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1|回覆: 0

[思維啟發] 媒體探討·穿漢服就是弘揚傳統文化?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1-17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媒體探討·穿漢服就是弘揚傳統文化?

媒體探討·穿漢服就是弘揚傳統文化?

近日四川一所大學的學生在聖誕節那天身着漢服在知名旅遊景點舉牌呼籲拒絕聖誕節,堅決維護中華傳統節日。近年來,聖誕節、情人節、感恩節、萬聖節等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特別是在年輕人中擁躉不少。與此同時,國學熱、漢服熱等傳統文化熱也在持續升溫。一些人站在國家文化安全的角度呼籲抵制洋節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洋節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背景,而中國人自古就是世俗化的民族,外來的宗教性節日只能成為特定群體的節日而難以成為主流。洋節之所以吸引年輕人,很大程度上是商家的營銷策略,恰好迎合了年輕人找個理由呼朋喚友聚餐玩樂的需求。中國人根本不在乎這些節日的內涵和來源。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眼裏,這些洋節和淘寶的雙十一購物節沒有本質區別。用抵制的方式來捍衛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顯然是沒必要的。

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警惕的一是形式化、二是極端化。漢服熱也好、國學熱也好、祭孔熱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熱鬧,而沒有觸及人的精神世界。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能歷數千年而生生不息,不是因為這些形式上的東西,而是因為它作為一種人生哲學構建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方式,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傳統文化的生命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踐行。換句話說,不管一種外來的文化看起來如何強勢,如果它不能內化為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就根本不可能改變或動搖中國文化的本質。

子貢曾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回答被譽為道德金句,是中國人道德觀念的支柱之一。但我認為,子貢所問中的那個行字是比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為緊要的。會背幾句國學名言而日常行為卻與傳統提倡的為人處世相悖,只會造就令人厭惡的偽君子。只有讓這些歷久彌新、仍具進步意義的觀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才算是真正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之相比,穿什麼服裝、過什麼節都是小事。不務根本而關注細枝末節,豈不是本末倒置?

強調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沒有任何問題,即便在全球化的時代,堅持本民族的文化傳承和傳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凡事過猶不及,不能走極端,否則很容易滑進極端民族主義的泥潭,走到排外、封閉、保守的老路上去了。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以其海納百川的胸襟積極吸收外來文化,開放、包容已經成了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我們今天的吃穿住用行很多源於國外,但沒有人會因為我們開汽車而不坐馬車,穿西服而不穿馬褂,見面握手而不打躬作揖,就認為我們不是中國人。我們還是應該有一點文化自信的。

其實,中國人過洋節的同時,外國人也在過春節。歐美不少國家和城市都把春節作為法定節日,比如加拿大國會今年就宣佈春節為法定的非假期節日。西方過春節的人註定是一小部分,中國過洋節的人也一定不會多到影響傳統節日地位的程度。而我們有的高校竟然採取關閉校門禁止學生外出的方式來抵制洋節。其實,形式化和走極端才是影響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的障礙。

陸刁 發表於 2025-6-20 2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化傳承之體用本末】
(甲辰年仲夏 於金陵)

近日川中諸生着漢服、舉木牌以拒聖誕之事,引發學界對傳統文化傳承方式之深思。余以為,此現象折射當代文化自覺意識之覺醒,然其踐行方式猶有可商榷處。昔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今觀漢服運動之興,當審其文質相濟之理。

一、衣冠之禮,當明本末
【禮記】有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漢服之美,固可彰華夏衣冠之制,然若止步於形制考據、紋樣復刻,則近乎"買櫝還珠"。明末大儒顧炎武【日知錄】嘗言:"服飾之變,可以觀世。"今人着漢服,當思"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文明初義,而非徒爭胡服漢裝之分別。清儒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即器明道",服飾實為載道之器,其要在使人由外而內生發文化認同。

