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71|回覆: 1

[中藥大全] 中藥材荊芥

[複製連結]
明林教育 發表於 2018-8-13 1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荊芥

荊芥

荊芥

【來源】爲唇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地上部分。

【產地】主產於江蘇、河北、浙江、江西等省。多爲栽培。

【性味歸經】辛,微溫。歸肺、肝經。

【採收加工】夏、秋兩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乾。

【功效】散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性狀鑑別】

藥材莖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殘片細長。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已脫落,宿萼鐘形,頂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4,矩圓狀三棱形,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飲片荊芥: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外表面淡黃綠色至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以脫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荊芥炭:爲不規則的段,長5mm。全體黑褐色。莖方柱形,體輕,質脆,斷面焦褐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略具香氣,味苦而辛。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1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18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荊芥考略並性狀辨微】

荊芥者,【本經】未載,始見於【吳普本草】,古稱"假蘇",李時珍釋其名曰:"荊芥原野叢生,其氣辛烈如芥,故得荊芥之名。"此物雖列尋常藥餌,然其用甚廣,尤擅解表散風,誠爲治風之要藥。今就本草文獻與臨床經驗,略陳管見如次。

一、基原考辨
唇形科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之乾燥地上部分爲正品。考【證類本草】所繪"成州假蘇"圖例,葉形分裂特徵與今之荊芥吻合。然須辨其偽品,同科植物裂葉荊芥(Schizonepeta multifida)花序較疏,香氣稍遜,不宜混用。江蘇、河北所產者質優,蓋因"采以夏秋,穗綠方刈"(【本草乘雅半偈】),此時揮髮油含量最豐。

二、性狀顯微
莖呈四棱而中空,此乃唇形科通例。然荊芥特異處在其"淡紫紅色"莖稈與"鐘形宿萼",此二者爲鑑別要點。顯微可見腺鱗頭部8細胞,柄單細胞;非腺毛1-6細胞,具壁疣。小堅果矩圓狀三棱形,較薄荷屬果實更爲狹長。飲片加工當遵"搶水洗、陰處晾"之法,以免芳香油散失。

三、炮製精要
生用與制炭各有所主。生者"其性升浮,能發汗散風"(【本草備要】),穗部力尤勝。炭製品須存性,觀其"黑褐斷面色焦褐",仍具辛香者爲上。張仲景用荊芥穗治產後中風,今人則以荊芥炭入血分,治腸風下血,此即"黑能勝紅,炭可止血"之妙。

四、臨證心得
此物雖雲微溫,實屬"溫而不燥"(【藥品化義】)。配伍石膏可制其溫,伍防風能增其散。治風疹瘙癢,常與薄荷相須;療吐血衄血,多同側柏葉爲伍。然表虛自汗者慎用,陰虛火旺者忌服。現代研究其揮髮油中薄荷酮含量逾四成,正合"辛涼透表"之說。

按:荊芥一物,看似平常,然"藥有常性,用有變通"(【醫學源流論】)。今人用藥,當遵古法而不泥古,辨其真偽,明其性用,方不負先賢"假蘇"命名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