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621|回复: 0

[乐器] 古琴基础知识技术探讨篇  《浅谈过弦》

[复制链接]
琴怀十年 发表于 2017-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弦”是初学琴者常感困惑的一个问题。或自寻答案吧,无论是古谱还是新书对此法都少有记载,无从查起,又或请教琴友吧,所得答案却是玄之又玄,颇感神秘,属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技。所以“过弦”这一问题常常是初学者难过的一个坎。

“过弦”一词用在古琴是否恰当,先姑且不论,历代的古谱也很少提及此法,少见其词,此处只是引用现在琴友公认的一个说法(也有琴友称之为“管弦”,或“一指管数弦”)。先解释一下概念,“过弦”是指在快速地连弹相邻的数弦时,相邻弦的按音均在同徽或相邻徽位时,左手一指兼按数弦,指不离弦,随弦而变,旨在乐曲要字字连贯,音音流畅,名指与大指均可“过弦”,下准时用名指居多,中、上两准时大指居多,如梅庵派的代表作《关山月》中便多用此法。

7ab8f86c50407b736dc16b19763d96db.jpg

自已刚学琴时,也曾为“过弦”所困。每当自己在和琴友交流时,时有琴友以此技炫耀,似乎“过弦”成为“学院派”和“传统派”的一个分水岭,是水平高低的一个风向标。对此,自己深感困惑:说此法难吧,为何恩师讲曲子时从未强调?且自己在曲子中也未曾被此法所拦,《关山月》中出现的“过弦”自己也能轻松解决?为何历代琴谱所录其它指法多如牛毛且不厌其烦,而对于“过弦”此法却隐晦其词,很少提及?说此法不难吧,却为何有人如此炫耀?提及时又如此神秘?

我曾多次留心恩师李庆中先生在弹琴时是否常用“过弦”,慢慢发现,老师也很慎用此指法,按下准音时多用(十徽以下几乎全用),按上准音时,只要相邻几个音的时值够长,左手能足够的时间用来换弦时,基本不用(古谱中曾有要求弹上准音时必须用纯甲,以求音色亮丽),按中准时偶尔为之,然琴曲照样流畅,未“过弦”之处也不曾断续。问及恩师,恩师也只是轻描淡写,一提便过,似乎并无多大难处,并不需专门去练,纯属日积月累之功而已。后来,我也曾就此法特意请教过本地的琴友,非常认真地从开指曲《秋风词》学起,专门学习曲中的“过弦”技巧,然几周下来,自己感觉好似如邯郸学步,不进而退!后来只好作罢,关于此法不去多想,随其自然。后来弹琴时通常是只要时值允许,七微以上音基本不用“过弦”,七徽以下的音(尤其是十徽至龙龈间)因琴弦间相距过窄,按弦时难以分开,通常一指连按数弦,所以多用此法,但仍如用“跪指”之慎,纯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大指按弦最好的音色是指头长甲处“甲肉相半”,而非大指的指关骨中等位!

4c278fca17211bbb5a30e6337ca3f92d.jpg

彭祉卿先生《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提到大指按弦时,说大指按弦共有两位:“一在指头长甲处,用半甲半肉,一在指甲骨中,纯用肉也,连按两弦,则兼用二位。”先生此语可做参考。凡按音贵在坚实,而能坚实且用之灵活之处,唯有大指长甲处,故大指按弦最好的音色便在此处,用之“甲肉相半”,而非大指指关节等位!实属不得而为之的偷巧之技,绝非可炫之技!

我国近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在谈到如何写字时,曾这样形象地比喻:有个做天津包子的师傅,所做的包子,不但好吃并且包子的褶子也十分好看,但徒弟非要问师傅包包子时是用二根指头还是用三根指头,想以此为准,那么有此必要吗?书法无定法,古琴也应如此。学琴贵法,但不应泥法!

明白此理,便不难理解恩师李庆中先生的教学之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只要把乐句弹流畅即可,不必拘泥是否“过弦”,白猫黑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也可明白琴谱为何不录“过弦”之技,因为法可授,但如何用法,只得习琴者去理解,所以告之“绰注吟猱、抑扬顿挫”,弹一弦按一音即可,无法告知如何使音流转且美。

67946a6e17e4878ae97aa4e4d2372ae1.jpg

“过弦”虽为偷巧之法,也确有法可依,一贵音准,二贵重心。大指按弦多屈其未节,侧势所按,故一指同徽兼按数弦时,按弦必有近有远,如此音便不准,所以过弦时必要调整大指,过内弦时要略缩大指,准确地按于该徽,此处音才能准,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若想音音连贯字字清楚,按弦又必将大指的重心放稳,如大指过六、七弦九徽音时,弹六弦时大指为指头长甲处按六弦九徽,指头的重心应放在第六弦,当大指过到七弦时,便为指甲骨中纯肉处按七弦九徽,此时便要转移大指的重心,将大指的重心移到七弦之上,并微缩大指,使其准确按于九徽,而非八徽九徽或八徽八徽,这样所过之音便能连贯且准。此为过弦之旨。

