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45|回复: 0

[儒家学说] 论语翻译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11-19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5章》孔子说“吾其为东周乎”是何意?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季氏的家臣,又名公山不狃。“畔”字,与反叛的“叛”字同义,指谋逆。“末之也已”,意为没有地方去就算了。末之,指无处去。已,指停止,算了。“何必公山氏之之也”,意为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前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指去、到。“而岂徒哉”,意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徒,指徒然。“吾其为东周乎”,意为在东方复兴周的礼乐文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那个来召我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将使文、武之道在东方复兴。”

怎样理解本章的记载呢?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论语》所叙之事不见于《左传》,而《左传》定公十二年所叙的公山不狃反叛鲁国的事,不但没有叫孔子去,而且孔子当时正为司寇,命人打败了他。因此……,我们于此等处只能存疑。”历来的注者对本章所记是否可信,争议很大,史实究竟如何,已不可确考,我们只就文字说文字。

公山弗扰图谋反叛,孔子准备应召前去,这与他的一贯主张不符,因此子路不满。而孔子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反映出他想要出仕,凭借这个平台以行其道的急切心情。其实,孔子的内心是矛盾的,最后还是没有去。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表达出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要在东方建立起一个西周式的社会,使文、武之道重现于东方。

附:

《原文》

公山弗扰①以费畔②,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③,何必公山氏之之也④。”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⑤?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⑥?”

【注释】

①公山弗扰:季氏的家臣,又名公山不狃。②:同“叛”,谋逆。③末之也已:没有地方去就算了。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④何必公山氏之之也: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前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⑤而岂徒哉: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徒,徒然。⑥吾其为东周乎:在东方复兴周的礼乐文化。

【译文】

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何必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那个来召我的人,难道是白白召我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将使文、武之道在东方复兴。”

回守忘事 发表于 2025-7-24 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阳货》"吾其为东周"章义疏

《论语·阳货》第五章所载公山弗扰召孔子事,历代注家聚讼纷纭。今就经文章句、历史语境与圣贤心志三重维度,试作系统疏解。

一、文本训诂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之"徒"字,郑玄注为"空",《说文》训"步行也",此处引申为"无端"之意。朱子《集注》云:"言必用我也",深得经义。"东周"一词,包咸注曰:"兴周道于东方",实指以鲁国为中心复兴文武之政。考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尝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与此章"为东周"之志互为表里。

二、历史语境辨正
杨伯峻先生质疑此事与《左传》记载抵牾,此乃经史体例不同使然。《论语》重在记言,《左传》侧重记事。公山不狃(即弗扰)叛季氏在定公十二年(前498年),时孔子任鲁司寇,与《论语》所记时间节点不同。清儒崔述《洙泗考信录》指出,此当为定公八年阳虎作乱时之事,彼时孔子尚未出仕,故有应召之可能。

三、圣贤心志抉微
孔子"欲往"而终未往,展现其"圣之时者"的智慧。孟子所谓"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公孙丑上》),正可发明此意。其矛盾心态体现在:
1. 行道之切:"如有用我者"之"如"字,显露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悯
2. 底线意识:最终不赴,践行"危邦不入"(《泰伯》)之训
3. 文化理想:"为东周"非地理概念,乃"郁郁乎文哉"(《八佾》)的礼乐文明重建

四、现代启示
此章揭示儒家"经权之辨"的实践智慧:
1. 原则性:"义之与比"(《里仁》)的底线坚守
2. 灵活性:"无可无不可"(《微子》)的权变智慧
3. 使命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微子》)的担当精神

要之,此章非关史实真伪之辩,实乃孔子周流用世之志的生动写照。其"为东周"之志,既不同于后世"托古改制"的功利诉求,亦非简单的复古主义,而是对"仁"与"礼"统一的文化理想的执着追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孔子之欲往,欲往而行道,非欲往而助叛也",可谓的论。学者当于此体会圣贤"明道救世"之苦心,而非拘泥于行迹之考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酉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