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61|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清代碑学运动的先声郑簠其人其事

[复制链接]
书法超市 发表于 2018-5-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隶书至汉以降,逐渐被楷书取代了其实用价值,直至清代才又出现新的转机,不仅擅隶书者相对增多,同时在技法上也开始对汉代隶书进行发掘和研究,而郑簠正好是这一时期的书家之一。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是活跃于清康熙年间的书家。他学宋珏隶书二十年,又北上山东、河北寻访和摹拓汉碑三十余年,终趋成熟。前人评其曰:“及至晚年,醇而后肆,其肆处是从困苦中来,非易得也。”

郑簠素来作书精勤,态度认真,其弟子张在辛于《隶法琐言》中言:“先生作字正襟危坐,肃然以恭,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笔迟迟,敬慎为之。”而这幅藏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郑簠书法轴内容为晋傅玄所作《前有一樽酒行》,原诗为:“置酒结此会,主人起行觞。玉樽两楹间,丝理东西厢。舞袖一何妙,变化穷万方。宾主齐德量,欣欣乐未央。同享千年寿,朋来会此堂。”而诗中“丝理”被郑书为“丝竹”,不知是版本之讹还是笔误,俟考。

然此并无碍这件作品的妙处,其妙处有三:一是作品中体现出的新理异态。于郑之前,隶书的用笔平直古板、结体整齐均匀,而这幅作品用笔有轻重的主次变化,融入草书的疏劲笔意。如“丝”“万”等笔画的牵丝连带以及尾笔飞白的舞动,皆有草意。二是作品章法上字距宽疏、行距紧密的布局规律,气息面貌富有书卷气息,此常被唐以后多数写隶书者所忽视,而这也是令他成为清代碑学运动先声的原因之一。三是这件作品于“三月上巳”所书,以此诗记,可想当日他与友人流杯曲水饮宴之状,颇有书外情境。

隶书至汉以降

隶书至汉以降

清方朔《枕经台题跋·曹仕碑跋》

清方朔《枕经台题跋·曹仕碑跋》

清方朔《枕经台题跋·曹仕碑跋》云:“国初郑谷口山人专精此体,足以名家。当其移步换形,觉古趣可挹。至于联扁大书,则又笔墨俱化为烟云矣。”《史晨碑跋》云:“本朝习此体者甚众,而天分与学力俱至,则推上郑汝器,同邑邓顽伯。汝器戈撇参以《曹全碑》故沉着而兼飞舞。”由此可见郑簠是偏爱《曹全》和《史晨》的,的确,在郑不少作品中其书法结体秀雅,皆带灵动飘逸之风,尝有学者形容他用笔收尾的波磔像长袖善舞,面貌姣好的女子,轻轻一挥便飘进了《曹全》入了《史晨》,把汉碑的两种石刻碑美的极致即刻化成历史的烟和云。而此轴似乎不同以往,整体少了些俏丽和跳荡之姿而多了些雄浑沉厚之气,在结字更为端庄方正以及紧凑,这亦是在汉隶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也反映了郑簠老而弥坚的艺术追求。

郑簠老而弥坚的艺术追求

郑簠老而弥坚的艺术追求

次次挂科 发表于 2025-7-19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簠隶变新理与清初碑学审美转向刍议》

郑簠在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其以"师碑破帖"的实践,率先打破了元明以来隶书创作的窠臼。其藏于刘海粟美术馆的《前有一樽酒行》轴,恰可视为清初书法审美转向的典型标本。此作虽书傅玄乐府而改"丝理"为"丝竹",然考《乐府诗集》古本确有异文,未必尽为笔误,反见书家对音乐意象的刻意强化。

此轴艺术价值当从三方面审视:其一,笔法系统的重构。郑簠突破汉隶"蚕头雁尾"的程式化用笔,在《曹全碑》的飘逸中融入《史晨碑》的凝重,尤以"丝"字右部连缀如游丝袅空,"万"字末笔飞白若惊鸿乍逝,实现了"草情隶韵"的笔意融合。这种"以行济隶"的尝试,实开邓石如"隶从篆出"法门之先导。

