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0|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你真的懂書法嗎?你知道學書法的正確順序嗎?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5-14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先理念,後操作。

只有沿著正確的前進方向,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若一開便走錯了方向,縱使再努力,終究還是走在歧途上。甚至越努力,與正路偏離的程度越大。因此對於學書者來說,正確的學書理念要始終根植在心中,讓自己時刻處在正確的方向上。這就要求我們學書伊始,要去接觸正確的書法理念,去學習那些在古今都得到廣泛認可的書法理念。

357e3ebad9d45106bbcd640ae27c2755.jpg

2、先讀帖,後臨帖。

關於這一點,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講過,名字叫【讀帖—與古人靈魂的對話】。簡而言之,讀帖與臨帖是相輔相成的,通過讀帖,注意到帖子更多的細節,對整體有一個宏觀的把控。臨習的時候,一看一臨的過程中會有細節的丟失,而提前讀帖則讓我們有心理準備,提前注意到該注意的地方。讀帖也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每有會意則欣喜不已,去體悟古人的書寫狀態,感受他們生命的延續。不妨在每次臨帖前,實實在在的拿起帖子,仔細觀看十分鐘後再下筆,你會感覺到真的不一樣。不信?試試吧。

3、先動作,後筆法。

特定的筆法、特定的書寫形態都是有特定的運筆方法的。我們要先學會怎麼去用毛筆做哪些動作才能寫出帖中的這些形態線條。這樣,才能讀得懂帖,筆下才能表現出來。筆法是書法學習的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書法學習需要一個系統科學的訓練,而非任筆爲體。書法之所以爲法,是因爲其有法度的存在。懂得如何用筆,如何表現筆法,才有接下來深入書法其他內容的基礎。

4、先專一,後博涉。

從一家入,則應該深入研習之,而後再求博涉廣取。專精一門,系統深入的學習訓練、鞏固,把它作爲自己的看家帖,讓自己的筆下始終都有它的影子。這樣以後,才考慮吸取眾家之長,來補充到自己的筆下。若學書之餘就遍臨諸帖,對於每一個帖子都研習不深,淺嘗輒止,那即使臨再多的帖子,也是消化吸收不了的。許多學書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專精一門,挖的深一些,才有可能嘗到書法的甘霖。通過一門深入,掌握書法的一些語言,解決一些書法上的共性問題。

80c5e1fe89a09740c995342fb68e20ea.jpg

5、先臨帖,後創作。

古代並沒有創作這一說法,連米芾都說自己不過是集古字罷了。臨帖是書法人一生要做的功課,即使你已經成了所謂的大家,也得與古爲徒才能保持和進步。書法是最講究繼承的藝術,任何脫離了古人想要去創新都是痴人說夢。我們要時刻向古人取經,向經典取法,用經典的東西來置換自己不成熟的東西,逐漸改善自己。臨帖不到位,不可能有創作一說。不懂得臨帖,則永遠進不了書法的大門,甚至連門檻都摸不到。書法學習中,要始終把臨帖擺在一個高度重視的位置上。

呂律 發表於 2025-6-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學次第與法度承傳——答"書法修習順序"之問】

書法一道,實乃心法傳承之藝。觀今人習書之弊,多失次第,今就帖主所論五則,申而論之,以明書學正途。

一、理念先導與法度認知
書學理念非空談玄理,當以"永字八法"爲筋骨,"筆陣圖"爲血脈。右軍【筆勢論】云:"夫書之時,貴乎沉靜,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此即理念先導之要義。然所謂"正確理念",當以二王體系爲宗,顏柳爲用,米董爲變。學者宜先明"錐畫沙""屋漏痕"等根本筆意,而後可論操作。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說,正是理念核心。

二、讀帖三昧與心摹之道
讀帖非止目視,實爲"心摹"。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載:"余嘗懸帖於壁,朝夕諦觀,至廢寢食。"此乃真讀帖法。當分三步:先觀章法布白,次察結字俯仰,終審點畫使轉。如讀【蘭亭】,須悟其廿八行行氣如呼吸,三百二十四字血脈貫通。今人觀帖多失"諦視"功夫,豈知文徵明日臨【千文】十遍,猶必懸帖對勘?

