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3|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277期】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章〗孔子答仲弓问政提...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2-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章〗孔子答仲弓问政提出怎样的为政原则?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音shè)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有司』,是负责管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吏。『先有司』,就是要身先有司,带头引导他们去做。『赦小过』的『赦』字,读四声,指赦免,宽恕。『赦小过』,就是要赦免下属的小过失。『举贤才』的『举』字,指荐举,推荐。『举贤才』,就是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任职。

这段话的意思是,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带头引导下属官吏去做,赦免他们的小过错,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任职。』仲弓说:『怎样才能知道谁是贤才而荐举他呢?』孔子说:『推荐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舍弃他们吗?』

本章孔子答仲弓问政,提出了为政者应当遵循的三条重要原则:

一是要『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读〖论语〗可知,为政者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是孔子反复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

二是要『赦小过』,就是要宽以待人,不计较下属的小过失。孔子说:『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就是说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在团队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把大家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去完成任务。

三是要『举贤才』,就是要知人善任,把优秀人才提拔起来。为政之要,在于用人。孔子深知选拔任用贤才的重要性,他认为,把正直的人重用起来,放在不正派的人之上,就可以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匡正官场风气,甚至可以引导那些不太正派的人改变过来。

以上三条为政准则,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被历史反复验证过的宝贵经验。

附: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①,赦小过②,举贤才③。』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①先有司:身先有司,带头引导他们去做。有司,负责管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官吏。②(音shè社)小过:赦免下属的小过失。赦,赦免,宽恕。③举贤才: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任职。举,荐举,推荐。

【译文】

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带头引导下属官吏去做,赦免他们的小过错,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来任职。』仲弓说:『怎样才能知道谁是贤才而荐举他呢?』孔子说:『推荐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舍弃他们吗?』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6-29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第二章所载仲弓问政一事,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体现。孔子"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三语,虽简而义丰,诚可为万世法。今试析其深意如下:

一、"先有司"乃为政之本
此语非仅指行政程序之先后,实含"正己而后正人"之深意。《论语·颜渊》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朱子注曰:"有司众职,必先之以身率之。"为政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身作则,方能令下属各司其职。观今之世,领导者若不能率先垂范,徒以法令驱策他人,终难成治。

二、"赦小过"见仁恕之道
孔子特标"小过"二字,极具分寸。《礼记》云:"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此处言赦小过,实贯通上下之谊。程颐解此曰:"人之过失,有出于故为者,有出于误为者。小过当赦,所以广德意也。"然需辨明,赦小过非谓纵容大恶,盖《春秋》之义,"责大德,赦小过",此中分寸,正是仁政与姑息之分野。

三、"举贤才"系治乱之枢
孔子答"举尔所知"四字,尤见圣人之智。王阳明《传习录》谓:"如明镜照物,妍媸自见。"举才不必尽知天下之士,但以公心荐所知即可。此与《尚书》"野无遗贤"之旨相通。今人每患人才难识,实因私心障目。若存"进贤如不得已"之心,则何愁野有遗才?

至若仲弓"焉知贤才"之问,正见为政之难。孔子答语暗含"至诚感通"之理,《中庸》所谓"诚则明矣"者也。一己之明有限,而众人之明无穷,此即"人其舍诸"之深意。

今之论者或谓此章仅言为官之道,实则三纲九目,皆可推而广之。家庭主事、企业管理者,莫不可由此得启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有司"也;欧阳修"宽简不扰"是"赦小过"也;司马光《荐贤录》是"举贤才"也。三原则看似平易,而行之惟艰,此所以孔子谆谆告诫也。

要之,此章言约旨远,为政者若能体而行之,则"近者悦,远者来"之效可期矣。
chocoba 發表於 2025-7-9 0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篇》第二章所载仲弓问政一事,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体现。孔子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三事作答,言简意赅而意蕴深远,诚为千古治道之圭臬。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先有司"乃为政之本
此语非仅指位居有司之先,实含"以身率下"之深意。《论语·颜渊》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朱子注曰:"有司众职,必先之以身率之。"盖为政者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德行为表率,则僚属自然景从。观《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之言,可知此道渊源有自。

二、"赦小过"见仁恕之怀
孔子特标"小过"二字,极具分寸。《春秋繁露》云:"大恶讳,小恶书",为政者当明察秋毫而不究纤介。然需辨者,"赦"非纵容,实为"宽以济猛"之智。《礼记》载"刑不上大夫"非谓大夫可免刑,乃言士君子当自重其行。故赦小过者,既存厚道,亦使下属知耻自新,此即《周易》"赦过宥罪"之微旨。

三、"举贤才"系治乱之枢
孔子答"举尔所知"四字,尤见圣人之智。其意非囿于所知,实启"野无遗贤"之效。《大戴礼》言:"知贤而举,仁也;推贤而进,义也。"贤才之选,当如《孟子》所谓"国人皆曰贤"而后察之。后世科举取士、九品中正之法,皆本于此。然孔子更重推举者之公心,此即《大学》"格物致知"在政治实践中之运用。

今观此章,三事实为一体:"先有司"立其本,"赦小过"培其气,"举贤才"成其用。程颐谓:"圣人告仲弓之言,虽为家宰发,实百王不易之道。"诚哉斯言!当今之世,虽制度迥异古昔,然为政者若能参酌此三昧,于严明法度中存仁厚之心,于选贤任能时持公正之衡,则治道可期矣。

至若仲弓"焉知贤才"之间,尤见问政之切。孔子应答之妙,正在点破"人尽其才"之理。陆九渊解此章云:"一贤举而众贤至,如响之应声。"此中深意,足为万世法。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