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发展、有规可循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书法的规律

马克思说,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个说法,书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归纳成9条,供大家辩证参考。

对字的结构有贡献(指创新)者会取得巨大成功

魏碑书法作品的结构内紧外松、剑戟森严,颜真卿的楷书结构外紧内松、宽博厚重,柳公权的楷书结构内紧外松、结体由中心向四周辐射,黄庭坚行书作品的结体呈辐射状、横画一波三折、赵孟頫的行楷书,启功楷书作品的黄金分割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于右任沙孟海的碑体行草等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具体体现,他们在书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bcb80b2f2343c12169a415946891848c.jpg

〖霍阳碑〗

欲创新字体(改变书写方式)者,可以凸显一时,但很难长久

历史上的蝌蚪书、飞白书、游丝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等都是某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在当时风光无限,但对当世或者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虽不能说其昙花一现,但仍觉是昨日黄花,当代的舒同的七分半书、张海的草隶、韩天衡的草篆、鲍贤伦放大的汉简可能会有这种倾向,不相信,您想想,现在谁在学这些书体?学这些书体的人,取得点成就的又有几个人呢?

da2766eb9a1904a52cbcdb8ec9ebf226.jpg

(漆书)

用墨方面有贡献者容易有成就

子瞻善浓墨、玄宰善淡墨、觉斯用涨墨、浓墨宰相刘罗锅淡、墨探花王梦楼、黄质善积墨、三痴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这些人在书法上无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则是绘画方面的一代宗师。

0b9ecbce7d842c86184e6b1b0331485d.jpg

苏轼〖寒食帖〗

流传下来的墨迹作品99.99%是由浓墨写就的

从出土的楼兰残纸到陆机的平复帖、从王右军的兰亭序到王洵的伯远帖,从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迹到释怀素的自叙帖,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从从杨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从赵孟頫的三门记到吴老缶的石鼓文,从残转破瓦到汉简遗迹,等等,这些作品皆为浓墨书写,用淡墨书写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

85c4d4682507040b93a39ff0563f824d.jpg

陆机〖平复帖〗

书法不是一种专业

历史上也没有一个专业书法家。钟繇任宰相、太傅,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献之任中书令(宰相级),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凝式任少傅、少师、太子太保、左仆(宰相)、卒赠太子太傅,苏东坡是吏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书法乃余事之余事,赵佶、赵构都是皇帝,搞了一辈子的『行政』、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鲁迅是大文学家、大思想家,也都是真正的大书法家;近代以书法著名的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谭延阖、于右任、谢无量等实际上皆不以书法为业,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齐白石、黄宾虹是大画家,启功先生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书法家,他们都在书法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专业书法家,这一点是令当今众多的书法博士后以及书法博士们非常汗颜的。

f673f0facae0a7f6723cf54178274ed5.jpg

启功书法

乱世或可成就艺术

钟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吴的时代,王逸少生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颜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变的北宋末期,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时期,赵孟頫生活在南宋灭、元朝兴的时代,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些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怎么太平,但是这些人的书法水平却异样的高超,用郑午昌的话说,『我国每当乱世,美术受其反映,往往呈灿烂之观。』书法创作似乎亦不例外。

4346faf2f18f71ae749fa5df6373a96b.jpg

米芾〖蜀素帖〗

流传的经典墨迹基本都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原则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诸家法帖,近现代的康有为、沈尹默、谢无量、陆维钊以及赵朴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这个特点,一味追求枯笔、飞白、用笔毛糙、线条中糠、徒具『画皮』之表(郑志刚语)的王镛等人要注意了。

