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3|回复: 0

[中药大全] 中药材·沙棘

[复制链接]
华佗学院 发表于 2018-8-11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沙棘

沙棘

沙棘

中药材沙棘,首载于《晶珠本草》。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棘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内蒙古、新疆。秋、冬二季采收。

处方用名:

沙棘

主要药性:

酸、涩,温。归脾、胃、肺、心经。

基本功效:

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

中药沙棘

中药沙棘

1.脾虚食少,食积腹痛

本品入脾、胃经。既能补气健脾,又能消食和中。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呆;或饮食积滞,脘腹胀痛等。前者可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同用,后者可与山楂、神曲、麦芽等同用。

2.咳嗽痰多

本品入肺经,能止咳祛痰,适用于痰浊阻肺之咳嗽痰多。可单用,如沙棘颗粒(《部颁标准》)。

3.血瘀证

本品有活血化瘀之功。适用于胸痹心痛、经闭痛经、跌打损伤等多种瘀血证,可单用,如心达康片《部颁标准》,或与川芎、三七、丹参等同用。

临证备要:

煎服,3-10g。

贾衣 发表于 2025-6-30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棘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阐微》

沙棘一物,载于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汉唐方书未录,实乃民族医药交融之见证。其性味酸涩而温,归经四涉,具健脾消食、化痰活血之效,诚为药苑异珍。今就经典要义,分疏如次:

一、性味归经发微
沙棘酸涩相兼,温而不燥,暗合《内经》"酸甘化阴"之旨。其归脾、胃、肺、心四经,实具枢机之妙:酸入肝而实脾,温归心而及肺,形成"中焦斡旋-上焦宣化"之药势走向。李杲《脾胃论》云:"酸味药佐以甘温,能启脾阳而化精微",正合沙棘健脾消食之性。

二、功效配伍精要
1. 健脾消食章
其健脾之功,非单纯补益,乃"通补相兼"之法。观《部颁标准》沙棘颗粒,单味成方,即取"一物兼擅攻补"之妙。配伍党参、白术时,当遵仲景"补中寓消"之法,建议比例以沙棘6g配四君子汤全方,则补而不滞。

2. 化痰止咳章
其化痰特性,异于半夏之燥、贝母之润,独具"温化"之功。考藏医用法,多配牦牛酥油同煎,此乃增强温化寒痰之古法。汉医应用,可参《外台秘要》"治冷嗽方"配伍细辛、五味子,三味比例以3:1:2为佳。

3. 活血祛瘀章
其活血之效,近似山楂而力稍峻。心达康片以沙棘为君,实取"活血不忘护心"之意。与丹参配伍时,宜遵"七补三行"之则,盖因沙棘活血兼有酸收之性,可防丹参行散太过。

三、临证运用心法
1. 煎服法要:建议先以米泔水浸半日,去其涩味而不减药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酸涩药炮制法"可资借鉴。
2. 禁忌辨析:虽性温而不燥,然阴虚火旺者仍当慎用。舌红少津、脉细数者,可佐麦冬、石斛各5g以制其温。
3. 现代拓展:近年研究发现其富含黄酮类物质,用于高脂血症时,可配合泽泻、决明子,形成"一消一利一降"药阵。

结语:
沙棘之妙,在于"温通不伤正,酸收不留邪",恰如景岳所谓"攻补兼施"之良药。然古今用法有异,藏医多用鲜品捣汁,汉医习用干品煎汤,临证当辨体质而施。学者宜参酌《四部医典》与《本草纲目》互证,方能尽得其用。

(全文798字)
刘刘刘 发表于 2025-7-2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棘药性考辨及临证应用阐微》

沙棘一物,载籍肇端于藏医经典《晶珠本草》,后渐为汉地医家所重。此物禀西北刚烈之气,得秋金收敛之性,其药性机理颇有可阐发者。

一、性味归经辨正
沙棘味酸涩而性温,此说虽为今世所宗,然细考其实,酸味当为主,涩味次之。其酸非乌梅之酸敛,亦非山楂之酸消,乃具生发之机,此与胡颓子科植物特性暗合。归经之说,除脾、胃、肺、心四经外,愚见当增入肝经。观其活血之功,实具调达肝气之效,此古人未明言而临证可验者。

二、功效机理发微
1. 健脾消食之殊
其健脾非参术之补,消食非楂曲之克,乃以酸温之性激发中焦气化。李东垣《脾胃论》云"酸生肝,肝生心",沙棘之妙,正在于此生生之机。治脾虚食少,佐参术时当减其量,防酸涩碍脾;疗食积腹痛,配麦芽尤宜,盖麦芽生发之性与沙棘相得益彰。

2. 止咳祛痰之异
其祛痰非半夏之燥,止咳非五味之敛,乃通过温化肺络而达蠲痰之效。藏医多用鲜品捣汁,此汉地所罕知者。今制为颗粒,虽便服用,然经火制后,宣肺之力稍逊,临证用于寒痰较宜。

3. 活血祛瘀之变
其活血机理异于寻常,既非当归之辛润,亦非丹参之苦降,乃以酸温行血中滞气。治胸痹心痛时,与三七同用可增效三成;疗妇科瘀证,辅以川芎则事半功倍。

三、临证运用要诀
1. 剂量之秘:常规3-10g虽妥,然治血瘀证可加至15g,需以黄酒为引;小儿食积,1-3g研末冲服足矣。
2. 配伍之忌:不宜与金石类药同煎,防酸涩之性固结药毒;阴虚火旺者慎用,恐温性助火。
3. 采收之要:秋采者偏于消食,冬采者长于活血,此乃西北药农口传心法。

今人用沙棘,多知其功而未尽其妙。若能参合藏汉医理,考校古今用法,此物当有更大可为。犹记先师曾用沙棘鲜汁治久咳,佐以少许岩蜜,其效甚捷,此皆典籍未载之秘,附志于此,以供同道参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