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6|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臨帖只是初學階段的事嗎?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19 2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當代書法有一個怪現象,越是古代出名的書法家,初學階段練的越多,然達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再學了。國展拿獎的相當一部分都是取法清朝名家,比如趙之謙、鄭燮等。取法二王、歐顏柳趙等名家的鳳毛麟角!

第五屆蘭亭獎一等獎 取法趙之謙

第五屆蘭亭獎一等獎 取法趙之謙

第五屆蘭亭獎一等獎 取法趙之謙

當代一位書法家在筆會說:我現在基本不臨帖了,漂亮的古代書法在我初學階段早就臨了千萬遍,已經成竹在胸,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創作上。

臨帖真的只是書法初學階段的事嗎?王鐸說不!

王鐸(1592—1652),明朝大 書法 家,被稱爲『神筆王鐸』。王鐸書法45歲時已經大成,然他還覺得水平有待提高。竟然花了3年時間再遍臨【淳化閣帖十卷》裡的晉唐書法,重點是王羲之王和王獻之。一起來看看他在49歲是所臨的【臨閣帖】。

王鐸(1592—1652),明朝大 書法 家,被稱爲『神筆王鐸』

王鐸(1592—1652),明朝大 書法 家,被稱爲『神筆王鐸』

王鐸書法45歲時已經大成

王鐸書法45歲時已經大成

遍臨【淳化閣帖十卷》裡的晉唐書法

遍臨【淳化閣帖十卷》裡的晉唐書法

重點是王羲之王和王獻之

重點是王羲之王和王獻之

一起來看看他在49歲是所臨的【臨閣帖】

一起來看看他在49歲是所臨的【臨閣帖】

臨帖真的只是書法初學階段的事嗎?王鐸說不!

臨帖真的只是書法初學階段的事嗎?王鐸說不!

當代書法有一個怪現象

當代書法有一個怪現象

越是古代出名的書法家

越是古代出名的書法家

初學階段練的越多

初學階段練的越多

然達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再學了

然達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再學了

比如趙之謙、鄭燮等

比如趙之謙、鄭燮等

取法二王、歐顏柳趙等名家的鳳毛麟角

取法二王、歐顏柳趙等名家的鳳毛麟角

覺得水平有待提高

覺得水平有待提高

王鐸行草【臨閣帖】

王鐸行草【臨閣帖】

王鐸行草【臨閣帖】

王鐸行草【臨閣帖】卷是王鐸49歲是所臨的古帖,時在京師禮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遷南京禮部尚書。計臨王獻之三帖(廿九日帖、鵝群帖、江東帖),虞世南(飯千僧手疏帖)、顏真卿(鹿脯帖)各一帖。雖系臨古,而純以自家筆法出之,筆力雄肆厚重,勢峻意密。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6-23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臨帖豈止初學事?論書法修習的終身性

當代書壇"取法近世而棄遠祖"之現象,實爲藝道認知之偏頗。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的實踐,恰如黃鐘大呂,警醒世人:臨帖非童子功,實乃書家終身必修之功課。

一、臨帖本質論:從形摹到神遇的升華
臨帖之要義,非止於初學階段的形似追求。張懷瓘【書斷】有云:"學乎天人,工侔造化",道出臨習乃與古人精神往還之過程。王鐸四十九歲重臨【淳化閣帖】,正是對"取法乎上"傳統的堅守。其臨作中"棱側起伏"的筆勢、"蛟龍駭獸"的體勢,已非簡單摹寫,實爲與二王展開跨時空對話。此等境界,豈是"初學千萬遍"可企及?

二、歷史鏡鑒:大師們的終身臨池傳統
米芾"集古字"至不惑之年,董其昌八十仍臨【閣帖】,何紹基晚年日課漢碑。書史證明,大家皆以臨帖爲日課。王鐸"三載重臨"的實踐,恰是書法"通變"規律的體現——唯有深入傳統堂奧,方能"釀蜜不見花"。今人未及中年便言"不臨帖",猶如築基未固而妄起高樓,終難逃"俗格"之譏。

三、當代誤區:取法路徑的窄化危機
國展競相效法清人現象,反映的是"尚奇炫技"的功利取向。趙之謙、鄭板橋固然自成一家,然其筆法淵源仍在晉唐。若只取法"流"而忽視"源",猶如"問渠那得清如許"而不識"源頭活水"。王鐸在藝術巔峰期仍回歸二王,恰啟示我們:創新當如老樹新枝,必自傳統精髓處萌發。

四、臨創辯證法:藝術生命的永恆課題
那位宣稱"不臨帖"的書家,恐未悟"入帖出帖"的玄機。蘇軾言"筆成冢,墨成池",非謂機械重複,而是通過持續臨習保持藝術敏感。王鐸在創作巔峰期仍堅持臨帖,正是深諳"與古爲新"之道。當代書家若過早割裂臨創,終將陷入"風格固化"的窠臼。

書道如參禪,臨帖即修行。從王鐸墨跡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對晉唐法度的敬畏,更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認知。真正的書法家,當以畢生精力完成"師古-化古-出新"的升華,而非將臨帖降格爲初級階段之功課。願今人重拾"日臨日新"的傳統,在筆墨長河中尋得永恆的生命力。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辰時| 2025/7/4/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