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10|回覆: 2

中國歷史故事中呂后算是一個好的統治者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8-9 10: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呂后一系列瘋狂的舉動,逼得自己唯一的親生兒子英年早逝。

此時的呂后,心中應該充滿着刻骨的寒意和深深的憂懼。

兒子為什麼這麼年輕就死了,呂后非常明白。

但是呂后有的,不是後悔,而是憤怒,怒其不爭氣,怒其不理解自己的苦心。當然,呂后明白,更重要的是接下來怎麼辦?

雖然自己早有預見的,已經立了太子。但是畢竟這個太子只有四歲,群臣能服從他的命令嗎?有人動其他心思怎麼辦?劉邦的其他兒子會不會跳出來?那些劉氏藩王呢?

呂后一方面心痛兒子的早死,一方面憂懼事態的發展,所以在兒子靈前,傷心不已,卻並不落淚。

此時,曹參、樊噲等人都已死去,朝中大事,由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負責。

呂后的奇怪表現,當然引起了眾大臣的猜測。

此時,張良的兒子張辟強,年僅15歲,在宮中擔任侍中一職。張辟強見此,嚇出一身冷汗,急忙來找左丞相陳平。

張辟強認為,呂后之所以哭不出來,是因為擔心臣子們另有打算,會對自己不利,所以,現在呂后心中,應該是殺機大起。如果大家不想死的話,最好有人出來挑頭,主動建議呂后,立刻拜呂氏族人中的呂台、呂產(二人都是呂后的侄子、嫡系)為將軍,統領軍隊,保衛長安城和皇宮的安全。另外就是大量推薦呂氏族人入朝為官。如此做法,才能讓呂后放心,從而大家才能都有活路。

看來,這個張辟強也遺傳了不少他父親張良的聰明才智。

可惜,到底是年輕,此處未免有點炫耀的感覺。

別人不說,就說老辣的陳平,最擅長揣摩別人的心思,如此緊要關頭,怎麼可能想不明白呂后的打算?

只不過,陳平想得更多、更遠。

不主動提高呂氏族人的地位,不將軍權交給呂氏一族,很難讓呂后放心,也就很難阻止呂后大開殺戒;但是現在將呂氏一族抬起來,將軍權交給呂氏族人,將來還能抑制的住嗎?將來這個天下會不會有姓呂的可能性?到那時應該怎麼辦?

如果既不交權,又不讓呂后開殺戒,那就只能先下手為強,逼宮,另立劉邦的其他兒子即位。但是,立誰?立誰也名不正言不順哪。其他人會怎麼想?會同意自己的主張嗎?會不會引得群雄並起,爭奪皇位?要是真的因為自己的主張,引起天下大亂,自己可就是萬死莫贖的罪人了。

思前想後,應該還是暫時隱忍為上。只是需要一個藉口,也就是一個背黑鍋的人,不然由自己提出的話,將來呂氏一族要是真的叛亂,自己勢必會背上千載罵名。

就在此時,張辟強出現了。

陳平順理成章的接受了張辟強的建議,進宮見呂后,建議呂后拜呂台、呂產二人為將,分別統帥南北二軍,也就是負責保衛京城和皇宮的軍隊。

本來這兩支軍隊,一直是由太尉周勃統帥。

呂后擔心的就是這些老臣宿將不服從自己的約束,自己壓不住他們。此時的呂后,正在衡量大動殺機的後果和危險程度的時候,陳平的一番話,讓呂后大喜過望,欣然同意。

等呂台、呂產接過代表權力的兵符的時候,呂后的心裏,終於踏實一些了,也終於想起自己的兒子再也回不來了,傷心的痛哭流涕起來。

安葬完漢惠帝后,立太子劉恭為帝,史稱前少帝。因為皇帝極其年幼,所以由呂后臨朝主政。所有政令皆出於呂后之手,開太后專政之先河。

呂后雖然心黑手狠,多疑猜忌,但是在治理國家上,還是頗有一套的。

實際上,惠帝活着的時候,很多政令就是出自呂后之手。其中,意義最重大的,就是在公元前191年,廢除了秦朝制定的『挾(jiā)書律』,也就是私藏詩書滅門的法律,從此,朝廷允許並鼓勵民間收藏詩書了,算是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前此後,還廢除了許多秦代留下來的繁苛法令。

呂后稱制之後,繼續延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厲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多次減免稅負,減輕百姓負擔。同時引導社會中向上的風氣,並以身作則,倡導節儉風氣。