三、筆法遞進與動作解析
"動作先於筆法"之說,深合書理。張旭見公主擔夫爭道而悟筆勢,懷素觀夏雲奇峰得草法,皆證筆法源於自然動作。習書當先解"五勢"(擫、壓、鉤、格、抵),後究"九用"(頓挫、提按、使轉等)。試以【祭侄稿】爲例,其"賊臣不救"之"不"字,豎畫先衄後挫,非明動作不能擬其萬一。

四、專精與博涉之辯證
"一家入手"當以法度森嚴者爲宜。歐陽詢【三十六法】云:"學者不可泛泛,須從一家得門入。"然專精非死守,如米芾"集古字"而能化出"八面出鋒"。今人習書,宜先立定楷則(歐、顏、柳擇一),次及行草。待筆下有根柢,再參北魏以強骨力,習漢隸以厚氣韻,終成自家面貌。蘇東坡"守駿莫如跛"之喻,正是此理。

五、臨創之界與古今之辯
創作乃水到渠成之事,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可爲法式。臨帖須過三關:形似(眼到)、神似(心到)、化用(手到)。傅山云:"寧拙毋巧,寧丑毋媚",此非否定法度,恰是強調法度內化後的自由。今人每苦創作,實因臨帖未破"鏡像階段",未達"得意忘形"之境。

結語:
書學如參禪,須次第而進。宋曹【書法約言】分"生、熟、神、妙"四境,正合此理。學者當以"與古爲徒"爲基,"與天爲徒"爲的,循序漸進,方不致墮入野道。倘能依此五階,沉潛往復,則縱不能至,心嚮往之,終可漸窺書法堂奧。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7-9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學書次第之道——與同道商榷書法修習正軌】

拜讀閣下所論學書五要,誠爲金針度人之語。然就其中精微處,尚有可申說者,試爲條陳如次:

一、理念與操作之辨
昔張懷瓘【書斷】云"書者,法象也",誠哉斯言。然理念非懸空之物,當以歷代書論爲經,以墨跡碑版爲緯。建議初學者當從孫過庭【書譜】、康有爲【廣藝舟雙楫】入手,輔以二王法帖對觀,方知"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之真諦。尤當警惕者,今人好以西方美學解構書道,此實方枘圓鑿之弊也。

二、讀帖三昧法
讀帖豈止觀其形貌?當具"三復觀"之功:初觀其章法布局,如將軍布陣;再察結字奇正,似相人骨相;終味使轉提按,若庖丁解牛。昔黃庭堅觀【瘞鶴銘】而悟盪槳之勢,此正讀帖化境。建議以【蘭亭序】爲范,先作"字字拆解",再作"行行呼應",終至"通篇氣韻"之觀。

三、筆法動作本相
執筆運腕之要,近世沈尹默【書法論】闡發最詳。然今人多惑於"中鋒"之說,殊不知"筆筆中鋒實不能書"(啟功語)。當從永字八法入手,體會側鋒取妍、中鋒立骨之妙。建議初學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爲范,觀其"筆鋒出入之跡",尤當注重收筆處"空中作勢"之法。

四、專博之辯證
"專一"非謂死守一帖,當如米芾"集古字"之法:擇定【聖教序】爲基,然後上溯大王手札,下探米趙墨跡。每習一字,當查【說文】明其篆隸本源,觀【閣帖】知其流變。如此專精,實已含博涉之功。蘇東坡雲"真生行,行生草",正道出書體互通之理。

五、臨創一體論
創作非必待臨摹純熟而後爲,當如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索"。建議初學者可試"集字創作",取法帖數字重組詩文,此乃"戴著鐐銬跳舞"之妙法。近年出土敦煌寫經中,常見書吏臨創交融之作,最堪玩味。

要之,學書正如參禪,既有"漸修"次第,亦需"頓悟"靈機。諸法非截然分立,實如五行相生。倘能持"敬"字訣臨池,懷"畏"字心讀帖,假以時日,自可窺見"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的化境。願與諸同道共勉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