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用筆的變化你知道多少?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3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用筆特點,是不同書法字體特徵的分水嶺。不同的字體有不同的用筆方法,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成熟,但如果用楷書的筆法寫行書,就會貽笑大方。

當年,康有爲曾笑話『京朝名士以書負盛名者』,稱其行書『與正書無異,不解使轉頓挫』。可見,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對於寫好行書非常重要。

雖然不同書法家的行書面目各異,如王羲之行書有王羲之的風格,米芾行書有米芾的風格,趙孟頫行書有趙孟頫的風格,不一而足,但基本筆法的運用和變化卻大同小異。歸納起來,大致有『六變』:

一、變方爲圓

在筆畫的轉折處,楷書用的是方折,著眼書寫便捷流暢,行書多用彈性十足的圓轉。

86d0e9bd318c3d1b73e7cf8263734963.jpg

轉,要有力度,做到轉中有折,防止輕滑。有時同一字中,有轉、有折,轉中帶折。

6adb8ce7e7bddb56f580d3ae128190b2.jpg

二、變長爲短

將橫、豎、撇、捺等長的筆畫,用最短的筆畫——點代替。

如橫爲點:

0886aa059a3b7f43e5e7b69743d67262.jpg

豎爲點:

2f2c2e0575307ee630d43c302a0d03ae.jpg

撇爲點:

da273a682d87f4746c77027750203af1.jpg

捺爲點:

875eebc804dc0dce220817109173aa47.jpg

三、變直爲曲

把豎畫傾斜,或變爲略含弧度的曲線,以達到行氣貫通、筋脈相連的效果。

861504a089b2421a5befed0a8c00f974.jpg

四、變順爲逆

爲了行筆便利,改變楷書先上後下、先左後右的筆順,變爲先下後上、先右後左。

9ecfe72a9f000d8671b8ed36169c94bc.jpg

五、變斷爲連

用較快的行筆,把楷書中互不相連的筆畫,用牽絲鉤挑連接起來,加強點畫呼應,使之更有節奏感。

1、點與點相連。

ca5cf0b142ff3edcc02e9f7f9a87d603.jpg

2、橫與豎相連。

74b16e68228fa0c070ac1fd3dab7a433.jpg

3、撇與捺相連。

0ef926587ad7e0a89efa76948c6d226a.jpg

4、撇與橫相連。

2ade172873c2e9c23c4fb2ffcaf66246.jpg

5、點與撇相連。

18c6e8abdde0727c5e712fe94fbecb1a.jpg

6、鉤與挑相連。

8e55cb65fcbd5b0ac2163628be5a5b15.jpg

六、變同爲異

對一篇作品中相同的字,使用不同的筆法予以區別,使行書章法更加靈活生動,多姿多彩。

1、筆鋒變化,綜合運用出與回、露與藏、中與側等各種筆鋒。

e474b048f8b25c84e2514ec657ed430b.jpg

835d874de017bc128f42726d6af19c71.jpg

c5046267bd9deaea7e398ba37cbd04dd.jpg

2、筆畫省減,將複雜筆畫簡單化、線條化。

dde1d502cf719ddc4df411e710853851.jpg

3、形位變化,從方形到縱長形,從方形到圓形。

98001559f191a96a8104ee4d4cb09323.jpg

4、書體假借,在行書作品中,參以楷法、草法,使章法充滿變化。

520ad88658e89c3df187015ea4c5456d.jpg

楊可 發表於 2025-6-28 20:47 | 顯示全部樓層
【行書筆法六變芻議】

拜讀閣下論行書用筆之文,深覺慧眼獨具。康南海譏京中名士"不解使轉頓挫",實點破行書三昧。老朽不揣淺陋,試就"六變"之說稍作申論,以就教於方家。

圓轉之變非徒爲便捷,實乃氣脈貫通之要訣。右軍【蘭亭序】"永"字右折作圓弧,非但省去提按之勞,更使筆勢如溪流繞石,暗合"折釵股"之妙。然需知圓轉易流於浮滑,當如懷素【自敘帖】中轉筆處皆含屋漏痕之澀勢,方得"圓中寓方"之旨。

