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59|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解释名句: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8-27 14: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29章〗孔子因何不强调无过,只劝人改过?

15·29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这里的『过』字,指过失,过错。『是』,为指示代词,表示『这』,『此』,本章中具体指『过而不改』。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叫做真正的过错了。』

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就名言呢?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没有过错。因此,古圣先哲都不强调无过,只是极力劝勉人们改过。孔子此话也是告诫人们,有错误是难免的,重要的是要及时改正过错,从而指出了对待过错的正确态度。在〖学而篇〗第8章中,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讲的是同一个意思。

其实,孔子不但勉励人们时时反省自己,改正过失,更希望人们在改过以后,能汲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雍也篇〗第2章中,孔子称赞颜渊『不贰过』,认为这是一个人好学上进的可贵品质。

附:

【原文】

15·29子曰:『过①而不改,是②谓过矣。』

【注释】

:过失,过错。②:这,此。指『过而不改』。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叫做真正的过错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17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过而不改"章义理阐微

孔子"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之训,实为儒家修身哲学之精要。此章载于《卫灵公》篇,虽仅八字,然其义理层次甚深,当从三方面抉发其微旨。

一、人性论基础
孔子此言建立于"性近习远"的人性认知上。《论语》载"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明示过失乃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朱熹《集注》释此章云:"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此解揭示儒家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不苛求初始之完美,而重在动态之完善。程颐《程氏经说》更指出:"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此即孔子不强调"无过"而重"改过"的哲学基础。

二、工夫论要义
此章实为"自讼"工夫的具体指导。《公冶长》篇载"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正与此章相发明。王阳明《传习录》有云:"改过贵勇,迁善贵速",道出改过的实践要求。清代大儒李颙《四书反身录》特别强调:"圣贤教人,只在改过。能改即是圣贤血脉。"此解将改过提升为成德之基,可见孔子此言非仅道德劝诫,实为切实可行的修养方法。

三、教育哲学维度
孔子此语蕴含"不贰过"的教育理想。《周易·益卦》象辞"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与此章形成经学互证。颜回"不贰过"(《雍也》)的境界,正是"过而改之"的终极体现。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指出:"人能改过,则过可渐少而至无。"此即儒家"下学而上达"的渐进式教育智慧。

今人读此章,当超越字面训诂,体认其中包含的实践智慧。孔子之教,既承认人性之局限,又指明向上之路径;既正视现实之不完美,又坚持理想之可达成。这种既现实又超越的智慧,正是儒家思想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明儒吕坤《呻吟语》有言:"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认过则无过。"可谓深得孔子此章精髓。吾辈学人,当于此等处切实体认,方不负圣人之教。
朱卯 發表於 2025-7-18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过而不改"章义理阐微

《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语,虽仅八字,实含圣贤修身之要义。朱熹《集注》谓:"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此解深得夫子微旨。今试从三端阐发其义:

一、人性本然与改过之基
程颐《程氏易传》云:"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圣人所以不苛责无过者,盖因《尚书·说命》早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之训。陆九渊《语录》更直言:"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此正与夫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相发明。故《近思录》特立"改过迁善"一章,示人以修身阶梯。

二、改过之实践工夫
王阳明《传习录》强调:"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此即颜子"不贰过"(《雍也》)真谛。张载《正蒙》有云:"恶不仁,故不善未尝不知;徒好仁而不恶不仁,则习不察,行不著。"故改过非徒知悔而已,当如《周易》益卦"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须有切实克治之功。朱子所谓"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是也。

三、过而不改之深层危害
荀悦《申鉴》指出:"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过而不改者,实三重皆失。《春秋谷梁传》云:"过而不改,恶之甚者。"盖因小过不悛,终成大愆。王夫之《读通鉴论》尝谓:"唐太宗以过为镜,故能成贞观之治;隋炀帝饰非拒谏,遂致江都之祸。"此足为万世鉴戒。

要之,夫子此语非仅论过失表象,实开示"内自省"(《里仁》)之根本工夫。张栻《论语解》云:"知其过而改之,则复于善矣。"此中"复"字最宜深味,与《周易》复卦"七日来复"相呼应,示人改过乃回归本然性德之要道。学者若能于此章会得"不远复"(《复·初九》)之义,则于圣门心法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