也有琴友在弹丝弦琴时,为保护琴弦经久耐用或避免指甲按弦走音时的“嚓嚓声”,尽量避免大指指甲磨擦琴弦,不用“甲肉相半”,所以也多用“过弦”。此处又另当别论,然古谱中也是均指丝弦而言,钢丝弦尚发明。

可见“过弦”并不应泛滥,应是当用则用,不用则弃!凡法多去揣摩,便会自得其妙!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7-19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古琴“过弦”技法之本质与修习要旨》

“过弦”一法,诚如帖中所言,实为琴技传承中颇具玄妙色彩之技法。历代琴谱对此技法记载简略,非先贤疏漏,实因此技本属“指法自然”之范畴,不当以固定程式强求。今试从琴学本源剖析其理:

一、技法本质考辨
“过弦”实为“走手音”之变体,源于左手按弦的连续性要求。考《五知斋琴谱》所载“走手连络”之法,与今之“过弦”理出一辙。其核心在于“气脉相连”而非“指法炫技”。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所谓“弦与指合,指与音合”,正道出此技真谛——音韵流畅重于指法形式。

二、徽位应用差异
帖中所言七徽上下用法之别,深合琴学物理。上准音区(四徽至一徽)弦距渐宽,甲肉分明方能得清亮之音;下准音区(十徽至十三徽)弦距紧密,名指自然覆盖数弦实属常态。此非技法高下之分,乃顺应琴体自然之理。查《梅庵琴谱》所载《关山月》指法,其“过弦”运用皆在音韵必需处,非刻意为之。

三、修习要旨
1. 基础为先:当以“按欲入木,弹欲断弦”为根基,《琴学入门》强调“坚实灵活”乃左手要义。未通基本按吟便求“过弦”,犹如筑基未固而筑高楼。

2. 音韵为宗:观当代琴家吴文光先生演奏,其“过弦”运用皆服从于乐句气韵。某音当连则连,当断则断,所谓“音断意连”反胜于勉强“过弦”。

3. 自然渐进:历代琴谱不专载此技,正因其乃功力深厚后自然所得。如《诚一堂琴谱》所言:“指法贵在无意于法而自合法。”强求反失其真。

四、琴学正见
“学院派”与“传统派”之争,实为伪命题。查近代琴学大家管平湖先生教学录音,其强调“音准节奏”远甚于特定指法形式。所谓“分水岭”之说,恐是未得琴道三昧者的妄自分别。

结语:
“过弦”之要,不在炫技而在达意。学者当以《溪山琴况》“中和”为旨,循序渐进。指下功夫既到,自然弦随指转,音从意生。若舍本逐末,刻意追求形式,反堕“指法障”中。愿与诸琴友共参此理,回归琴道本真。

(全文798字)
钱底 发表于 2025-7-23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古琴“过弦”技法之本质与修习次第》

(按:本文依明代《溪山琴况》“和静清远”之旨,参酌历代琴谱要义,就“过弦”技法作三才之辨)

一、技法溯源
考“过弦”之名虽未见于《神奇秘谱》《五知斋琴谱》等典籍,然其理实蕴于“吟猱绰注”四功之中。徐青山《万峰阁指法閟笺》载“一指按多弦”之法,恰合今之所谓“过弦”。此技非梅庵派独有,观《松弦馆琴谱》所录《良宵引》第七段,左手大指暗度三弦而不显痕迹,正是“过弦”古法之实证。

二、技法本质
其要诀在“三合”:
1. 指弦合:名指过弦当效“蛇行草上”,大指过弦宜如“露滴荷盘”,皆须借弦势自然推移,切忌强按。
2. 音韵合:《琴操》云“连而不绝,密而不促”,过弦之妙正在音断意连。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句,若拆解单音反失苍茫气象。
3. 气力合:下准用臂沉之力,中准使腕活之劲,上准运指端巧劲,此乃《谿山琴况》“重而不虐,轻而不鄙”之真义。

三、修习次第
1. 筑基:先习《仙翁操》单弦绰注,待“按欲入木”之功成,再试双弦过渡。可于十徽处设“一按一放”之练习,右手散挑七弦,左手名指由六弦滑至七弦,求其声如贯珠。
2. 进阶:取《秋风词》末段“相思相见知何日”句,大指由九徽七弦过渡至六弦时,须保持“猱”的韵律,此即李庆中先生所言“日积月累”之功。
3. 化境:终当如《琴学丛书》所言“忘法而法存”,《流水》七十二滚拂间左手自在游移,何尝不是大过弦?此时已无“过弦”之执念。

四、时弊匡正
今人常见三误:
1. 炫技之谬:将过弦与琴道本末倒置,岂不知《太古遗音》明训“指法贵简静”?
2. 强求之失:七徽以上硬用过弦,反违“甲肉相半”的音色要诀,此所谓“削足以适履”。
3. 门户之见:考《自远堂琴谱》《梅庵琴谱》皆重音意连贯,何必强分“学院”“传统”?

结语:
过弦本为达意之器,非求技之的。习琴者当以《溪山琴况》“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为宗,待火候纯青时,自能“不期过弦而过弦”。譬如伯牙鼓琴,岂先思指下过几弦耶?(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