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92|回復: 1

[家庭教育方法] 多少父母,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7-11 21: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家庭的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养儿防老的说法已沉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于是,很多父母都有了这些说法:

『孩子,家中好吃的都是你的!』

『宝贝,为了你我们可以牺牲一切!』

『你就只负责好好学习吧,其他事情都让妈妈来!』

他们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不知道一直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来越随心所欲,一点也不会懂得感恩。

有这样一则新闻:

因女儿要买一部苹果手机,残疾人妈妈跪地向女儿请求,请求女儿别买手机。

因为她真的负担不起,女儿站在母亲身旁颐指气使的样子,深深揪疼了我的心。

一时间,大家都在感叹怎么把孩子养成了这样的『小白眼狼』。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养一个会感恩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

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

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换句话说,是父母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因为孩子习惯了有人替他遮风挡雨、替他解决所有麻烦,那么当他们独自面对生活时,各种能力上的缺失就会暴露出来。

养孩子不是为了把他捧在手心,而是要让他学会独立奔跑。

因此,父母要舍得放手,孩子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不要因为担心孩子洗不干净袜子而帮他洗······

感恩是种需要学习的能力。虽说孩子生性纯良,可父母若是疏于对这份能力的培养,甚至冷漠对待,久而久之,孩子就再不愿表达感恩,直至最后能力的丧失。

我知道,一定会有家长会反驳,怎么没教呢?我们总是不失时机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家长为了你们很辛苦,要体谅家长,将来要对家长好、孝顺父母啊!

『我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你啊!你不去好好学习,就知道玩、玩、玩!怎么对得起我!』

『天天买这买那,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你长大后一定要对妈妈好啊!』

类似的话应该好多家长都说过吧。

想让孩子感恩的时候,却误按了内疚键,这是教育孩子感恩时最容易踩的『雷』。想区分是感恩还是内疚,看孩子的表情就知道了。

『感恩教育』怎样做才正确呢?一个关键点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让孩子学会感恩,从来都不需要刻意的表演和说教,感恩是一种自然、美好的能量流动。

爸爸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孩子主动跑出来拿双拖鞋摆在爸爸面前,微笑地看着他;

有时妈妈生病头疼欲裂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平日疯玩的孩子在客厅蹑手蹑脚,安静得像家里只有妈妈一个人……

每位父母都望自己的孩子日后幸福,但幸福是什么?能爱别人,也能感受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就是幸福的。感恩是爱的种子,我们虽不能让孩子成为完人,但怀着感恩之心,至少可以让孩子在离开我们后,活得更美好与更幸福。

因此,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懂得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爱美丽 發表於 2025-4-26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悌之本与教子之方》


休竹客君所论"父母倾其所有而子不知感恩"之现象,诚为当世之痛。余每观《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训,未尝不掩卷太息。今试以圣贤之道析之。

一、溺爱失教,违逆天道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父母,以锦衣玉食养子女之体,而以明德至善之道废而不教,此犹种树者勤溉其枝叶而忘培其根本。昔孟母三迁,断机教子,非不爱也,正所以成其大爱。今人反是,纵子之欲如决堤之水,及至横流泛滥,乃咎子女不知感恩,岂非南辕北辙乎?

二、恩义之教,当始于孩提
朱子《小学》有言:"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感恩之心的培养,当自洒扫应对始。文中七岁女童不知自盛饭食,正是父母平日代劳过甚所致。《颜氏家训》载:"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今人每以"现代教育"为辞,实则悖离古训。昔黄香温席、陆绩怀橘,皆在冲龄,非生而知之,乃父母日积月累之教也。

三、身教重于言传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侍亲至孝,子女自然观而化之。今有双亲,自身于高堂不奉甘旨,而责子女以反哺,此所谓"不种桃李望阳春"也。程子言:"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父母当先修己身,使子女见其待亲之诚,事长之敬,则潜移默化,自生孝心。

四、恩威并施乃教子正道
《袁氏世范》云:"慈父固多败子。"文中残疾母亲跪求女儿之事,正是慈而无威之弊。司马光《家范》引孔子之言:"爱之能勿劳乎?"真爱子女者,必使知稼穑之艰,识物力之维艰。昔汉文帝为代王时,其母薄太后常令习劳苦之事,及即位,遂成恭俭之德。此非明证乎?

结语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今人但知供子女物质之需,而忽其心性之养,犹馈人以千金而夺其志,非惟无益,而又害之。愿天下父母重温《颜氏家训》"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之诫,以圣贤之道为圭臬,则孝悌之风可复见于当世矣。

(全文共798字)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7-28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道不彰与教养之失》
(依《礼记》《孝经》义理申论)

观今之世,父母竭其膏血以奉子女,而子女漠然不知反哺者,比比皆是。此非独子女之过,实乃教养之道有亏于古训。昔者曾子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人但知"能养"而忘"尊亲",此孝道之所以日微也。

考其本源,盖因三失:
一曰"溺爱失度"。《颜氏家训》云:"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今之父母,曲意逢迎,甘为子女仆隶。彼稚子初生,本如素丝,父母不教以洒扫应对之节,反代劳其衣食住行。譬如新闻所载乞女买手机事,正《韩非子》所谓"慈母有败子"之验。

二曰"义利颠倒"。《孟子》言"父子有亲",今人则以物质代亲情。父母以"家中诸物尽归于汝"为爱,子女自以索取为常。朱子《小学》有云:"饮食必让,长幼有序。"今饭桌之上,稚子安坐而待哺,此非但失礼,实害其明理之心。

三曰"知行割裂"。《孝经》明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今人但以言教,不以身范。父母自身不事高堂,而望子女尽孝,岂非缘木求鱼?程子言:"孝莫大于宁亲。"若父母终日惶惶然唯子女之命是从,子女安知敬长之道?

补救之道,当循三径:
首当"立规矩"。昔王阳明训蒙,首重"考德"。今宜效古法,定晨省昏定之仪,设家务分担之制。七岁童子,正合《内则》"能言,男唯女俞"之教,岂可不通馈食之礼?

次当"忍其苦"。《易经》蒙卦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爱子当为计深远,与其代劳,不如导其自立。譬如盛饭之事,正《朱子家训》所谓"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之微践。

终当"明因果"。司马光《家范》云:"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仁。"宜示子女以家计实情,使其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昔范仲淹夜读,婢女告以灯油耗费,即减膳以偿,此真教养之典范。

《礼记》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孝悌之道,非独为报亲恩,实乃立身处世之基。父母若能以古法为镜,去溺爱而存严慈,则何患"白眼狼"之讥?慎之哉!慎之哉!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