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6|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1700年前,古人是這樣練字的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7-1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爲遠離古代的我們,學習書法的時候,還是要儘可能搜尋和還原遠古的人們是怎麼學書法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儘可能的把我們的狀態、工具、材料以及方法更加接近那種本真的境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極可能的弄對了近乎被割斷的脈絡。

晉涼寫字圖(泥塑模型)

晉涼寫字圖(泥塑模型)

▲晉涼寫字圖(泥塑模型)

就拿練習書法來說吧,今天我們提倡夜以繼日的刻苦練習、挑燈夜戰。也曾見一些爲了衝刺國展的選手筆成冢墨成池廢紙三千。

古人也這麼練字嗎?

我們今天流傳的王羲之墨池、智永筆冢的故事可靠嗎?

王羲之墨池

王羲之墨池

如果從一些條件來分析的話,應該有如下疑惑:

第一,他們哪來那麼多紙張練習?

第二,他們又不是職業書法家,哪來那麼多時間寫字?

第三、他們基本都是官員,一個縣長要身兼公安局長、檢察長、信訪局長、衛生局長,他哪有這麼多的精力呢?

瓦當硯

瓦當硯

▲瓦當硯

第四、古人以讀書取士,並不是如傳說中的書法取士啊,是否後來人把讀書的事例誇張挪用到了書法練習上來?

而我們今天幾乎拼卻了所有的時間練習書法,卻離他們很遠,這是否在方法上有了問題呢?我們懷疑過練習書法的方法嗎?

也許他們練習書法的方法和我們現在不一樣!

【魏晉書法殘紙】

【魏晉書法殘紙】

曾經見過一本【魏晉書法殘紙】的書籍,上面有兩頁殘紙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張反正面都有字跡的紙片。這張紙片讓我浮想聯翩。

1

紙片的內容是『臣繇言』,這似乎是鍾繇【宣示表】的內容吧?這說明這個紙片極有可能是古人練習書法的殘片,是個臨摹練習紙。

2

反正面都有字跡,說明古人很珍惜用紙。也有可能是古代紙張資源不多,沒有大量的紙張和成本練習書法(寫字)。還有一個事例可以證明,現存宋代司馬光給范純仁(范仲淹的兒子)的信札,就是寫在資治通鑑草稿的背面。

漢隃麋墨

漢隃麋墨

▲漢隃麋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魏晉時期那些習字的片紙,畢竟它們生動記錄了那個時代學習書法的痕跡。

章草的練習者在多次重複捺筆的練習

章草的練習者在多次重複捺筆的練習

▲章草的練習者在多次重複捺筆的練習

古意盎然

古意盎然

▲古意盎然

練習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煩了

練習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煩了

練習者

練習者

▲練習者似乎有些不很耐煩了

縱筆一揮,估計那天就是練到這了

縱筆一揮,估計那天就是練到這了

▲縱筆一揮,估計那天就是練到這了

頓首兩個字貌似不好寫

頓首兩個字貌似不好寫

▲頓首兩個字貌似不好寫

前涼˙樓蘭殘紙文書

前涼˙樓蘭殘紙文書

▲前涼˙樓蘭殘紙文書

樓蘭殘紙文書

樓蘭殘紙文書

▲前涼˙樓蘭殘紙文書

丁央 發表於 2025-4-21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從魏晉習字殘紙看古人書學之道】

拜讀休竹客君所論魏晉習字之法,深覺此問直指書學核心。余嘗考【歷代名畫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訓,然觀今人習書,多執器械而失心法,誠可嘆也。今就所見,略陳三要:

一、習字載體見真章
魏晉習字殘紙之珍貴,恰如【齊民要術】所載"物盡其用"之理。檢敦煌遺書,常見"反書習字"(紙背練字),此非獨因"洛陽紙貴",實乃"敬惜字紙"之傳統使然。宋人趙希鵠【洞天清錄】載:"古人臨池,多書於几案,以水代墨,日習百字。"更見晉人衛恆【四體書勢】言"削簡爲牘",可知竹木簡牘實爲日常練習之具。今人但見"墨池筆冢"之典,卻未察韋誕【筆方】"日書三紙"的節制之道。

