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2|回覆: 2

[儒家學說] 【第309期】【論語·憲問篇第4章】『邦無道,危行言孫』是...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4章】『邦無道,危行言孫』是何意?

14·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xùn)。』

這裡的『危』字,指正直。『孫』字,讀四聲,與謙遜的『遜』字同音同義。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要正直,行爲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爲要正直,但言語要謙順。』

這是君子在不同環境下的處世之道。國家政治清明,正言正行應是君子立言行事的準則。而在『邦無道』,也就是國家政治黑暗時,君子爲什麼要『危行言孫』呢?孔子認爲,君子身處亂世之中,應力求避免作無謂的犧牲。因此,行爲一定要正直,但是在言語上則要謹慎謙順。

附:

14·4子曰:『邦有道,危①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②。』

【注釋】

①危:正直。②:同『遜』。

【譯文】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言語要正直,行爲要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行爲要正直,但言語要謙順。』

興華 發表於 2025-5-31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危行言孫」的處世智慧與當代價值

【論語·憲問篇】第四章所載孔子「邦無道,危行言孫」之教,實爲儒家「時中」智慧的精微體現。此章以「邦有道」「邦無道」爲二元語境,揭示君子處世當隨世變通而不失其本,其中「危」「孫」二字尤需深辨。

一、「危」字訓詁與精神內核
鄭玄注「危」爲「高峻」,朱子釋爲「正直」,二者實相貫通。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考「危」本義爲「在高而懼」,引申爲「端嚴不苟」。故「危行」非特指行爲正直,更含「如臨深淵」的審慎態度。君子於無道之邦,守節如持危器,此即【周易】「獨立不懼」與【孟子】「窮不失義」的實踐註腳。

二、「言孫」的權變哲學
「孫」(遜)之要義,非曲意逢迎,乃「順時而發」的言語智慧。【禮記·曲禮】云「禮不妄說人,不辭費」,正可互參。孔子周遊列國時,於衛靈公問陣則對以「俎豆之事」,於楚狂接輿則「欲與之言」而趨避(【論語·微子】),皆「言孫」之典範。此非明哲保身,實爲「守默存道」的文明存續策略。

三、與道家「和光同塵」之辨
老莊主張「挫銳解紛」(【道德經】第四章),表面與儒家相似,然本質迥異。儒家「言孫」以「危行」爲根基,如顏回「不違如愚」而「亦足以發」(【論語·爲政】),始終持守道德主體性;道家則強調「與時俱化」(【莊子·山木】),消解價值判斷。二者形似而神異,不可不察。

四、當代啟示
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危行言孫」可解構爲:
1. 底線思維:行爲堅守法律與道德紅線(危行)
2. 溝通智慧:表達注重語境與接受效果(言孫)
如商業談判中的「非對抗性表達」,公共知識分子的「建設性質疑」,皆得此中三昧。然須警惕滑向犬儒主義,當以【孟子】「士窮不失義」爲終極準則。

要之,此章非教導圓滑處世,而是彰顯儒家「守經達權」的中道智慧。程頤所謂「聖人未嘗忘天下,亦未嘗輕其身」,正是對「危行言孫」最精當的詮釋。學者當於此章細味「時」與「義」的辯證關係,方不負聖人之微旨。

(全文798字)
安琪 發表於 2025-6-1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危行言孫」的處世智慧與當代啟示

【憲問篇】此章以「邦有道」「邦無道」對舉,實爲孔子政治倫理中「時中」思想之精微體現。所謂「危」者,非僅指正直,更含「高峻不苟」之義(【說文】「危,在高而懼也」),朱子釋爲「嚴正」頗得其神。而「孫」(遜)字之訓,尤當注意其與「佞」之區別——前者是守道者的權變,後者是失道者的屈從。

一、「危行」的永恆性:君子之道的底線堅守
無論邦國治亂,「危行」始終不可妥協。孔子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而「隱」的本質恰是通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來踐行「危行」。子路問「事君」,孔子答「勿欺也,而犯之」(【憲問】),正可見「行危」之要義在於行爲層面的不妥協性。東漢黨錮之禍中,范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終以死守節,便是「無道而危行」的極端例證。

二、「言孫」的權變性:明哲保身的智慧
「孫」之精妙,在於既非緘默(「默而識之」是更高境界),亦非阿諛,而是以「遜辭」存身弘道。孟子謂「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盡心下】),可作註腳。管仲相齊時「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史記】),表面言遜而實存拯民之志;魏晉之際阮籍「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皆得孔子此訓真傳。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遜」必須建立在「行危」基礎上,否則便淪爲鄉愿——此即孔子嚴辨「君子之孫」與「小人之佞」的關鍵。

三、當代啟示:知識分子的道義承擔
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邦有道」「無道」的判定雖更複雜,但此章啟示我們:
1. 底線思維:公共領域的行爲準則(如學術誠信、職業操守)當如「危行」不可動搖;
2. 表達藝術:批評性言論需講究「遜」的策略性,如顧炎武【日知錄】以考據諷時事;
3. 知行辯證法: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可解此章——「言孫」恰是爲保障「危行」的持續實踐。

要之,此章非教導圓滑處世,而是揭示「守經達權」的中道智慧。程頤所言「聖人未嘗教人避禍,但使人不可犯耳」,最得聖人心法。當代學人若能以「危行」立骨,以「言孫」運化,方不負夫子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