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86|回复: 0

[讲古] 中国历史故事:汉文帝的风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8-17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立刘恒为皇帝,那些实际的理由当然不能摆到桌面上,所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还是要有的,其最佳理由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中,前三个已经都死了(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就是最年长的了(此时刘恒24岁),所以应该让刘恒即位。

别看历史人物刘恒不受父亲刘邦重视,就藩国时年纪也不大,但是还是颇有才能的。

刘恒为人宽厚平和,沉稳谨慎。

刘恒在代地就藩国的这十五六年间,一直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尽力发展生产,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同时整军备武,抵御匈奴人的劫掠。

在他的治理下,偏远的代地,慢慢发展起来。刘恒自己,也积累了不少国家管理、官吏任命,以及军事方面的经验。

就在刘恒以为,自己这平静的日子能永远过下去的时候,一张大馅饼从天而降,直接砸到他头上,京城中群臣派来使者,邀请他进京当皇帝。

刘恒当时就被砸晕了。

谨慎的刘恒,开始并不相信,这样的好事能落到他头上。他手下的臣子也是什么说法都有。后来刘恒派自己最信任的亲娘舅薄昭,跑了一趟长安。

历史人物周勃将一切经过合盘托出,向薄昭讲明。

刘恒这才相信。

刘恒进京的时候,随身只带了六个可以信任,又有一定本领的臣子。可见代地确实是国小人少。

到达长安后,以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为首的臣子,请刘恒即位为君。刘恒退让三次后,接过代表皇帝身份的玺印,即位做了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知道自己身边亲信的大臣就这么几个,自己的帝位并不稳定,外面那些刘氏藩王随时有取代自己的可能性。要想保持住这个皇位,第一最重要的是要抓紧军权,二是要让那些老臣归心,三要尽快做出成绩,改善百姓的生活条件,取得百姓的拥护。

于是,汉文帝首先将自己的那几个亲信,放到不是最尊贵,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将南北两军的军权抓住,然后大肆封赏这次铲除吕氏一脉事件中的功臣。

文帝让陈平继续担任左丞相,拜周勃为右丞相,灌婴为太尉。

接下来,文帝又对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也是论功行赏。

其他有功之人,也是各有封赏。

为了稳住并拉拢刘氏皇族,文帝又封赏了一批刘氏一脉的族人,用他们和那些立有大功的臣子们一起,填补了吕氏被诛后的空缺。

文帝的做法,赢得了朝臣的拥戴,皇族中虽然有些不满的声音,尤其是刘襄等,但是终究没有翻起大的风浪。随着刘恒帝位的逐渐稳固,那些人也不得不将心事暗藏心中,慢慢等待时机。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孝子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封自己的母亲薄姬为皇太后。

可怜的薄姬,因为不受皇帝刘邦的在意,而好好的活了下来,现在,还成了皇太后,达到了吕后的高度,也算是奇葩的结局了。

到公元前157年,汉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此时的历史人物薄姬,依然健在,被汉景帝尊为太皇太后。

两年后的公元前155年,薄姬病死,寿享61岁。

相对于刘邦其他的妃子,除了吕后之外,薄姬的结局,算是最好的。属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类。

在母慈子孝方面,吕后母子,和薄姬母子,天地差别。

当然,作为一个皇帝,光靠施以恩惠是不够的,需要恩威并施,在这方面,文帝也是无师自通。

周勃因为在汉文帝即位一事上功劳最大,不夸张的说,没有周勃,别说汉文帝,恐怕连大汉朝能否存在,都难说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周勃也是头一份,当上了右丞相。

汉朝时,以右为尊,所以右丞相是正职,左丞相相当于右丞相的助手。这样一来,周勃就成了臣子中的第一人。

一向老成持重的周勃,此时也有些飘飘然,骄傲自大起来。

文帝呢?既不愿严厉惩罚这位功臣,更不愿被臣子凌驾于皇帝之上。于是或明或暗,几番敲打,令周勃醒悟过来,老老实实了,最后辞职返回封地。

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历史人物汉文帝迅速稳固了自己的帝位,彻底掌握了国家大权。

