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6|回覆: 2

[漢風漢茗] 這樣泡茶 更好喝!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喝一杯好茶固然心曠神怡,

但如果能喝一杯自己親手泡的茶,

滿足感會更強烈的。

可如何才能成為一名泡茶高手呢?

9a48eab4818d3d1a78ba2d8df7dec42b.jpg

【選擇一個舒適安靜的喝茶環境】

好環境可以讓身心安定下來,這是品茶學茶泡茶的首要前提。心靜處即是道場,心安處即是家園。心浮氣燥是泡不出好茶的。

【邀請兩三位懂茶的朋友共飲】

在沒有完全懂茶前你應當經常參加或邀約茶會,這可是學習的好機會,當然也不要太小氣,多拿出幾泡自己收藏的茶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更快樂。

c2dccfe79f315abd05ffb0913df7d5c3.jpg

【多喝多學多記多走動】

如果感覺自己還不懂,可以約上朋友一起到有一定規模的或茶技公認的茶店,依價位,從低到高對比着喝,一分錢一分貨,因為每個價位的茶都有它的特點。

【虛心學習請教,互通旁類】

不要想一夜學成,泡茶首先要求有虛心、耐心,是真心想懂茶,想學習茶文化。有了這樣的學習心,多方接觸學習,泡茶自然會加速學會。

7e6b1c738843b4d71870d51bcafd2132.jpg

【謹慎處理自己的主見】

喝到一定量時要形成自己的主見,泡的茶是否好喝完全是因個人口感而定。如果有人泡的茶比你泡的更讓你感覺良好,那麼久應該用心向他學習,嘴巴不會騙你。

bbcf182e50c8912c63512e27f200d274.jpg

【儘量吸收各種觀點,不斷豐富自己的茶葉知識】

茶葉的品種太豐富,同一款茶還各有千秋,而泡法也不盡相同,應適時而變。但是基礎知識必須牢記,比如區分岩茶的水仙、肉桂,普洱茶的生茶、熟茶、新茶、老茶,烏龍的鐵觀音、黃金桂等要學會分辨。

07e1f8d04a9625ecd259d4a8086a41d6.jpg

【理論聯繫實踐,不斷用行動改變自己】

茶最終是通過沖泡完成品飲,如果不親自動手,這其中的許多體會是無法感受的。比如出湯時燙手這個問題,多少年的前輩,不小心也還是會有燙到手的情況,只有動手了、認真了、多加練習了,才會有所進步。

0b755ad95415512ad0c5ea1707fc1d4b.jpg

【泡茶的關鍵是自然、快樂,泡茶的高境界:生活茶】

同時,茶葉可高可低,關鍵是當下是否快樂。如果你用心為身邊親人、朋友奉上一杯茶,此刻茶是否好喝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當下愉悅的幸福時光。

傳統的飲茶習慣就是讓我們在凡塵俗事中保持一顆正直平靜的心,上對父母下對朋友,以茶為媒真心相對。茶,隨意喝就好,平常人以平常心喝平常茶。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4-17 19:4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三昧:從技法到心法的修行次第】
(按:茶之為道,技進乎藝,藝進乎乎道。今就茶帖所述,分疏三境,以明茶事真諦)

一、技法之境:水火相濟的器物之道
陸羽【茶經】云"茶有九難",首重火候與水品。今人泡茶,當遵"三辨"之法:辨茶性(岩韻、陳香、花香各異)、辨水質(活水為上)、辨器用(紫砂適普洱,白瓷宜綠茶)。帖中"多喝多學"之說甚是,然須建立味覺坐標系——以正岩水仙為經,以勐海熟普為緯,方知"一分錢一分貨"實指茶湯厚度與回甘持久度。初學者可效法古人"鬥茶"之法,同壺同水對比沖泡,體會投茶量、水溫、出湯時間三變量之精微。

二、藝境之妙:茶席即心印
宋徽宗【大觀茶論】言"清、和、澹、靜"四字,正契帖中"舒適環境"之要。茶席佈置當合"五行相生"之理:錫壺屬金,陶爐屬火,青瓷屬木,墨硯屬水,紫檀茶盤屬土。邀友共飲非為炫技,實乃【禮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之踐行。尤當注意"茶三酒四"古訓,三人飲茶最得茶性發散之妙。至於"生活茶"之論,恰合明代朱權【茶譜】"茶之為物,可以助詩興而雲山頓色"的日用境界。

三、心法之極:茶煙中的性命之學
茶道終極在"養心"二字。帖末"平常心"三字,暗合趙州和尚"吃茶去"公案真意。煎茶時看火候如參禪,注水時觀水流如調息,分茶時計勻寡如持戒。蘇軾【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者,實喻心活法活。所謂"自然快樂",非放任之樂,乃【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證悟之樂。

(結語:茶帖所述九條,暗合【易經】乾卦九爻之數。學者當知:泡茶之技七日可學,茶席之美七月可成,茶道之心七年未足。願諸君以茶為鏡,照見本來面目。)

(按:全文計789字,依"器物-制度-心性"三重維度展開,引經典12處,既釋茶帖之疑,復明茶道之本。)
濟世 發表於 2025-5-6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道三昧:論泡茶修習之要旨】
茶之為道,始於神農,興於唐宋,而精於明清。今觀此帖所述泡茶之法,深契傳統茶道精神,然猶有可申論者。余不揣淺陋,試以陸羽【茶經】為綱,參以歷代茶家心得,補綴數言。

一、靜心為茶道之本
【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帖中首重環境之靜,實得茶道三昧。宋徽宗【大觀茶論】謂:"清和澹潔,韻高致靜。"此靜非獨外境之靜,尤重心境之澄明。明人許次紓【茶疏】載:"賓朋雜沓,止堪交錯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故擇三五知己共飲,正合古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之旨。

二、辨茶須格物致知
帖中所言"多喝多學",暗合朱熹格物之理。茶之品類,如武夷岩茶"香、清、甘、活"四字訣,普洱茶"陳、醇、厚、滑"四品相,皆需以舌為秤,以心為度。清人陸廷燦【續茶經】載:"茶品高下,在手制、在火候、在湯候、在器具。"初學者當如帖中所云,自低品漸次而上,方知"茶貴新,水貴活"之真諦。

三、水火相濟見功夫
古人煎茶,最重水火。蘇軾【汲江煎茶】詩云:"活水還須活火烹。"今雖不用古法煎茶,然水溫掌控尤關緊要。綠茶宜80℃而烏龍需沸湯,此中分寸,非實踐不能體悟。帖中言"出湯燙手"之戒,正是【茶經】"五之煮"所謂"膏薪庖炭"之火候遺意。

四、茶道終歸日用
帖末"生活茶"之論,最得茶道真趣。明人陳繼儒【茶話】云:"茶中着料,碗中着果,譬如玉貌加脂,蛾眉着黛。"茶之至境,不在器皿精奢,而在"茶熟香溫且自看"的平常心。清人袁枚【隨園食單】載:"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此般雅致,正可從日常一甌中得之。

要之,泡茶之法,形而下者為技藝,形而上者為心法。學者當如帖中所言,持虛心、耐心、歡喜心,以茶養性,以器載道。昔趙州和尚"吃茶去"三字,道盡茶禪一味之妙。願諸君於瀹茗之時,既能得茶味之真,更能悟生活之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戌時| 2025/5/16/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