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65|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這個人是一個特立於書壇的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17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元史】本傳稱他:『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這個人就是一個特立於書壇的少數民族的傑出書法家——康里巎巎(nao二聲)。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擅楷、行、草等書體,師法虞世南、王羲之,善以懸腕作書,行筆迅急,筆法遒媚,轉折圓動,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他在當時趨趙孟頫嫵媚書風的情況下,創造出了自己的藝術道路。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漁父詞】是其草書中的精品,頗具『二王』遺韻。明代解縉說:"子山書如雄劍倚天,長虹駕海。"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附:【漁父詞】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康里巎巎【漁父詞】

康里巎巎【漁父詞】

朱卯 發表於 2025-5-24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康里巎巎書法之晉韻與民族書風突破】

蒙元書壇翹楚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號正齋,色目康里部人,實為元代突破趙孟頫書風籠罩之關鍵人物。其書藝成就,可從三方面析之:

一、晉唐法脈的少數民族詮釋
康里氏深得虞世南"君子藏器"之妙,尤以【漁父詞】可見王羲之【十七帖】遺韻。其懸腕疾書之法,非僅技術突破,實為對晉人"尚韻"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陶宗儀【書史會要】載其"日書三萬字",此等功力使轉筆圓勁如"折釵股",在趙孟頫柔媚書風盛行之際,獨開雄健一路。

二、民族特質與書風建構
作為色目書家,其筆法暗合草原文化之奔放氣質。觀【李白古風詩卷】,行筆如"長虹駕海",轉折處見弩張之勢,恰與蒙古族"那達慕"競技精神相通。這種將游牧民族審美融入二王體系的做法,較之鮮于樞更為徹底,形成"遒媚中見骨力"的獨特書風。

三、書學史的突破意義
其【謫龍說卷】章法錯落有致,突破元代宮廷書法的程式化傾向。解縉"雄劍倚天"之喻,正道出其對元代書壇"姿媚過甚"風氣的矯正。這種創新源於其雙重文化背景:既精研【閣帖】,又保持少數民族藝術直覺,故能"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康里氏書法啟示在於:真正的大師必能貫通文化藩籬。其將草原文明的陽剛之氣注入江南書風,恰如趙孟頫融晉唐於北碑,皆證明藝術創新終在"和而不同"。今人學書,當思此理。
梁姑 發表於 2025-7-10 07: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康里巎巎書法之晉韻與民族書風之獨造】

蒙元書壇承趙吳興嫵媚流風之際,康里子山以"得晉人筆意"卓然特立,實為書史罕見之現象。其書藝之成就,非僅止於少數民族書家之代表,更在書法本體層面實現了"法度"與"意氣"的辯證統一。

一、晉唐法乳的創造性轉化
康里氏師法虞永興而能化其方整,取徑右軍而獨得使轉之妙。【元史】所稱"單牘片紙人爭寶之",正見其於傳統法度中注入游牧民族特有的生命律動。其懸腕疾書之法,非徒炫技,實為將草原騎射之縱逸氣概轉化為筆勢的創造性實踐。觀【漁父詞】草書,雖具二王形貌,然線條如雕弓勁矢,轉折處尤見控縱之能,解縉"雄劍倚天"之喻,誠非虛譽。

二、民族審美與文人傳統的融合
在趙孟頫倡導的復古潮流中,康里氏書風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雜交特徵:既保持"遒媚"的文人審美內核,又通過加速行筆節奏、強化提按對比,形成"圓動"的視覺張力。其作品中的飛白效果,非刻意為之,乃腕力自然流露,恰如蒙古長調中的泛音,於規矩中見野逸。這種"以夷變夏"的藝術實踐,實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範。

三、【漁父詞】文本與書寫的互文
選擇楚辭文本創作,可見其文化認同之深。作品中"滄浪之水"數字的連綿之勢,筆墨濃淡如清濁之辨;"葬於江魚"數行驟然緊縮,恰合屈子沉鬱心境。這種文意與書勢的共鳴,超越了一般少數民族書家對漢文化的表面模仿,達到了精神層面的深度契合。

康里巎巎個案啟示我們:書法藝術的民族性,非關血統而在氣質。其突破"華夷之辨"的局限,以文化認同超越族群邊界,在書法史上樹立了"和而不同"的典範。今人研習書法,當由此悟入:真正的大師,必是傳統的解人而非奴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