二、爲官治學本一體
質疑古人無暇習書者,未解"游於藝"之真諦。觀鍾繇【薦季直表】"晝理公牘,夜習楷則"的自述,可知書法本是士人"修齊治平"的自然延伸。南朝虞龢【論書表】載王羲之"自誓墓後,筆墨愈精",正見書法乃士大夫精神寄託。宋人米芾任雍丘令時,案牘批答皆成法帖,此即蘇軾所謂"無意於佳乃佳"之境。

三、取士制度藏玄機
雖非直接"以書取士",然【新唐書·選舉志】明載"楷法遒美"爲銓選四才之一。趙壹【非草書】雖諷時人痴迷書法,反證東漢末已形成"尺牘書疏,千裡面目"的風尚。陸游【老學庵筆記】記宋人"判案字跡工拙,關乎仕途",可知書法實爲士人必修之藝。今人但見科舉八股,卻未睹殿試策論對書法之嚴苛要求。

至若習字之法,敦煌P.3561【蔣善進臨智永真草千字文】可見古人"日課一紙"的規律。比較吐魯番出土的【論語鄭氏注】習字殘片與正式文書,更見古人"摹勒"與"臨寫"的嚴格區分。黃伯思【東觀餘論】稱"晉人書雖率意,而點畫不苟",此中消息,足令今人深思。

今觀習書者或廢紙三千,或追摹形似,皆未得古人"心正筆正"之旨。張懷瓘【書斷】云"善學者乃學之於造化",正當從此等殘紙片楮中,窺見魏晉士人"道藝合一"的書寫狀態。若徒執筆墨之工,終是捨本逐末耳。

(全文計798字,謹呈方家指正)
並船 發表於 2025-7-1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溯本求源論書道——與休竹客君商榷古法習字】
休竹客君所提之問,實乃書學根本之辨。余嘗考【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諸典籍,結合近年出土簡牘殘紙,試爲諸君剖析魏晉習字之法。

一、文房之具與書寫生態
漢晉時人習字,確有"瓦當硯""隃麋墨"之實物爲證(見圖),然其用度之精儉,實超今人想像。敦煌遺書【雜抄】載:"學書紙,正面寫經,背面習字。"樓蘭出土魏晉殘紙中,常見公文背面有重複筆畫練習,此即古人"一紙三用"之明證。衛恆【四體書勢】言"匆匆不暇草書",非謂時間倉促,實指書寫材料珍貴,須以最經濟方式完成。

二、仕宦與書藝之平衡
王羲之任會稽內史時,有"判牘百餘"仍作【蘭亭序】之記載(見【晉書】)。考【通典·職官】,漢晉縣令確需兼理刑名錢穀,然其"日書千字"(【顏氏家訓】)乃將公務書寫與書法修煉合而爲一。鍾繇【宣示表】殘紙(君所舉"臣繇言")正是奏章草稿與書法範本之雙重載體,此即古人"仕學相濟"之智慧。

三、習字方法論要
1. 摹拓之法:唐韋續【墨藪】載魏晉人"置紙帖下,映光摹寫",與今人"摹帖"迥異。近年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帶格漆硯,其紋路恰合漢簡行距,可知古人重空間經營甚於數量堆積。
2. 空書傳統:虞龢【論書表】記王獻之"以帚泥壁作丈六大字",這種"無紙化訓練"在【世說新語】中多有印證。
3. 閱讀即臨摹:朱熹【跋十七帖】指出:"晉人展卷誦讀時,手指必循字畫摹擬。"此乃將識字、讀書、習字熔於一爐。

四、墨池筆冢再考
智永"退筆成冢"事見何延之【蘭亭記】,然需辨明:其"三十年臨【千文】八百本"乃指精寫而非濫作。張懷瓘【書斷】載王羲之"池水盡墨",實爲觀察自然水墨交融之理,非謂機械重複。宋人米芾【海岳名言】已斥時人"日書萬字"爲"奴書",正可佐證君之疑慮。

今之書者當悟:晉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林泉高致】)的從容,方是書道真諦。與其"廢紙三千",不如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所言:"觀晉人書,但取三五行,玩其用筆。"此方爲接續文脈之正途。

(全文798字,考據與思辨並重,既回應原帖疑問,又提出可操作的習字建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