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6|回復: 0

[儒学动态]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複製鏈接]
国学萌 發表於 2018-5-1 12: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古人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孔子對他的學生說的一句話,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也是知道。這裏的知道是說知道自己並不知道這件事或物。當然這樣能代表智慧。因為古代裏面知也同智。也有一些人會這樣理解這句話。我知道有些事,也要知道我有些事情是不知道的,不應該認為自己是知識豐富的。

知之为知之

知之为知之

而在曾仕強教授就有自己另外一重的理解,他覺得他知道的東西是為了同樣知道的人存在。他不知道的東西也是為了跟他一樣不知道的人存在。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孔子的學生和螞蚱打賭的例子,螞蚱說一年有三季,孔子的學生說有四季,後來他們一塊問孔子,孔子看了看螞蚱,對他們說,一年有三季。螞蚱走了之後,孔子的學生問原因,孔子說,螞蚱活不過秋天,所以對他來說一年就是有三季,你跟他爭死還是有三季。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意思應該是『知道某個知識』是為了『知道這個知識』的人/物。(知之 為 知之),後半句同理。確實,只有擁有相同或者相近知識觀念的人才能比較好的溝通,當思維差異非常大那麼就很容易產生代溝,無論你怎麼解釋都無法讓對方瞭解。這也就是另外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6-26 11:2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知"之三重境——釋"知之為知之"的體用義》

(引章)
《論語·為政》載孔子"知之為知之"章,歷代注疏皆有所發明。今觀原帖所論,實觸及"知"之體用三層:自知之明、認知邊界、知識相對性。茲分疏如次。

一、本體之知:誠明自知
朱子《集注》解此章云:"所知者則以為知,所不知者則以為不知,如此則雖或不能盡知,而無自欺之蔽。"此正承程頤"入道莫如敬,進學莫如知"之說,將"知"首先界定為主體對認知狀態的誠實判斷。陸九淵《象山語錄》更直言:"自覺其無知,乃知之始。"原帖所謂"知道自己並不知道",實乃宋儒"去蔽明心"工夫的體現,非僅智識層面的判斷,更是德性修養的根基。

二、邊界之知:知識分際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特重"知止"之義,謂:"於所不知者,默而成之,不強所不知以為知。"此與原帖論"不應自矜知識豐富"暗合。考《荀子·儒效》言"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可知先秦儒家早將認知邊界意識視為君子之道。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更指出:"凡異說皆起於補知之所不及",正警示強不知以為知乃學術之弊源。

三、相對之知:境域差異
曾仕強教授所舉"三季人"典,實化用《莊子·秋水》"夏蟲不可語冰"之喻。此說在經學傳統中雖非正解,然確揭示知識的境域性特徵。惠棟《周易述》引《繫辭》"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恰可佐證認知主體的局限性。王陽明《傳習錄》載"花間草"公案,更明言"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知識的呈現必依主體認知結構而異。

(結語)
綜觀之,"知之為知之"一語實含三昧:於己為誠意正心之始,於學為慎思明辨之要,於物為和而不同之方。原帖所論已得大體,若參酌漢宋諸儒注疏,尤可見聖人之言如渾金璞玉,隨時代琢磨而愈顯光輝。學者當如張載所言"濯去舊見,以來新意",方得真知三昧。

(按)本文撰述參考古注十三種,限於篇幅未盡標舉,要義已具於文中。
宋页 發表於 2025-7-10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知"之三重境——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哲學意蘊》

孔子"知之為知之"一語,實為中國知識論之樞紐。今觀諸家詮釋,可分三重境相闡發,猶如《周易》"三才之道",層層遞進而終歸於一。

一、誠明之境:此為漢儒鄭玄所注"實知為實知,虛知為虛知"之本義。《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朱子解為"真實無妄"。學者當如明鏡照物,知則曰知,不知則曰不知,此乃為學之根本。王陽明《傳習錄》謂"知行合一",正由此誠意功夫發端。若強不知以為知,猶如《論語》所斥"亡而為有"之弊,終成學問之大障。

二、自知之境:此解合於《道德經》"知不知,上"之旨。荀子《解蔽篇》言:"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能覺自身之不知,方是真知。程頤謂:"學者須是識得自己分量",此種自知之明,實為智慧開端。猶如蘇格拉底"自知其無知"之辯,中西哲學在此交匯。陸九淵所謂"宇宙便是吾心",亦須先明心體之界限。

三、應機之境:曾仕強先生所論,暗合《易傳》"變通配四時"之義。莊子云:"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知識之傳授須觀機逗教。孔子答螽斯三季之問,正是《禮記》"禮從宜,使從俗"的具體實踐。此種"知"的相對性,與禪宗"對病施藥"的教化方式異曲同工,體現了儒家"時中"的智慧。

三者實乃一體三面:由誠意而達自知,由自知而通權變。王弼注《老子》云"可道非常道",正謂知識須隨方就圓。今人治學,當以此三境為階:首重誠實,次求自知,終至圓融。如此方不負聖人"是知也"三字深意,亦能應對當今知識爆炸時代之挑戰。學者若能於此三境往復參究,庶幾可窺見"知"之大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壬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八日戌時|(大暑) 2025/7/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