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86|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0-2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解释: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音qiān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音gǔ )。』

『愆』字,指过失。『瞽』字,指盲人。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有轮到他说话就抢着说,这叫急躁;该他说话了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就乱说,这叫盲目。』

怎样避免孔子指出的这三种过失呢?此处的君子,指有德有位者。面对有德有位者要知敬,三种过失,都是由于心无敬意而产生的。因此,陪着有德有位者说话时,要心存敬意,把握时机,掌握分寸。这也是一个人品德修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附:

【原文】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注释】

①愆(音qiān 千):过失。②(音gǔ古):盲人。

【译文】

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还没轮到他说话就抢着说,这叫急躁;该他说话了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就乱说,这叫盲目。』

向乞分 發表於 2025-7-25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侍于君子有三愆」章义理阐微

《论语·季氏》此章所言三愆,实为古代士人立身处世之要义,亦今日人际交往之圭臬。孔门立教,首重言行之节,此章以"愆"为戒,深具现实指导意义。

一、三愆之病理分析
"躁"者,气之浮也。朱子《集注》谓:"躁,轻肆也。"犹如医家所谓"阳亢之症",乃心气未平而强发之病。春秋时晏子使楚,楚王令小门迎客,晏子立而不入,正待楚人"言及之"而后应对,可谓得中道。

"隐"者,志之怯也。郑玄注:"隐,不尽情实。"犹如脉象之沉伏,当言不言,非但失人臣之责,更负天道之公。东汉钟离意任尚书,明帝查抄郎官赃物,意独悬空函以谏,恰合"言及之而言"之旨。

"瞽"者,智之蔽也。王弼云:"未见颜色,犹瞽者之无目。"譬若医家望诊未施而妄下药剂。唐太宗欲修洛阳宫,张玄素未察君颜,遽以"甚于炀帝"直谏,虽蒙嘉纳,实犯"未见颜色"之忌。

二、君子侍对之道
《礼记·玉藻》云"君子之容舒迟",正可解此章深意。程颐指出:"三愆皆由不敬而生。"侍君子者当如执玉奉盈:
1. 时序之辨:当效法孟子"不如待时"之智,观语脉而应机。
2. 语默之度:当师法董仲舒"言当其时"之诚,秉忠悃而尽言。
3. 观色之明:当取法魏徵"渐渍而进"之谋,察神色而徐谏。

三、现代启示
今人交际,三愆之病尤甚:
躁者,见于抢话插言之辈;
隐者,显于职场缄默之流;
瞽者,呈于网络妄议之徒。
若能体认"言有序""时中"之旨,则会议商谈、上下沟通皆得其宜。昔钱穆先生解此章,特重"气象"二字,谓侍君子当如临大宾,整肃心神,自然三愆不作。

结语:
此章虽言侍君子,实为普世沟通准则。阳明先生云"知行合一",于言语之道尤为切要。三愆之戒,非为束缚性情,实乃培育"时中之德"。学者若能于此章细加体玩,则《论语》"慎言"之旨,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黄文勇 發表於 2025-7-31 23: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侍于君子有三愆」章义理阐微

《论语·季氏》此章所言「三愆」,实为古代士人立身处世之要义,亦今日人际交往之圭臬。孔门立教,首重「时中」,而此言谈应对之节,正是中庸之道在言语层面的具体展现。

一、愆失之本质
「愆」者,《说文》解为「过也」,段玉裁注「凡失其道曰愆」。朱子《集注》谓:「君子,有德位之通称。」侍坐之际,非仅指物理空间之陪侍,更含精神层面之敬慎。三种过失,皆源于「敬」字工夫未至——躁者失于轻率,隐者失于伪饰,瞽者失于察识。程颐言:「君子之接人,言貌之间,皆所当谨。」此正与《礼记·曲礼》「毋不敬」之训相通。

二、三愆分疏
1. 「躁」之失
「言未及之而言」,郑玄注谓「不待问而先言」。此非仅时间次序之误,实为心性修养之缺。《周易·艮卦》爻辞「艮其辅,言有序」可相发明。孔子尝言「仁者其言也讱」,躁者恰与之相悖。

2. 「隐」之失
「言及之而不言」,包咸注云「当言而不言」。此非道家「默而成之」之境,乃责任规避之谓。《荀子·非十二子》批评「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正可作此注脚。朱子强调「当言则言」方是圣贤中道。

3. 「瞽」之失
「未见颜色而言」,皇侃《义疏》释为「不观其形而逆作言」。此与《孟子·公孙丑》「观其眸子」之说相表里。古人「察言观色」非为谄媚,实乃「知几」工夫,《系辞传》所谓「几者动之微」即此。

三、现代启示
今人解此章,当超越字面训诂,体认其中蕴含的交往伦理:其一,对话须建立主体间性,非独白式表达;其二,言语当契理契机,如《文心雕龙》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其三,真正的沟通需要「视思明」的觉知力。王阳明《传习录》云「只在声色上求,便落第二义」,提示我们观色之要在返观自心。

结语
此章虽言「侍君子」之仪,实则揭示普遍性对话伦理。三愆之戒,与孔子「慎言其余」「讷于言而敏于行」等训示一脉相承。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此章尤具镜鉴意义——言语之道,终究是心性修养之外显。学者若能于此章「沉潜反复」,自可臻于《中庸》「时措之宜」的境界。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