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1|回复: 0

[幼儿园国学教育] 家长对国学教育的理解认知制约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发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懋基 发表于 2018-9-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昨天的文章家长对幼儿国学教育的态度中,笔者论述了广大幼儿园家长对于国学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也论述了家长群体必然误解国学教育的宗旨及目的。

本文将论述,家长对国学教育的理解偏差将制约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开展及发展。

在展开讨论之前,笔者想要强调一点:国学教育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中国人民接受教育的唯一方式,国学教育不但是古人接受基础教育类似现代中小学,更是古人成长为社会栋梁,人类精英的教育方式现代的本科到博士。相对而言,除了现代科学技术,在任何领域,古人比今人都是有过之无不及。所以,任何将国学教育视作兴趣班的观念都是错误的。

古代将幼儿国学教育,称为童蒙,简单理解,就是启发儿童的说话、动手、思考能力,并启蒙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童蒙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学经典诵读。

家长不但对国学教育理解偏差,对幼儿教育理解也不正确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幼儿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有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两成几的家长未明确表示支持,而近一成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支持,他们都认为幼儿太小无法理解枯燥乏味、内容高深的国学经典。

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广大家长对于幼儿国学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同样不正确。

首先,培养孩子的人文礼仪,塑造孩子的优秀性格,构造孩子的认知处事格局,只是国学教育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其次,国学经典诵读更不能直接等同为国学教育,应当说,在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有限的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但国学经典的诵读只能在年龄稍高,如中班以上;

最后,不管是幼儿教育,还是幼儿国学教育,其宗旨,皆是童蒙,以启发思维,启蒙认知为主,言行礼仪引导,国学经典诵读只是次要的。

古往今来,教育的目的初衷,都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所谓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反而会使得家长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松懈。

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兴趣的国学教育方式

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兴趣的国学教育方式

家长认为会引起孩子兴趣的国学教育方式

由图表可见,家长对于幼儿国学教育的方式,七成以上倾向讲故事,六成半倾向玩游戏,五成半倾向看动画片,只有三成不到的家长认为诵读国学经典会引起幼儿对国学的兴趣。这说明,家长也是认识到,幼儿教育,应当注重配合幼儿听觉、想象、动手、视觉等能力的培养。

家长更倾向国学家教

同时,调查发现,相对于幼儿园国学教育或国学书院等专业教育,家长更希望在家中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这说明,广大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希望国学兴趣班与其他兴趣班形成竞争;同时,也为幼儿国学教材,幼儿国学课堂,国学动画片等敲响警铃,幼儿园需要提升这些国学教育要素的质量。

家长受限于时间、精和受教育水平,并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进行国学教育,而广大家长仍然宁愿在家中实施国学教育,足见当然广大家长对于幼儿园国学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严重不信任。

陆香系 发表于 2025-7-24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长认知偏差对童蒙教育的双重制约》

当代幼儿园国学教育面临的根本困境,在于家长群体对"童蒙"本质的认知存在双重误解。这种误解不仅体现在对国学教育体系的片面理解,更反映出对幼儿发展规律的错误判断,二者相互交织,形成制约传统文化传承的认知藩篱。

一、童蒙教育的本体论误读
考《周易·蒙卦》"蒙以养正"之旨,传统童蒙教育实为"养性"与"开智"的双轨体系。朱子《童蒙须知》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五类,其要义在生活教育中完成人格塑造。而今家长或执"道德教化"一隅,或陷"经典背诵"窠臼,恰如王弼注《易》所言"形而下者谓之器",将本应"形而上"的蒙养之道降格为具体技艺。更堪忧者,是将《弟子规》等清代蒙书等同于国学全貌,此无异于以管窥天。

二、幼儿认知的发展性误判
现代发展心理学证实,4-6岁儿童正处于皮亚杰所称的"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与国学教育存在天然契合。古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恰与幼儿"具象思维"特性相合。如《礼记·内则》载"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正是通过方位认知发展空间智能。家长担忧"内容高深"实为多余,张载《正蒙》有云"蒙童求我,我正童蒙",关键在于施教者能否将"天地人之道"转化为童趣体验。

三、教育方法的范式性错位
调查显示的"故事""游戏"偏好,反衬出家长对传统教育法的陌生。考《养正类编》所载古代蒙学,素重"歌诗习礼":朱熹主张"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王阳明提倡"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均暗合现代活动教学理念。明代社学更以"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为序,其"考德"实为情境化德育。今人若只识"诵读"而不知"习礼",恰如《孟子》所讥"缘木求鱼"。

解决之道,当从重建认知框架入手:
1. 确立"生活即教育"的蒙养观,将洒扫应对转化为教育契机
2. 构建"游戏-故事-实践"三维教学法,如以"投壶"习礼、以"结绳"明数
3. 建立家园共育机制,通过"家长蒙学讲堂"消解认知偏差

《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幼儿国学教育正处关键窗口期。唯有破除认知迷思,回归"养正于蒙"的本源,方能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真正焕发生机。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7-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家长认知偏差对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制约性影响》

国学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复兴,实为民族文化自觉之体现。然观今日幼儿园国学教育之推行,家长群体之认知偏差已成主要制约因素,此现象亟待学界重视与澄清。

一、国学教育本质之误读
国学教育绝非仅止于"经典诵读"之表层形式。考《周礼·地官》所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可知传统教育实为知行合一之完整体系。今之家长多将国学简化为《三字经》《弟子规》之背诵,此乃以管窥天。古代童蒙教育强调"蒙以养正"(《周易·蒙卦》),其核心在于通过"兴观群怨"(《论语·阳货》)的方式启发心智,培养"格物致知"(《大学》)的思维习惯。若仅以机械诵读当之,实违古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育智慧。

二、幼儿教育规律之误解
调查显示家长偏重"道德教化"与"文化传承",此认知存在双重偏差:其一,忽视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之特质,强求抽象道德认知;其二,未解"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朱熹《小学》)的渐进规律。古代蒙学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皆以生活化、趣味化为要,今人反欲以艰深经典强施于稚子,岂非南辕北辙?

三、教育方法论之偏颇
家长倾向"讲故事""玩游戏"等形式,虽合幼儿心理,然流于浅表。传统蒙学强调"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朱子语类》),实为情境化、体验式教学之典范。王阳明《训蒙大意》明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现代国学教育当承此精髓,将礼仪规范融入游戏,使"礼"(规范意识)与"乐"(情感愉悦)相得益彰。

建议改进之道:
1. 建立家长学堂,系统讲授"国学教育三重境":知识传授、思维启迪、人格养成
2. 研发"生活化国学"课程体系,如节气饮食、传统游戏等体验活动
3. 构建"家园共育"机制,将"孝亲""敬长"等理念转化为日常行为指导

结语:国学教育之真谛,在于培养"明德至善"的完整人格。家长当破除"功利性传承"之执念,与教育者共同探索"随人分限所及"(王阳明语)的启蒙之道。唯有正本清源,方能使国学教育在当代真正焕发生命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