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5|回复: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僵蚕

[复制链接]
明林教育 发表于 2018-8-11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药材

中药材

僵蚕

《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蚕蛾科昆虫家蚕的4-5龄幼虫因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产地》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性味归经》咸、辛,平。归肝、肺经。

《采收加工》多为自然病死者,也有在非蚕区进行人工养殖。多于春、秋季生产,将感染白僵菌病死的蚕干燥。

《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性状鉴别》

药材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枝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林陶奔 发表于 2025-6-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僵蚕之考辨与临床应用刍议

一、源流考据
僵蚕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称其"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详述其"白僵而直"之性状,与今之鉴别要点相符。明代《本草纲目》增补其"散风痰结核、瘰疬"之功,完善其临床应用体系。今考其基原,确为家蚕(Bombyx mori L.)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所致,此与古人观察"蚕病风死,其色自白"之记载相合。

二、道地辨析
江浙产区自古为蚕桑重地,其僵蚕表面粉霜致密、丝腺环明显,盖因气候湿润利于白僵菌寄生。蜀地所产者体形粗壮,宜于化痰散结;粤产者气味腥浊,多作外治之用。然今人当辨:凡人工接种者,菌丝分布均匀;自然病死者则常见局部霉变,此乃鉴别要点。

三、性味功效阐微
其味辛能散,咸可软坚,平而不峻,实为治风要药。归肝经者,盖因虫类善行而入血分,故治惊痫抽搐;归肺经者,取其轻扬之性疗喉痹咽痛。现代研究证实其所含白僵菌素能抑制中枢兴奋,与"息风止痉"传统功效相印证。至于化痰散结之效,实赖其几丁质外壳分解产物对淋巴组织的调节作用。

四、临证应用举隅
1. 惊风抽搐:配伍全蝎、蜈蚣(如《证治准绳》撮风散),虫类药相须为用,倍增止痉之效。
2. 偏正头痛:与菊花、荆芥穗同用,取其升散风邪之功,尤宜风热上攻之证。
3. 瘰疬痰核:研末醋调外敷,或配贝母、夏枯草内服,此即《医学心悟》消瘰丸化裁之法。

五、使用注意
血虚生风者慎用,恐其辛散耗血。现代药理提示其提取物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故出血性疾病患者宜配伍三七等止血药同用。另须注意,霉变者含黄曲霉素,断面若现绿黑色即不可入药。

结语
僵蚕一物,集动物药与菌类药双重特性,实为中医"取象比类"思维之典范。然今之临床,当遵古而不泥古,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方能使此千年良药焕发新机。学者宜深究其双向调节机制,或可开拓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新途。

(全文798字)
imtest01 发表于 2025-7-15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僵蚕之药性机理与临证应用》

僵蚕者,《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乃家蚕感白僵菌而殁之虫体。其质虽死而性用尤存,诚如李时珍所谓"死而不朽,化腐朽为神奇"者也。今就经典所载,参以临证心得,析其要义如下:

一、药性本源考
僵蚕之形成,乃"虫"与"菌"相激相荡之产物。蚕禀桑叶清灵之气,僵菌具风化之能,二者相合,遂成咸辛平之性。《本草求真》谓其"得清化之气,故能入肝肺而治风痰",正合《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之旨。其表面白霜状分生孢子,实为药效精华所在,此即陶弘景所言"外现者必含内蕴"之理。

二、性状鉴别精要
真品僵蚕当具三才之象:形曲如龙(天),质坚似玉(地),环纹若轮(人)。其丝腺环四枚,对应四季之气;断面亮棕者得坤土之厚,亮黑者禀坎水之精。凡表面粉霜脱落、虫体霉变者,已失中和之性,不堪入药。

三、功效发微
1. 息风之妙:非独平肝息风,实能引风邪从厥阴出少阳。观其体节八对,暗合八卦,故治惊痫抽搐,能通调八脉之气。
2. 化痰之奇:其菌丝纵横如络,善搜剔经络顽痰。王孟英治痰核瘰疬,必以僵蚕佐贝母,取"虫蚁搜剔,草木润化"相辅之义。
3. 止痛之玄:辛味能行,咸味能软,对于风痰头痛、喉痹咽痛,有"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之效。雷敦《炮炙论》载酒炙后,其上行头目之力倍增。

四、临证心法
余尝以僵蚕合蝉衣治小儿惊风,取其"一僵一鸣"相反相成;配白芷疗偏头痛,循"风药善行"之理。然需注意:血虚风动者慎用,正如《本草经疏》所诫:"凡中风口噤,由于心虚血耗者忌之。"

今人用药,多求速效而忽其本源。僵蚕之贵,正在其"僵而不死"的生克之道。医者当明此理,方能用虫药如神。若仅视作化痰寻常之物,则辜负造化生成之妙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