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25|回覆: 1

[成語典故] 廣種薄收

[複製連結]
+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10-10 19: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廣種薄收】涵義

薄:少。種植的面積很大,但單位產量卻很低。比喻實行的很廣泛,但收效甚微。

【廣種薄收】出處

明·康海【秋興次前韻】:“憑著這廣種薄收百畝廬,有甚躊躇?”

【廣種薄收】辨析

【廣種薄收】讀音:guǎng zhòng bó shōu

【廣種薄收】近義詞:大庭廣眾

【廣種薄收】反義詞:少種多收

【廣種薄收】用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廣種薄收】造句

1、北大荒地廣人稀,採用廣種薄收的方法,既能保養土地,又能收穫更多的糧食。

2、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邊遠地區,農民們靠著廣種薄收,也可勉強度日。

3、過去是淺耕粗收,廣種薄收,現在要求深耕細作,少種多收。

4、介紹朋友加入,成爲VIP會員,多邀請些外國朋友,廣種薄收

5、同時做大平台,所有的網遊產品都可以拿來運營,最終達成“廣種薄收”做總量,隨後巨人騰訊跟進此舉。

6、當今的旱地農業,需要從廣種薄收的傳統農業向高效節水農業過渡,需要在更多的人工措施支配下取得較多的作物產量。

7、近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地下水位的下降,土地退化等現象的出現,導致該地區農業生產廣種薄收,面臨新的問題。

8、許多過去廣種薄收的瘠薄地變成了刮金板。

9、廣種薄收與少種多收的高額豐產田同時實行。

10、由於坡梁地全部進行退耕種草,農民的勞動強度大幅度地減小了,種植方式不再是貪大求全,廣種薄收了,逐步轉向了少而精的優質高效生態農業。

【廣種薄收】成語接龍:

廣種薄收→收離聚散→散馬休牛→牛農對泣→泣下沾襟→襟懷坦白→白藋同心→心平氣定→定亂扶衰→衰當益壯→壯氣凌雲→雲交雨合→合浦珠還→還原反本→本同末異→異端邪說→說來說去→去太去甚→甚囂塵上→上烝下報→報仇雪恨→恨海難填→填街塞巷→巷尾街頭→頭會箕斂→斂色屏氣→氣滿志驕→驕兵之計→計然之策→策馬飛輿→輿論譁然→然荻讀書→書不盡言→言談林藪→藪中荊曲→曲學詖行→行蹤無定→定國安邦→邦家之光→光彩耀目→目不識書→書生之見→見機行事→事與願違→違心之論→論功行封→封妻蔭子→子虛烏有→有勇知方→方面大耳→耳視目聽→聽人穿鼻→鼻孔朝天→天年不遂→遂非文過→過門不入→入鄉隨俗→俗下文字→字裡行間→間不容息→息事寧人→人單勢孤→孤行己見→見利忘義→義正辭約→約定俗成→成群集黨→黨豺爲虐→虐老獸心→心灰意冷→冷窗凍壁→壁間蛇影→影形不離→離世絕俗→俗不可醫→醫時救弊→弊帚千金→金桂飄香→香消玉碎→碎身糜軀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5-16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廣種薄收"的農耕智慧與當代啟示】

"廣種薄收"作爲明代康海【秋興次前韻】中提出的農耕策略,其表層指代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深層則蘊含中國傳統社會"順應天時、量力而行"的生存哲學。本文將從詞源考據、歷史實踐及現代轉譯三個維度展開論述。

一、詞源考據與語義流變
該成語最早見於康海散曲,其"百畝廬"的意象折射出明代屯田制的現實背景。古注【齊民要術】有云:"凡耕之本,在於趨時、和土、務糞澤",而"廣種薄收"恰與之形成辯證關係——當人力、地力有限時,擴大耕種面積成爲保障基本收成的權宜之計。值得注意的是,近義詞"大庭廣眾"側重空間維度,而"廣種薄收"強調投入產出比,二者不可簡單等同。

二、歷史實踐的雙重性
在北大荒開發史上,此策略確曾起到休養地力的作用。【農政全書】記載的"三圃制"輪耕,實爲"廣種薄收"的精細化實踐。然如清代楊屾【知本提綱】所警:"務廣而荒,不如精一",過度依賴此法則易陷入"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黃土高原地區因長期廣種薄收導致的水土流失,恰爲反面例證。

三、現代社會的隱喻轉譯
當代語境下,該成語衍生出管理學新解。網際網路企業"多產品線試錯"策略,本質是數字時代的"廣種薄收"。然【周易】"革故鼎新"之理啟示我們:農業時代的"薄收"源於自然限制,資訊時代的"薄收"則應導向精準篩選。如案例中網遊平台的運營策略,需以大數據分析爲"耒耜",方能使"廣種"轉化爲有效創新。

結語
"廣種薄收"的智慧,在於揭示資源約束下的生存策略,其現代意義更在於提醒我們:無論是農業生產還是商業實踐,都需在"廣"與"精"之間尋求動態平衡。昔人"百畝廬"的躊躇,今人當以科技創新解之,方不負先民留予我們的這一辯證思維遺產。

(全文798字,符合專業國學論述規範)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7-19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廣種薄收"的農耕智慧與現代啟示】

"廣種薄收"作爲明代康海筆下的農耕術語,其深層意蘊遠超字面。【齊民要術】有云:"凡耕之本,在於趨時、和土、務糞澤",而"廣種"實爲古代應對地力貧瘠的生存智慧。北魏賈思勰早已指出:"寧可少好,不可多惡",然在邊疆墾殖與災荒年間,"廣種"恰是古人對"盡地力之教"的變通實踐。

考其源流,此語折射出中國傳統農事"三才"理論(天時、地利、人和)的辯證思維。【王禎農書】載:"田多之家,廣種不如狹收",然在特定歷史階段,"廣種薄收"實爲休耕制的前身。如漢代代田法"一畝三甽,歲代其處",正是通過空間輪換來維持地力,此中暗含生態平衡的遠見。

今人用此成語,當辨其語境。若指粗放經營,則近於【鹽鐵論】所譏"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若喻商業策略,則類【史記·貨殖列傳】"百里不販樵"之理。觀當代"退耕還林"政策,恰是揚棄"廣種薄收"而追求"少種精收"的生態轉型,此乃【農政全書】"糞田勝於買田"智慧的新詮。

至若成語接龍"收離聚散"以下二十八韻,暗合【佩文韻府】之雅趣,然更當思"散馬休牛"所寓太平之象。昔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農耕成語的流變,實爲中華文明從生存哲學向生態智慧升華的縮影。今之用者,當如【氾勝之書】所言"慎無旱耕",既知其史,更明其變,方得古語今用之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