其二,章法美学的创新。作品采用"疏字密行"的独特构成,字距宽可走马而行间不容针,既保留简牍隶书的纵向气脉,又暗合卷轴书法的视觉韵律。这种章法处理,较之明代文徵明隶书的"算子"排列,显然更得汉碑"纵横有象"之妙。

其三,审美范式的转型。轴末"三月上巳"的纪年方式,透露出书家对兰亭雅集传统的追慕。其笔墨中既有《曹全》的翩翩风度,又见《张迁》的浑穆气象,这种"秀而能朴"的审美取向,恰与康熙朝"返朴归真"的学术思潮相呼应。方朔谓其"戈撇参以《曹全》"实为确评,观此轴横画收笔处,往往在轻盈挑出后猝然下压,形成"燕尾"与"垂露"并存的特殊笔势。

值得注意的是,此作虽保持郑簠典型的"长袖善舞"笔意,但整体已呈现由巧入拙的转变。如"觞"字右部化圆转为方折,"乐"字末笔易飞扬为沉着,可见晚年"醇而后肆"的艺术境界。这种创作轨迹,正昭示着清代碑学从"以奇求变"到"以古为新"的发展理路。郑簠的意义,不仅在于复兴汉隶古法,更在于为后来碑学运动确立了"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范式。
清幽 发表于 2025-7-22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簠隶变与清初碑学审美范式之构建》

郑簠(1622—1693)作为清初隶书复兴之关键人物,其艺术实践实为乾嘉碑学运动之先导。观其书学轨迹,可窥见明末清初书坛对汉碑的接受已从“形摹”转向“神追”,而郑氏正是这一转向的典型代表。

一、取法路径:从宋珏到汉碑的范式突破
郑簠初学宋珏隶书二十年,然宋珏之隶仍囿于明人习气,笔法板滞。郑氏后北上访碑三十载,直溯《曹全》《史晨》等汉碑,遂破旧窠臼。其弟子张在辛《隶法琐言》所载“正襟危坐,下笔迟迟”之态,恰印证其“以楷法入隶”的创作观——非徒摹汉碑形貌,而以唐人楷书之谨严重构隶书笔序。此种“楷隶互参”之法,实为清人“以碑破帖”理论之先声。

二、上海藏轴《前有一樽酒行》的变古之道
此作书傅玄诗,虽“丝理”讹为“丝竹”,然其艺术价值尤显三昧:
1. 笔法革新:以“万”“丝”等字为例,横画收笔处飞白如惊蛇入草,竖捺波磔似舞袖回风,将《曹全碑》之飘逸化为动态书写。方朔谓“戈撇沉着兼飞舞”,正指此“草隶相生”之妙。
2. 章法重构:突破汉碑“平画宽结”旧制,采用“字疏行密”布局,字间呼应若断还连,显见受晚明条幅形制影响。此种“以行草空间意识入隶”的尝试,实开邓石如“计白当黑”先河。
3. 情境表达:上巳雅集所书,笔墨间酒气氤氲。其晚年“醇而后肆”之风,于此作中表现为收放有度——虽减《曹全》之俏丽,然“舞袖”意象仍潜藏线质,恰合傅玄诗“变化穷万方”之境。

三、历史定位:碑学审美范式之启蒙者
郑簠的意义,非仅在于复兴隶书,更在构建“以书写性重塑金石味”的新标准。其将汉碑静态之美转化为笔墨动态语言,直接影响金农“漆书”之方劲、伊秉绶“庙堂隶”之浑穆。方朔将其与邓石如并论,实则郑氏“化碑为墨”的探索,恰为邓氏“以篆籀入隶”奠定了接受基础。

结语:郑簠之变,非仅个人风格之成,实为碑学审美从“金石趣味”向“笔墨表现”转型之关键。上海藏轴中“雄浑”与“飘逸”的辩证统一,正是汉碑精神在清初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其价值犹待今人重估。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依据《隶法琐言》《枕经台题跋》及刘海粟美术馆藏品图像分析,兼顾艺术史学视角与笔墨形态学阐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