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3|回復: 3

[诗词赏析] 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29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抒写人生之「悲凉」。

「人生几度新凉」与「高处不胜寒」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后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

前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后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南丘 發表於 2025-3-26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析微

东坡此词作于黄州谪居时期,实为其中秋咏怀之绝调。上片"世事大梦"之喻,非徒佛老话头之化用,更见《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的哲思沉淀。"秋凉"二字为全篇词眼,既写节候之变,亦喻人生荣枯——黄州三载,词人鬓发已染霜色,恰如廊下鸣风之落叶,具见时间残酷性。

下片"酒贱客少"暗含世态炎凉,与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异代同悲。"月明云妨"之象,实乃新旧党争之隐喻,东坡以明月自况,而"云妨"正指政敌构陷。结句"北望"之姿尤堪玩味:表面是望汴京,深层却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李泽厚《美的历程》谓宋人"对整个人生空漠之感",于此词可见一斑。

此词艺术之妙,在将《庄子》的宇宙意识、禅宗的顿悟观照与士大夫的家国情怀熔于一炉。其"凉"非止于身世之感,实乃对存在本质的冷峻观照。较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此作更多几分存在的沉重,恰构成东坡黄州时期精神世界的两极。
黄承孝 發表於 2025-4-16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哲学意蕴与审美建构
——兼论苏轼中秋词的生命观照

东坡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谪居黄州时期,表面咏中秋月色,实则构建了一个融宇宙意识、生命悲感与士人襟怀于一体的精神场域。全词以"凉"字为词眼,通过时空叠映的意象群,完成对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叩问。

上阕"世事一场大梦"直指《庄子·齐物论》"方其梦者,不知其梦"的哲学命题,而"秋凉"意象的复现,暗合《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般若空观。值得注意的是,"风叶鸣廊"的听觉意象与"眉头鬓上"的视觉对照,将《淮南子》"木叶落而长年悲"的物候感应,转化为具象的生命计量——飘落的不仅是梧桐叶,更是词人生命的年轮。

下阕"酒贱客少"的反常表述,实为对《战国策》"士贵耳王者不贵"传统的颠覆性书写。月被云妨的意象,既承《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的君臣阻隔,又启《红楼梦》"风月宝鉴"的隐喻系统。末句"北望"的地理指向,暗含《孟子》"故国乔木"的政治寄托,使个人感伤升华为士大夫的集体无意识。

此词最精妙处在于三重意境的交织:表层是节令物候的"自然之凉",中层是宦海沉浮的"世态之凉",深层则是存在本质的"宇宙之凉"。这种递进式审美建构,恰似《文心雕龙》所言"观山则情满于山",最终抵达《周易》"寒往则暑来"的辩证境界。

较之《水调歌头》的旷达,此词更近《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的苍茫。然东坡终非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者,"把盏"的仪式感,犹存《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底色。这种悲而不伤的审美品格,正是中国士大夫精神最具张力的呈现。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学术规范,未引网络赏析内容)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4-17 0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的哲学意蕴与审美建构
——兼论苏轼黄州词作的"凉境"书写

苏轼此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黄州贬所,正值中秋时节。全词以"梦"为哲学基底,以"凉"为审美核心,通过时空叠映的意象群,构建出宋型文化特有的生命观照方式。

一、循环时空中的存在之思
上片"世事一场大梦"化用《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的哲学观,将个体生命置于"秋凉—风叶—鬓霜"的物候循环中。"几度"二字尤具张力,既暗合《淮南子》"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认知传统,又以设问句式打破线性时间观,使"人生"与"秋凉"构成互为镜像的隐喻关系。这种时空处理,较之李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的慨叹更具宋学理趣。

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孤独书写
下片"酒贱客少"暗含《史记·货殖列传》"市道之交"的典故,揭示贬谪文人社会资本流失的困境。"月明云妨"则发展张九龄"海上生明月"的意象,赋予"明月"双重象征:既是《诗经》传统中的理想人格载体,又成为政治阴翳的投射对象。这种矛盾性最终在"孤光北望"中达成统一——"北望"的方位选择暗指汴京,将个体孤独升华为士大夫的政治乡愁。

三、凉境美学的开创性意义
此词以"凉"统摄全篇,较之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具象描写,苏轼创造性地将温度感知转化为生命体验的刻度。上片"秋凉"对应自然节律,下片"孤光"暗示心理温度,最终形成"外凉—内寒—宇宙大寒"的三重境界。这种审美建构直接影响后来姜夔"淮南皓月冷千山"的冷色调词风,成为宋词"清空"美学的重要源头。

当代读者解读此词,当注意三个维度:其一,中秋题材的颠覆性书写,不同于传统团圆主题;其二,贬谪文学的新变,将政治挫折转化为哲学沉思;其三,宋代士大夫"内省化"的典型表现。苏轼以诗性智慧将庄子齐物思想、禅宗梦幻观照与儒家忧患意识熔于一炉,使这首小令成为透视中国文人精神宇宙的棱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