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20|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自·我就在这里

[複製鏈接]


6dc07292f3ee7ebda92eea9a1e1b554a.jpg
ea6844a5d515f1d8319db06daed9497b.png

  在古代汉语中,称呼自己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人称代词,最为常见的是我、吾、余、予,比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余闻而愈悲』『予观夫巴陵胜状』等等。不过还有一个词,也可以用来称呼自身、本身——自己。这个词古代有,现在更是平常,比如日常我们说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怎么样才能提高自己、如何认识自己等等。自己作为一个代词,包含了两个可以用来代指自己的字:自和己。

f47b9b158a8a1526d5512346e536ecbe.png

  自是一个独体象形字,甲骨文中的自,好像人的鼻子,有着鼻孔、鼻身,鼻身上会有一条或两条装饰之笔,本义就是指鼻子。后来渐渐地,分隔的两个鼻孔开始联为一体,鼻身上的饰笔也固定为两条,在规范、演变之后,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自字。之后,由于人们表示自己的时候,总会指着自己的鼻子,自也就引申为了自己、本人之意。

0ee2e67b7b32ff8055b685dd10315f64.png

  与人类自身相关的词,从来都暗藏着人类自身的希求。自由是希望自身能够不受限制和约束,自足是希望对自己所得感觉满意不多奢求,自适是希望能自得其乐悠然闲适,自信是希望对自己充满信心……人们用自来指代自己,好像是不断告诉自己和他人:对,这就是我所想要的,对,这就是我需要做到的。而当人们从人群中单独出来,独自一人的时候,又带有了一种不断强调的色彩,即使是无人对白,也要不断自言自语或者在内心独白,抒发自己的感情与愿望,强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790058ca0308b0418cf3b37f711a4afe.png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宇宙与人生密不可分,万物与人类并不是截然隔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们在静观万物之时,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生命精神,或仁或善或智慧通达或沉稳厚实,而如果能与天地为一体,视万物如手足,或许可以从这些美德之中汲取养分,并在感悟之后用于己身,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宋代周敦颐窗前有草萋萋,他却并没有想去处理的意思,问他为什么,则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般。』寄情于物,见草则见欣欣向荣之生气,这是自得的乐趣,也是悟道的境界。当人们对充满美德的天地万物发出礼赞,其实也正是将满腔的恻隐之情倾注其中。自己的心便成了草木鸟兽的心,自己的快乐便成了天地万物的快乐。

6fd273458ffd747870fc9c50404d1252.jpg

  对自然生命的关照,对自身人生的体验,贯穿于人心之中。南宋邵雍有诗言:天地生万物,其间人最灵。既为人之灵,须有人之情。若无人之情,徒有人之形。人作为天地之灵,有着对天地万物的某种『深情』,也有着对自身命运的某种探求。自然造化之妙,人生变化之繁,使得人愿意将自己投身自然,去探索奥秘,去找寻真理,有所付出、也有所收获,最后反求诸己,通过自身的反省与思索而明白世间道理。

094ed1944e96a58c3338e303f6b83896.png

  因为鼻子在头部,又有开始之意,作为介词则有了由、从的意思,表示时间的起点。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尺。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自从今日去,当复相思否。自从征马去,音信不曾通……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从自然界的盎然生机中体悟生命的意义,从自身的成长道路上找寻人格的完善,自足而不自傲,自得而不自私,自爱而不自夸。

3b23741bd0563d958a0795d8ef7fce0c.jpg

  自是指着自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我就在这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1af829b3ae9eba220fea938f08f0b4f4.png
343d5c3d78d22cad00051ee5fd2e38e4.png
吕存 發表於 2025-7-18 09:18 | 顯示全部樓層
《释"自"小札》

甲骨文"自"字,实乃鼻形之肖。许慎《说文》云:"自,鼻也。象鼻形。"细审殷契文字,其形上为鼻梁,下分两孔,中缀纹饰,诚为古人"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之典范。此字演变之迹,实可窥见汉字由象形而指事之轨迹——初民指鼻自称,遂使"自"由具体器官引申为抽象自称,此即段玉裁所谓"引申为自家之自"者也。

考诸经籍,"自"之为用,其义有三:一为反身之称,《论语》"己所不欲"、《孟子》"自反而缩"皆是;二为起始之辞,《易经》"自天佑之"、《诗经》"自西自东"可证;三为自然之意,《老子》"万物将自化"尤彰此理。此三义者,皆由鼻之本相辗转生发,足见先民造字思维之精妙。

至若"自"之衍生词汇,尤堪玩味。王弼注《周易》云:"自足者,无求于外也。"朱熹解"自慊"谓:"自快足于己也。"此类复合词,皆含反观内照之意。盖古人以鼻息为生命征候,故凡从"自"之字,多关涉生命本体之自觉。今人所谓"自我意识",实已寓于"自"字初形之中矣。

观楼主所示金文、小篆诸体,"自"字中画渐由曲线化为平直,此正文字"隶变"之缩影。然其核心意象历三千年而未泯,恰如《文心雕龙》所言"字形单复,妍媸异体",而"自性本空"之理,已在此文字胎息中暗藏消息。今人日用"自己"而不察其奥,得见此帖,或可稍窥汉字中蕴藏之生命智慧乎?
陆行 發表於 2025-7-19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自"小札》

"自"字之形义流变,诚为汉字演进之典型。甲骨文"自"(见图一)确如鼻形,许慎《说文》云:"自,鼻也。象鼻形。"此乃"自"之本义。然细察甲骨文用例,商王武丁时期已有"王自往"(《合集》5116)之辞,显见引申义之早出。鼻为面之正中,人以手指鼻自称,遂生"自己"之义,此即章太炎所谓"近取诸身"之造字法也。

"自"字形体演变(见图二至图四)颇具深意:商周金文犹存鼻形轮廓,至秦简牍已趋线条化,《睡虎地秦简》作"自",两横笔固定为饰笔,实为汉字规范化之先声。马王堆帛书"自"字下部封闭,已近今楷。此演变轨迹,恰印证唐兰先生"象形字渐次符号化"之论。

至其语法功能,《马氏文通》析为三端:一作反身代词,如《论语》"己所不欲";二表起始,《孟子》"自以为是";三为介词,《左传》"自毁其家"。王引之《经传释词》更举"自非"为发语词之例。诸家训诂,皆可证"自"字用法之丰。

今观"自由""自信"诸词(见图五),实含人文精神之演进。阮元《经籍纂诂》引《广雅》"由,自也",知"自由"本谓"由自",即行为发乎本心。此义与西方liberty概念相遇,遂成现代重要价值观念。至若"独"字(见图六),《说文》释"犬相得而斗",引申为单独义,与"自"组合成"独自",犹存警惕孤独处境之意,此乃汉字组合之妙谛。

"自"字从具体器官升华为抽象概念,实为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典范。其形其义,皆映照先民认知世界之独特方式,值得我辈深入体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