ec759bb23e1c8ef589104a398a12eae1.jpg

张旭〖古诗四帖〗

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

宋代造纸术的改善使得纸质流传的书法作品多了起来,但自从宋元以降,各个朝代出现的书法名家越来越少,大宋两朝接近300年的历史,出现的名家也就宋四家等不多几人,元朝则只有赵孟頫、鲜于枢等人,清朝篆隶中兴,真正开宗立派的也就邓石如、伊秉绶等人,和唐朝楷书方面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草书方面有张旭、怀素、贺知章、孙过庭,篆书方面有李阳冰,行书方面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相比,后世这些人总有些逊色。在当代,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前人们难得一见的名碑名帖已『飞如寻常百姓家』,13亿中国人,好几亿个家庭,几乎家家有字帖,但是,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是在是少之有少,从1949到现在,已经63年的历史了,这段时间当中出来几个书法名家呢?要知道,王羲之是58岁、王宠是39岁、白蕉是62岁寿终正寝的。这当中有个例外,民国期间,碑帖的普及也很广泛,但是这时期出现的书法名家却比建国后出现的书法名家多的多。

92c5baa0aa05e020398d09c70fc93004.jpg

黄庭坚〖松风阁〗

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质量

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难以找到。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康有为皆为一代文学名臣,当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启功先生等,也都是学者型的书法家,新一代的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性降低,也从实质上降低了当代书法的质量,这是有碍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致命之处,专业书法家们,该加强文化课的修养了。

90529922bea2b5602f00eef18468a4a1.jpg

叶佃建 發表於 2025-6-28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发展规律之辩证》

休竹客君所论书法九律,颇具卓见。今择其五条略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结构创新乃书家立命之本
魏碑之"剑戟森严"与颜体之"宽博厚重",实为空间构成之两极。颜鲁公变初唐峻整为外拓,每作横画必俯仰有致,竖画则向背分明,此即张怀瓘《书断》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之妙。黄山谷"辐射状"结体,实取法《瘗鹤铭》而强化擒纵之势,其《松风阁诗》中"年"字末笔纵逸三寸而不失平衡,恰是"字中有笔"(《山谷题跋》)之实证。

二、字体创变需合"变古"之道
金农漆书以截毫侧锋作隶,虽得"苍古奇逸"(《墨林今话》评),然终非正脉。郑板桥"六分半书"杂糅各体,恰如蒋士铨讥其"如乱玉铺街",未若伊秉绶以篆籀法作隶,反开清隶新境。赵之谦云:"书家有最高境,古今二人耳。三岁稚子能见天质,绩学大儒必具神秀。"(《章安杂说》)可知创新当以古法为根基。

三、墨法乃气韵之枢机
董其昌淡墨非仅技法,实是禅宗"淡远"美学之体现。其《容台集》言:"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此论实开清代王文治"淡墨探花"先河。至若王铎涨墨,观其《赠张抱一行书卷》,墨渖渗化处犹见笔路,正所谓"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孙过庭《书谱》),非深谙水墨辩证者不能为。

四、浓墨为骨之文化基因
考苏东坡《寒食帖》墨色如漆,正合其"书贵瘦硬"(《论书》)主张。敦煌写经中晋人墨迹,纵历千载犹见黝黑,此非偶然。古人制墨必"轻胶十万杵"(《墨经》),故能"一点如漆"。今人常见台北故宫《快雪时晴帖》淡雅,实因绢本年代久远褪色所致,观《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墨色,犹可想见晋人"紫毫光透白麻笺"(米芾句)之状。

五、书以人传之历史规律
右军任会稽内史时作《兰亭序》,颜鲁公书《祭侄稿》时正任蒲州刺史,皆公务之暇寄情翰墨。赵孟頫日书万字,仍以"水晶宫道人"自署,盖书画终为余事。白蕉《书法十讲》说得透彻:"若以书法为职业,反而难成大家。"此中深意,颇堪玩味。

昔人论书谓"字如其人",今观休君所举九律,实暗合"技进乎道"之理。然书道玄妙,岂能尽以规律概之?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法,怀素观夏云奇峰得草书三昧,此等化机,又非条陈所能限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一日子時| 2025/7/5/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