汉文帝在治理国家上,还是很有一套的。

文帝继承了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以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为主要目标,以让百姓安稳的生活为治国之本。同时大规模兴修水利,并多次减轻田租税率,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文帝大幅度减免徭役,“丁男三年而一事”,就是成年男子,只需要三年为国家服一次徭役就行了。这种徭役的间隔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文帝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汉朝的经济,得以更高速的发展,汉朝慢慢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

xie4566 发表于 2025-7-20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文帝继统之德与治国之道》

汉文帝刘恒之继统,实乃西汉政局由动荡转向安定之关键节点。细究史籍,文帝之得位虽因缘际会,然其治国理政之能,实非偶然。《史记·孝文本纪》所载"代王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正可见其深谙"兵权乃社稷之本"的政治智慧。

一、继统之时的政治智慧
文帝面对"天降大位"时的审慎态度,充分体现其"慎始敬终"的为政之道。《汉书》载其"三让而后受玺",非虚饰之举,实为考察朝局之需。其仅带张武等六人入京,既示谦抑之态,又暗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古训。薄昭使长安一事,尤见文帝"谋定而后动"的谨慎性格,此乃《易经》"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具体实践。

二、稳固政权的三重举措
文帝即位后的施政方略,深得黄老"无为而治"之精髓。其先抓军权,正合《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之要义;封赏功臣之举,则暗合《尚书》"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的治术;至于安抚宗室,更是践行《周礼》"亲亲尊尊"的治国理念。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文帝对刘章、刘兴居的封赏,既示宽厚,又防微杜渐,可谓"恩威并施"的典范。

三、治国之道的深远影响
文帝施政最可贵者,在于其"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汉书·食货志》载其"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实开"文景之治"之先河。其轻徭薄赋、废除肉刑等举措,皆体现儒家"仁政"思想。尤值称道者,是文帝在稳定政权后,能迅速转向民生建设,此乃《孟子》"保民而王"理念的生动实践。

结语:
汉文帝之治国,看似无为,实大有为。其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宽厚包容的为君之道,不仅稳定了汉初政局,更为后世树立了"以德治国"的典范。太史公赞其"德至盛也",诚非虚誉。今人读史至此,当深思:真正的治国之才,不在权术机变,而在德政惠民。文帝之风,山高水长,足为万世帝王之法。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7-2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汉文帝继统之正道与治国之方略》

汉文帝刘恒之继统,实乃西汉国运转折之关键。观其入承大统始末,非惟天命所归,实有深层次的政治智慧与治国理念蕴藏其间,诚可为后世帝王之法式。

一、继统之正道:德位相配的典范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文帝之继位,表面观之似属偶然,实则暗合圣王之道。代王十五年之治,已显"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之效。群臣择君,非徒以年齿为序,实因代地之治已彰其"宽厚平和,沉稳谨慎"之德。太史公称其"德至盛也",恰说明其继位符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政治伦理。

二、权术运用:刚柔并济的统治艺术
文帝入京仅携六臣,非国力薄弱之故,实乃深谙"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之理。其封赏功臣之举,既合"赏罚信明"之法家要义,又得"亲亲尊尊"之儒家精髓。尤以周勃、陈平之安置,可谓深得"阴阳相济"之道:既保全功臣体面,又暗分其权。至如安抚刘氏宗亲,更是实践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古典政治智慧。

三、治国方略:黄老之术的实践典范
文帝之政,最得"无为而治"真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正是"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的具体实践。其废除肉刑、广开言路,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的执政理念。而整军备武之举,又合乎"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慎战思想。故能开创"文景之治",为后世垂范。

四、历史启示:圣王政治的现代观照
文帝治术对今世犹有深意:其一,治国首重民生,此即"民为邦本"之要义;其二,权力交接当循正道,此乃"正名"思想之体现;其三,改革宜循序渐进,暗合"因革损益"的中庸之道。班固称其"专务以德化民",可谓的评。

要之,汉文帝之继统治国,实融汇儒道法三家精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典范。其政治智慧,非特为古代帝王之法式,即于今日治国理政,亦不失其借鉴价值。读史者当于此深味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