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90|回復: 1

[诗词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每日一诗

[複製鏈接]
中华好诗词 發表於 2018-6-10 11: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词赏析

〖离思五首〗是元稹为追悼亡妻而作。第四首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故心上人的深深恋情。

前两句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表达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了「懒回顾」的原因。然而,无论是修道还是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

文字由中华好诗词(微信号:hebtvzhhsc)编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中华好诗词

中华好诗词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13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离思五首·其四》深度诠解:元稹悼亡诗的情感结构与隐喻系统

元稹此诗以高度凝练的意象群构建了中国悼亡诗史上最具典范性的情感范式。全诗二十八言,却形成了三重递进的隐喻结构:首联以"沧海""巫山"构建宇宙级意象,颔联转入人间"花丛"的世俗对照,尾联最终升华为"修道"与"忆君"的二元统一。这种由巨象至微、由外物及内心的书写路径,暗合《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创作机理。

一、意象系统的哲学渊源
"沧海难为水"化用《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的认知逻辑,将儒家"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宇宙观转化为情感判断标准。巫山云雨典出宋玉《高唐赋》,此处祛除其艳情色彩,转而强调其"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永恒特性。这两个意象共同构成《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超越维度,使韦丛的形象获得形而上的不朽品质。

二、对偶结构的心理映射
颈联"取次花丛懒回顾"以《楚辞》香草美人传统为反衬,通过"懒"字揭示主体意识的绝对排他性。这种心理机制在尾联得到双重解释:"修道"指向道家坐忘功夫,"缘君"则回归儒家伉俪伦理。元稹实际构建了"情—理"同构的悼亡模式,较之潘岳《悼亡诗》的纯情抒发更具思辨深度。

三、悼亡书写的范式突破
比较西晋潘岳"望庐思其人"的具象书写,元稹开创了"以宇宙喻人情"的新路径。这种写法在宋代发展为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空对话体,至清代纳兰性德"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日常审美化,形成中国悼亡诗的三大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元稹将佛教"缘起性空"思想融入尾联,使私人情感获得宗教性的升华。

当代读者常囿于"曾经沧海"的成语化使用,实则全诗精妙在于意象群的系统关联。沧海巫山构成垂直维度的崇高感,花丛修道形成水平维度的选择张力,最终在"半缘"的辩证结构中达到情智平衡。这种艺术成就,使该诗成为唐代五绝中最耐品味的"神品"之作。
旭日東昇 發表於 2025-7-19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离思》其四的深情与超越:元稹悼亡诗中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哲思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冠绝千古,表面写男女之情,实则蕴含中国古典诗学中“以有限见无限”的宇宙观与生命境界。此诗之妙,不仅在于悼亡之悲,更在于诗人通过自然意象的极致化比拟,完成对永恒之美的精神叩问。

一、意象的哲学升华
“沧海”“巫山”出自《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与宋玉《高唐赋》巫山云雨之典,然元稹化用其意而更进一层。诗中“沧海”非仅浩瀚之水,实为诗人情感容量的象征;“巫山云”亦非俗世云雾,而是至纯至美的精神图腾。此二句以“否定性表达”(难为水、不是云)构建了一种绝对性的审美标准:唯有经历极致之美,方知俗世之平凡。这种思维模式暗合庄子“井蛙不可语海”的认知哲学,体现了唐代文人将个人情感提升至宇宙高度的精神追求。

二、悼亡背后的生命安顿
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常被解作消极避世,实则隐含更复杂的生命态度。“修道”与“怀君”看似矛盾,实为元稹对生死界限的超越尝试。唐代文人往往以佛道思想消解现实痛苦,但元稹的特殊性在于:他将修道视为与亡妻对话的另一种形式。这种“双缘结构”揭示了唐人“情—道互济”的精神世界——修道非为忘情,恰是以更高维度保存情感。

三、诗学传统的突破
此诗在悼亡诗史中具有范式意义。较之潘岳《悼亡诗》的直抒悲恸,元稹以隐喻系统重构悼亡诗的语言逻辑;相较于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朦胧,元稹通过意象的绝对化创造了一种“情感形而上学”。这种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普遍生命经验的写法,直接影响后世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创作路径。

结语:元稹此诗之伟大,正在于它超越了寻常悼亡之作的个体悲欢。沧海巫山的意象群,既是对亡妻的至高礼赞,亦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诗意超越。在唐人“以情证道”的精神传统中,此诗恰如一座桥梁,连接了世俗深情与永恒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六日巳時| 2025/7/20/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