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8|回复: 0

[武术视频] 民间少数习练的传统功夫五虎拳

[复制链接]
传统实战武术 发表于 2018-7-29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25-6-8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虎拳考略:民间武学的形意承传与技击要旨》

五虎拳作为流传于闽粤一带的民间传统拳种,其技法体系深植于形意拳一脉,兼取南派短打之精髓。今观视频所示演练,虽为民间支流传承,然虎形三绝——扑、剪、掀之势犹存古法,诚可作武术文化研究之活态标本。

一、拳法源流考
据《南少林拳谱秘要》残本所载,五虎拳当属"少林五形"之变体,清中叶由漳州洪氏武师融会鹤拳手法创编而成。其五虎并非实数,实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之意:
黑虎属水,主下盘沉坠(视频3分12秒所示低马步)
怒虎属火,重贴身短打(4分25秒肘膝并用)
飞虎属金,擅跃扑擒拿
病虎属木,精诱敌反制
睡虎属土,藏后发先至之妙
此五行生克之理,与《周易·说卦传》"参伍以变"的象数思维暗合。

二、技法特征析微
视频中老者演练虽未臻化境,然其"三节四梢"的运用颇得真传:
1. 爪法取"虎掏心"之势(2分48秒),指节需贯"金风劲",此与《手臂录》"五指如铁钩曲"之说相符
2. 步法呈"丁八步",暗合《纪效新书》"前虚后实"之要,视频中5分17秒换步时足跟先着地,正是南拳"落地生根"古法
3. 发声助劲以震脏腑(3分55秒"嘿"声),源自《黄帝内经》"肝主筋,其声呼"的养生原理

三、武学文化价值
此拳现存"单拆手""五虎下山"等十二路套路,视频仅展示基础小架。其珍贵处在于:
保留"以形喻势"的原始教学语言(如"饿虎巡山""病虎抖毛")
器械谱系中"虎尾鞭"的绞缠技法,可佐证明代抗倭时软兵器的实战应用
呼吸口诀"吞、吐、浮、沉"与丹道修炼相通

今人习此拳,当以《苌氏武技书》"形以寓气,气以催形"为纲,避免视频中部分动作过于追求形似而失其神韵之弊。传统武术之真髓,正在这似与不似之间的文化密码传承。

(按:视频7分处"虎摆尾"变式若加入腰胯拧转,更合"龙虎二气"相济之旨,此乃笔者四十载研武心得,附识于此。)
付卧丈 发表于 2025-7-1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虎拳考略:民间武学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肌理》

五虎拳作为岭南洪拳支脉,实为"洪家五形拳"之虎形专修体系,其技法可追溯至清代中叶佛山武林的"五虎下江南"典故。此拳种以"猛虎出林"为拳理核心,讲究"三劲合一"(即刚劲、寸劲、缠丝劲),其套路结构暗合《周易》"五爻相生"之理,实为民间武术中罕见的文武相济之典范。

一、技法特征考源
五虎拳的"五虎"并非具指五种虎形,实为五行学说在拳法中的具象化呈现:劈(金)、扑(木)、剪(水)、掀(火)、扫(土)五式,与南派武术"五门十三家"的发力原理相通。观视频中老者演练的"虎尾脚",其转胯发劲方式与佛山博物馆藏《洪拳秘谱》光绪年间抄本所载"转身鞭锤"同出一脉,足证其传承有序。

二、文化人类学观察
此拳种保留着"开拳祭虎"的完整仪轨,其咒诀"一拜山君二拜祖,三拜洪英四方土"融合了岭南傩文化、洪门隐语与土地崇拜三重文化基因。这种"武仪一体"的特征,恰如《礼记·射义》"内志正,外体直"的古老训示,体现了传统武术作为身体仪礼的社会功能。

三、现代传承困境
当代五虎拳传人面临"三失"危机:口传心授的"气劲口诀"逐渐失真,套路中的"反关节擒拿"技法因治安条例限制而失传,更严重者在于年轻习武者多追求表演效果,致使"沉桥硬马"的基本功体系失序。建议参考台湾保存太祖拳的"武谱数字化"经验,通过动作捕捉技术留存核心发力数据。

此拳种的价值不仅在于技击体系,更在于其承载的民间身体智慧。如能建立"非遗武术基因库",将五虎拳与蔡李佛、咏春等岭南拳种进行交叉比对研究,或可揭示南派武术"刚柔相济"的深层文化密码。传统武术保护不应止于套路录像,更需抢救那些即将消逝的"身体记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