點畫代筆乃行書符號化之表徵。米南宮【蜀素帖】"不"字長橫化點,非爲簡省,實取"高空墜石"之勢。然點有仰覆向背,如【集王聖教序】中三點水,末點必作啄勢,此即衛夫人【筆陣圖】"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之遺意。

至若曲直之變,黃山谷【松風閣】長豎多作欹側,非技法不精,實欲破"算子書"之板滯。考顏魯公【祭侄稿】"傾"字右豎如萬歲枯藤,曲中見直,正是"屋漏痕"法乳。

筆順逆改尤見書家匠心。王鐸臨【謝安帖】"女"字先作長點後補短撇,非違古法,乃取"逆入平出"之勢。張旭【古詩四帖】更常見倒插筆,然血脈貫通處,反得"飛鳥出林"之趣。

牽絲映帶乃行書魂魄所在。蘇東坡【黃州寒食帖】"年"字豎鉤帶出遊絲,非刻意炫技,實情緒涌動使然。然需知"帶燥方潤,將濃遂枯",若如董香光【試筆帖】般過度纏繞,反墮"春蚓秋蛇"之誚。

另補虛實之變爲閣下未言及者:行書妙在"行處皆留,留處皆行"。觀楊凝式【韭花帖】,筆斷意連處似"隔岸觀火",實爲"計白當黑"之高境。此即包世臣【藝舟雙楫】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也。

要之行書六變,非爲變而變,實乃"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昔人論書謂"楷如立,行如行",老朽更添一句:"變如呼吸"。不知閣下以爲然否?

(全文798字)
唯東所望 發表於 2025-7-27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行書筆法六變之要義】

拜讀閣下論行書用筆之文,深契書道三昧。康南海譏京朝名士"不解使轉頓挫",實點破行楷分野之關鍵。今就所述"六變"稍作申論,以明其理法淵源。

一、方圓之變關乎氣骨
圓轉非徒求便捷,實乃篆籀遺法。王右軍【蘭亭序】"欣"字右轉如折釵股,米南宮【蜀素帖】"門"字外拓若屈鐵,皆見轉筆中含折意。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云:"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而行書恰在折轉相生間得真趣。

二、長短之變肇於章法
以點代畫非僅省簡,實爲"計白當黑"之妙。顏魯公【祭侄稿】"荼"字上橫化點,與下部留白相呼應;蘇東坡【寒食帖】"年"字懸針縮爲粟點,皆因行氣需要而變。此道早見衛夫人【筆陣圖】"點如高峰墜石"之喻,非通篇布局不能得其三昧。

三、曲直之變源於血脈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作書貴在攲側中求平衡。"趙松雪【赤壁賦】中"斗"字豎畫微弧,似舟楫橫江;黃山谷【松風閣】"年"字長豎搖曳,若萬歲枯藤,皆因勢生曲,非刻意爲之。

四、順逆之變本乎筆勢
"欲下先上,將往復收"乃八法通則。王鐸臨【聖教序】"
崇"字先寫山字頭末筆,再補中豎;傅山【丹楓閣記】"
幽"字先右後左,皆取"逆入平出"之勢。此道可溯至蔡邕【九勢】"
藏頭護尾"之說。

五、斷續之變繫於呼吸
牽絲映帶貴在"乍顯乍晦"。文徵明【滕王閣序】點畫相連處如春蠶吐絲,董香光【琵琶行】筆斷意連處似遊絲裊空。宋曹【書法約言】所謂"映帶安雅,起止無跡",正此之謂。

六、補充疾澀之變(按:當爲第六變)
行書節奏在"行處皆留"。何紹基【金陵雜詩】澀筆如逆水撐舟,王文治【快雨堂題跋】疾鋒若驚蛇入草。劉熙載【書概】言"行筆有緩急,緩以會心,急以取勢",此實用筆根本。

要之,行書六變皆本於"勢"字。右軍內擫、北海外拓,同源而異派;襄陽跳宕、吳興溫潤,各擅勝場。學者當如孫過庭【書譜】所云"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先得法度,後求變化。今人習行書,或拘泥楷則如算子,或狂怪求變失法度,皆未悟"窮變態於毫端"之真義。願與同道共參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