在呂后的治理下,漢朝的經濟持續發展,國力日益強大,為接下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史記】和【漢書】都稱讚她:『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法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正因為即使在惠帝做國君時,國家的實際掌舵者也是呂后,故司馬遷在寫【史記】時,不設『惠帝本紀』,而破天荒的設『呂太后本紀』。到了前少帝劉恭做皇帝時,史書上,更是直接以『高后』為紀年的年號。

馮臼 發表於 2025-7-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呂后統治之功過:歷史評價的多元視角

呂雉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是中國歷史上首位臨朝稱制的女性統治者。其執政生涯(前195-前180年)歷來存在巨大爭議,需置於秦漢之際特殊歷史語境中辯證審視。

一、政治功績:承續漢初穩定的務實執政者
1. 延續黃老之治:呂后嚴格遵循蕭規曹隨政策,延續"無為而治"的國策。【史記·呂太后本紀】載"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文景之治的根基實肇始於此。
2. 制度建構:完善漢初律令體系,廢除秦代挾書律等苛法,推動"十五稅一"的輕徭薄賦政策,使民生得以恢復。
3. 權力平衡術:通過"王陵免相"事件可見其嫻熟運用"以呂制劉"策略,既壓制諸劉勢力,又保留陳平等功臣集團,維持朝局穩定。

二、統治陰影:權力異化下的道德困境
1. 誅戮功臣的必然性:韓信、彭越之死實為漢初"非劉不王"政治邏輯的延續,非呂后獨斷。太史公言"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其手段殘酷卻符合當時權力鞏固的客觀需求。
2. 人彘事件的符號意義:戚夫人事件折射出後宮政治的極端化,但需注意此乃漢代"婦人不豫政事"觀念下,女性掌權者維護權威的特殊方式。
3. 諸呂封王的悖論:違背白馬之盟大封呂氏,既暴露其家族政治局限,亦反映漢代前期"家天下"治理模式的固有矛盾。

三、歷史定位的再思考
1. 性別視角的遮蔽:傳統史家常以"牝雞司晨"貶斥其統治,卻忽視其在男權社會中突破性別桎梏的執政能力。
2. 承前啟後的過渡性:其統治恰處於從"馬上得天下"到"馬下治天下"的轉型期,諸多舉措為文景之治奠定基礎。
3. 法家底色與黃老表象:表面奉行無為,實則暗用法家術勢,這種矛盾性正是漢初政治形態的縮影。

要之,呂后統治呈現出鮮明的二元性:既是延續漢祚的務實政治家,又是權力異化的宮廷獨裁者。其歷史意義不在於簡單評判善惡,而在於揭示早期帝國女性執政的獨特範式與困境。錢穆先生曾言"漢初政局,實賴呂后以剛毅維持",這種複雜面相正是歷史評價應有的多維視角。
周佐 發表於 2025-7-6 22:3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呂后執政之得失:權力陰影下的女性統治者

呂雉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實際執政的女性統治者,其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從傳統史學視角觀之,司馬遷【史記】將其列入"本紀",實已承認其統治地位,然又斥其"政不出房戶",此中矛盾恰恰反映了評價呂后統治的複雜性。

呂后執政期間確有其建樹。經濟上延續漢初"與民休息"政策,廢除秦代苛法,推行"十五稅一"的輕徭薄賦制度,使民生得以恢復;文化上廢除"挾書律",開放思想禁錮,為後來文景之治奠定基礎。這些政績顯示出她作為統治者的務實與能力,非僅憑權謀之術所能達成。

然其權力運作手段確實殘酷。誅殺韓信、彭越等功臣雖有其鞏固政權的必要性,但"人彘"之刑等極端手段,暴露出權力異化下的人性扭曲。這種暴力統治模式與儒家"仁政"理想相悖,成為後世詬病的主要依據。特別在惠帝去世後的權力交接期,呂后過度倚重外戚,打破劉邦"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約,埋下諸呂之亂的禍根。

值得深思的是,呂后統治的雙面性恰是權力本質的映照。在男性主導的皇權體系中,作為女性統治者,她不得不以更激烈手段維護權威。其政治行為既體現了統治者的理性計算,也暴露了權力孤獨導致的偏執。張辟強少年聰慧卻難逃炫耀之嫌,陳平老謀深算卻進退維谷,這些細節生動展現了權力場域中不同角色的生存困境。

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呂后統治標誌着漢初權力結構從功臣集團向外戚集團的過渡。她雖未能建立長久穩定的統治模式,但其政治實踐為後世提供了女性參政的重要先例。在評價其統治時,我們應當超越簡單的善惡二分,既看到其歷史貢獻,也不迴避其統治弊端,如此方能對這位複雜的歷史人物作出公允判斷。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