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80|回復: 2

[诗词赏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每日诗词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7-11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诗词赏析

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

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

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友谊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张岑 發表於 2025-8-2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长江水脉中的相思哲学——李之仪〈卜算子〉词境探微》

李之仪此阕《卜算子》以长江为经纬,织就一幅超越时空的相思图卷。全词四十八字,深得乐府民歌真髓而化雅入俗,其艺术造诣可自三重维度剖判:

一、水象系统的符号建构
长江在词中呈现三重隐喻转换:首句"头尾"之辨建立地理阻隔的物理空间;"共饮"句转为情感联结的精神媒介;至"此水几时休"则升华为永恒时间的象征。这种"阻隔-联系-永恒"的递进,暗合《诗经·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比兴传统,却以反向思维将阻碍之物转化为情意载体,实为对《楚辞》"沅有芷兮澧有兰"意象系统的创造性发展。

二、相思本体的双重超越
"日日思君"的日常性陈述,蕴含《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的时空焦虑。而"共饮长江水"之句,既承陶渊明《停云》"樽湛新醪,园列初荣"的共饮母题,更通过水体物质性消解空间距离,达成"形隔神接"的哲学超越。末句"君心似我心"化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句意,将单向思念提升为双向的精神契约。

三、民歌风调中的雅化笔法
词人取法南朝吴歌"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的直白抒情,却以"此恨何时已"的设问句式融入文人词的含蓄。尤其"几时休""何时已"的双重诘问,暗合《上邪》"江水为竭"的誓言结构,而消解其决绝色彩,转为缠绵不尽之态。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实践,恰体现宋代文人词对民间文学的提纯功力。

此词最耐寻味处,在于将长江转化为一个流动的情感场域。水的流动性既象征相思之无穷,其永恒性又暗喻情意之不朽,较之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慨,更多一份温厚的坚守。这种"以水证情"的书写范式,对后世元曲《汉宫秋》"水涌山叠"的抒情模式具有启示意义。

当代读者赏鉴此作,当识得其中"咫尺万里"的艺术辩证法——长江的物理长度在词人笔下,恰成为丈量情感深度的精神标尺。
丁映文 發表於 2025-8-2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李之仪〈卜算子〉词中的水意象与抒情结构析论》

李之仪此阕《卜算子》,诚为宋代文人词中深得乐府神髓之作。全词四十四字,以长江水为经纬,构建起一个极具张力的抒情空间,其艺术成就可从以下三端详论:

一、水意象的多重象征系统
长江在此词中绝非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形成精妙的意象叠加。"头尾"之隔,既写实景(上游与下游的地理距离),又暗合《诗经·蒹葭》"在水一方"的比兴传统。更值得注意的是"共饮"二字,将物理阻隔转化为精神纽带,此中暗用《庄子·德充符》"相濡以沫"的哲学意蕴,使长江水同时成为隔离与联结的矛盾统一体。下阕"此水几时休"更将《汉乐府·上邪》"江水为竭"的典故反用,变决绝之誓为缠绵之思。

二、回环往复的抒情结构
全词采用"我-君-水"的三元对应结构:首句以空间对举确立抒情框架,次句通过"日日"的叠字形成时间维度。下阕"此水"与"此恨"的排比,暗合《楚辞·九歌》"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句式,而"君心似我心"化用顾夐《诉衷情》"换我心为你心"句意,构成心理空间的镜像呼应。这种三维交织的抒情网络,远超一般民歌的平面表达。

三、文人词与民间文学的化合
表面看似明白如话,实则暗藏章法。"长江水"作为核心意象,在上下阕分别承担不同功能:上阕为实指(地理载体),下阕转虚写(情感喻体),此中转折可见韦庄《思帝乡》"妾拟将身嫁与"的笔法。末句"定不负"三字,看似决绝语,实含《古诗十九首》"努力加餐饭"式的隐忍,体现文人词"浅语深致"的美学追求。

要之,此词之妙,正在于将乐府民歌的直白热烈,与文人词的含蓄深婉熔于一炉。长江水不仅是抒情媒介,更是构建"距离美学"的核心要素——地理的阻隔反而成就了情感的纯粹,这种悖论式的抒情智慧,正是中国古典爱情诗词最动人的精神内核。读者若细味之,当可于平易处见出宋人"以故为新"的艺术匠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