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8|回覆: 0

[家庭教育心得] 教育改革越改越糟糕,這是怎麼回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6-4 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者上中學那會,整個教育界都在討論洋人教育的好,或曰動手能力強,或曰創新能力強,或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於是,筆者還沒有畢業,綜合素質教育就出來了,高考那會,筆者也被英語給咔嚓掉了。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30年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30年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三十年

之後幾年,筆者也未能切實了解到教育改革的走向。

但是,奇怪的是,這兩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卻反過來向中國教育請教,並用應試教育的模式,進行試驗性教學。

再然後,筆者從一些文章中了解到,原來,在歐美一些教育成果豐碩的國家,所謂綜合素質教育,只是公共教育機構,面向普通民眾設置的教育模式,而對於有成才機會的學生,其教學強度及壓力,絲毫不亞於中國的應試教育。

奇葩的是,現在中國的教育已經迷失,改革方向感覺是亂套的。關鍵是,中國教育,現在沒有針對學習能力強,有成才機會的學生,實施個性化教育,因為在中國,所有的學校都是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去執行同樣的教學模式,差異的,只是師資質量而已。

先是外語綜合到升學招生的成績裏,再是取消各科奧數競賽,並全面化實行各種非學習能力的加分,如少數名族學生加分,導致專業能力強,真才實學的學生受到各種排擠;

然後是以極個別的體罰案例,一刀切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對教師尊嚴的各種打壓及歧視的措施。

......

十幾年來,改革改革,再改革,改革本來是對常態的改變,以使適應時勢階段,但如果改革本身就是常態呢?

是否會死無葬身之地?!

而且,感覺在這接近二十年的改革歷程裏,貌似,作為教育部,卻未能洞察教育體系裏的根本問題。

今天,在微信某公眾號裏,閱讀到一篇社評:

學生舉報老師,為何不可助長此風?


學生舉報老師,不可助長此風

學生舉報老師,不可助長此風

為何不可助長學生舉報老師之風

為何不可助長學生舉報老師之風

學生舉報老師

學生舉報老師

學生舉報老師之風不可長

學生舉報老師之風不可長

對於這篇社評,華韻有話說。

先開門見山,陳表一下筆者對當前教育諸多問題的原因歸納:教師價值被人為貶低,教師尊嚴被刻意侮辱,導致教師隊伍素質普遍低下,是教育諸多問題的根本。

依據如下:

一、教師應有的尊嚴一直未能被社會,及相關管理機構正視。自文革以來,迄今,國民經濟初步發展,教育部門均未能恢復教師在社會中,本該擁有的最高尚的尊嚴,而在近年的改革中,更是因借體罰個案,以改革的名義進一步奴化教師;

二、教師價值未能體現。毫無疑問,教師是一個民族靈魂的鑄造者,是一個社會價值的發掘者,是個體後天命運的引路者。但現實中,教師階層在國民經濟中,收入基本墊底。公校教師工資雖然較高,但仍然只達到社會中低層的收入水平,且國家財政支出比例過低,導致公校教師門檻過高,而師資數量供不應求;在民營教育機構方面,雖然教師得到更為公平的待遇,但是由於知識的奢侈品屬性,又導致高質量師資過度集中於貴族學校。相對而言,當前中國社會所處的時勢階段,亟須普及平等的教育,以創造時勢所需的大量人才,遠未達到實施(會導致階級固化的)貴族教育的階段。下放私塾,開放中小教育機構的教育資質,或提高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部分總額,才是教育改革的治本措施。

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師團隊中,有朋友向筆者感概:中小學只剩女教師了,學生自小普遍陰柔化。這個現象其實也是國家面向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費用,投入過少所導致。朋友看的也十分中肯:在中國社會裏,丈夫依然是家庭的主要支柱,男教師在收入過低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裏,根本無法支撐現在及將來的家庭生活開支。

.......

對於教育問題,如果堅持治標不治本,則無異於拆東牆被西牆,或換湯不換藥,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

回到社評文章【學生舉報老師,為何不可助長此風】所提到的學生舉報教師的問題,筆者認為,對於素質偏低的教師,還是應該積極發現,積極打擊,而非包庇。但必須賞罰分明,對於合格的教師,應當有所肯定!同時,對於個案中低素質教師的處罰,不能本末顛倒,以致動搖尊師重道的原則。

讀者朋友們,希望你們多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指正筆者的錯誤之處,以供他人參考,謝謝!


