤然命笔:“羊(杨)遭狗(苟)欺,遍体鳞伤,唯有怒目上泉台;狗逢虎嘶,肝脑涂地,只待跺脚来转世。”写罢说道:“待我死了,挂在灵前,切记!切记!” + E8 k1 d5 o1 C) z( H. J
( y7 p; d# w; ^/ d# o8 w* Q8 k* N+ G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省光泽县有一民妇林氏,死前自撰了一副挽联: : C4 Z5 O$ V6 t& F/ Z# w4 s4 y
0 x) N- ~) _9 i
    奴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愿后日再订婚姻,莫向生妻言死妇;
# _3 a8 ]$ B7 m" `/ S, p' }, ?+ d* w
    儿依严父艰哉。小孩儿定仍有母,倘他时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 h% i, _7 \+ n9 F
% m9 N# ?& p0 P! t( t
    上联别夫,下联嘱子,语浅情真,体贴动人。
  [3 w0 j; ?1 F1 F# j4 z  Y2 t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