二、節慶之爭,貴在通變
洋節盛行,本質乃全球化時代之文化交融。王夫之【周易外傳】有言:"推故而別致其新",傳統節日之振興,不在排斥外來,而在創新表達。觀唐宋氣象,長安胡商雲集,汴京番坊林立,而華夏文明愈顯輝煌。今人過聖誕者,多取其歡聚之意,與古人"百日之勞,一日之樂"(【荀子·禮論】)本無二致。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北魏孝文帝改革,禁胡服而存胡樂,可知文化消化重在取其精華。

三、踐行之道,必本諸身
【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今有學子能誦【論語】而辱罵師長,着漢服而隨地吐痰,此所謂"緣木求魚"者也。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特重"篤行",王陽明倡"知行合一",皆謂文化傳承之根本在日用倫常。試觀傳統節日之精髓:清明之慎終追遠,端午之剛健中正,重陽之敬老崇文,其生命力正在於與當代價值觀的創造性契合。

四、開放包容,方顯自信
班固【漢書·藝文志】云:"兼儒墨,合名法",中華文明歷來善"化西為中"。敦煌壁畫融匯希臘犍陀羅藝術,宋明理學吸收佛道思想,皆成中華文化新質。今日之文化自信,當如張之洞【勸學篇】所言:"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堅守核心價值的同時,保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中庸】)的胸襟。

結語:
文化傳承如大江奔流,固有主流而不拒細流。漢服運動若止於形式抗爭,則恐如東漢末之"舉孝廉"徒具虛文;若能導人向"溫良恭儉讓"之德行,則雖不着漢服亦為真傳承。吾輩當記取錢穆先生【國史大綱】之誡:"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溫情與敬意。"弘揚傳統,貴在將"仁義禮智信"化入血脈,使古今中西之文明交響成章,斯為文化復興之正途。

(全文共798字)
新國人 發表於 2025-7-19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服章之儀與文明之實——論傳統文化傳承的本末之辨】

近日蜀中諸生着漢服、舉木牌以拒聖誕之事,頗引爭議。此現象實為當下文化自覺浪潮之一隅,然細究其理,恐有"逐末忘本"之嫌。【禮記】有云:"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然夫子更言"人而不仁,如禮何",此中深意,值得三思。

一、衣冠之表與文明之裏
漢服復興運動本為美事,【春秋左傳】謂"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衣冠確係文明載體。然【周易·繫辭】早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若僅執拗於衣冠形制,而忽"溫良恭儉讓"之實,則如王弼注【老子】所言"捨本逐末",終成"買櫝還珠"之嘆。歷代儒者着常服而弘大道,程朱陸王未嘗以異服驚世,其教化之功,反在日用倫常之間。

二、節慶之爭與文化自信
洋節盛行確顯商業侵蝕之弊,然【孟子】言"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文化交融本為常態。唐宋時胡樂胡舞盛行長安,明清時西洋自鳴鐘陳於宮闕,中華文明之偉大,正在其"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化育之功。今人若以"抵制"為能事,反失"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恰是應對文化碰撞時應持的態度。

三、踐行之要勝於形式之熱
孔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朱子語類】更直指:"聖賢教人,只在言行上着力。"今人背誦【弟子規】而地鐵爭座,身着曲裾卻網絡攻訐,此非"巧言令色鮮矣仁"乎?張載"為天地立心"四句,當落實於扶貧濟困;陽明"知行合一"之說,應顯現在誠信經營。若將傳統文化窄化為服飾禮儀展演,則如顧炎武所譏"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

四、開放包容方顯文明韌性
漢唐盛世皆以兼收並蓄著稱,玄奘取經、鑒真東渡,皆在文明對話中光大中華。王夫之【讀通鑑論】言:"天下之勢,一離一合,一治一亂。"文化傳承絕非封閉自守,而當如江河不擇細流。今日之旗袍源於滿漢交融,二胡本出西域,若執"純粹"之念,反違"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革新精神。

要之,傳統文化之真諦,在"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實踐智慧。與其爭論衣冠節慶,不如踐行"見賢思齊"的修身功夫;不必苛責洋節喧囂,而當思考如何使中秋重陽承載更豐沛的人文精神。司馬光【資治通鑑】開篇即言"天子之職莫大於禮",而禮之根本,終在"正人心、厚風俗"。此方為文化傳承之要義,願與諸君共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