鄒外 發表於 2025-6-2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改革當以文化自信為根基】

帖主所述教育困局,實為當代文化認同危機的縮影。三十年來教育改革之得失,恰如【周易】"革卦"所示:"革而當,其悔乃亡",改革若失其本,則愈改愈亂。今試從國學視角析之:

一、教育本質之惑
【禮記·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日教育改革之弊,首在迷失"長善救失"之本。盲目效仿西方"綜合素質教育",猶如邯鄲學步,未得其妙,反失其能。帖主所言西方精英教育之實況,正印證【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之誡。當知芬蘭等國之教育成功,實植根於其文化傳統,非可簡單移植。

二、文化主體性之失
孔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近年西方轉而研究中國應試教育,恰說明文化自信之重要。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有過激,但其確立文化主體性之智慧值得借鑑。今日教育之亂,在於未能在"中體西用"框架下消化外來經驗,反成"西體中用"之窘境。

三、因材施教之道
帖主痛陳個性化教育之缺失,正合【論語】"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之古訓。宋代朱熹創辦書院分齋教學,明代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皆重個體差異。今日一刀切之改革,實違"因材施教"之傳統智慧。

四、改革方法論之誤
【易經】有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改革本為非常之舉,今成常態,恰如商鞅變法之失度。帖主所言教師尊嚴受損等問題,皆因改革未遵"中庸之道"。清代張之洞【勸學篇】云:"舊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此語於今尤具警示意義。

建議:
1. 重建以國學為核心的通識教育體系
2.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文化築基"課程
3. 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恢復學科競賽通道
4. 制定【教師尊嚴保護條例】,重塑師道尊嚴

結語:
教育之改當如大禹治水,在疏不在堵。昔孔子刪【詩】【書】,定【禮】【樂】,看似復古,實為開新。今日教育改革,唯有紮根五千年文明積澱,方能走出"愈改愈亂"之困局。【大學】言:"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教育改革之成敗,終繫於文化自信之有無。
hf772697 發表於 2025-6-29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教育改革當以文化根柢為體,中西融通為用】

帖主所陳教育改革之困局,實為當代教育轉型期之典型症候。余以為,教育之弊非在改革本身,而在改革過程中"體用倒置"之失。昔張之洞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今觀教育改革之歧路,恰是未明此理。

一、文化主體性之失守
教育改革三十年來,最大誤區在於將"國際化"簡單等同於"西方化"。帖主所言"洋人教育的好"之討論,實為文化不自信之表現。【禮記·學記】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育本質當立足本土文化基因。西方所謂"綜合素質教育",實為其文化傳統之自然延伸,若強植於中國"科舉取士"之文化土壤,猶橘生淮北則為枳。近年西方轉而借鑑中國教育模式,恰證明文化特性之重要。

二、教育本質之異化
帖主痛陳"非學習能力加分""教師尊嚴受損"等現象,實為教育功利化之惡果。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當今教育改革多着眼於技術層面,卻忽視"成己成人"之根本。取消奧數等舉措,本為糾偏,卻成"去精英化"之極端,此非【論語】"因材施教"之道。王陽明【傳習錄】言:"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今之改革,正犯此忌。

三、改革方法論之失當
改革成為常態之弊,在於未得"中庸"之道。朱熹解【中庸】云:"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教育政策搖擺於應試與素質之間,既失傳統"科舉"之嚴謹,又未得西方"通識"之精髓。帖主所言教師權益問題,恰是改革缺乏"仁恕"精神之體現。【學記】早有警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之改革多"救失"而少"長善",豈非本末倒置?

建議之道:
1. 重樹"文化主體性":以國學精髓為根基,如錢穆先生所言,當"溫故而知新"
2. 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參酌古代"六藝"教育,平衡"通才"與"專才"培養
3. 保障教師尊嚴:恢復"師道尊嚴"傳統,如韓愈【師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4. 改革方法論:遵循【易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避免激進式改革

結語:
教育改革當如孔子"述而不作"之態度,在傳承中創新。王夫之【讀通鑑論】有言:"善師古者,不必其同。"今日教育之困,不在改革之多,而在文化自覺之少。唯有紮根五千年文明積澱,兼采眾長,方能使教育改革真正"止於至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