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2|回復: 0

[成语典故] 百岁之好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10-10 2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百岁之好〗涵义

好:友爱。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百岁之好〗出处

明·屠隆〖昙花记·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百岁之好〗辨析

〖百岁之好〗读音:bǎi suì zhī hǎo

〖百岁之好〗近义词:百年之好

〖百岁之好〗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百岁之好〗造句

那一刻,他无限落寞,她握起他的手,两人相视而微笑,这一刻,愿放下江山,只与她,花前月下,结百岁之好

〖百岁之好〗成语接龙:

百岁之好→好语似珠→珠槃玉敦→敦世厉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铁咀金→金针度人→人去楼空→空拳白手→手高眼低→低首下气→气壮河山→山川米聚→聚萤积雪→雪操冰心→心照神交→交浅言深→深文大义→义胆忠肝→肝胆披沥→沥血叩心→心逸日休→休牛散马→马牛襟裾→裾马襟牛→牛骥同皂→皂白不分→分茅赐土→土偶蒙金→金迷纸醉→醉山颓倒→倒冠落佩→佩韦佩弦→弦外之响→响答影随→随车致雨→雨约云期→期颐之寿→寿山福海→海外奇谈→谈玄说妙→妙算神机→机关用尽→尽释前嫌→嫌好道恶→恶衣粝食→食不兼肉→肉眼凡夫→夫贵妻荣→荣古陋今→今雨新知→知书达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厦将倾→倾抱写诚→诚心诚意→意得志满→满打满算→算尽锱铢→铢施两较→较短絜长→长目飞耳→耳满鼻满→满舌生花→花朝月夕→夕寐宵兴→兴师动众→众怒难任→任重至远→远怀近集→集萤映雪→雪北香南→南来北往→往返徒劳→劳师袭远→远不间亲→亲疏贵贱→贱买贵卖

田光 發表於 2025-6-16 23:0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百岁之好"的礼义内涵与文脉传承》

"百岁之好"作为传统婚姻伦理的核心表述,其文化意蕴远超出字面结缡之义。考其源流,当溯至《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誓约传统,经汉魏六朝"结发为夫妻"的礼俗沉淀,至明代屠隆《昙花记》方定型为固定语汇。此成语之妙,在于以"百岁"时空维度升华婚姻的伦理重量,较之"百年之好"更凸显生命全程的相守承诺。

细究其文理结构,"百岁"取《礼记》"百年曰期颐"之义,暗合《周易》"夫妇恒久"的哲学内涵;"之好"则承《周南》"琴瑟友之"的温柔敦厚。屠隆在士女私奔情节中运用此语,恰反映明代文人试图以经典话语重构世俗情感的雅化倾向。这种将市井题材纳入士大夫话语体系的修辞策略,正是晚明"以雅化俗"文学思潮的典型体现。

在礼制层面,"百岁之好"与"六礼"程序形成互文:纳采问名之际即寓百年之约,亲迎庙见之时便存白首之志。值得注意的是,成语接龙中"珠槃玉敦"出自《周礼》盟约器具,"敦世厉俗"暗合《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的教化功能,这条语义链恰构成婚姻制度从器物到礼义的完整象征体系。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不惟形容婚姻长久,更承载着"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家族伦理。观当代"花朝月夕"的浪漫表述,实为古典"阴阳和合"宇宙观的世俗转化。若能理解"百岁之好"背后"昏礼者,礼之本也"(《礼记·昏义》)的深意,则现代婚姻自当在自由恋爱与传统礼义间求得中道。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6-21 1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百岁之好"的礼义内涵与婚姻伦理》

"百岁之好"作为传统婚姻伦理的核心表述,其文化意蕴远超出字面意义的夫妻结合。考其源流,此语出自明代屠隆《昙花记》,所谓"非仅邀一夕之欢"的表述,实乃对婚姻本质的深刻诠释。在传统礼制中,"百岁"象征生命周期的完满,"好"字则蕴含《周礼》"以六礼辨夫妇之义"的礼制精神。

从文字学角度析之,"好"字从女从子,许慎《说文解字》谓:"美也,从女子。"段玉裁注曰:"好本谓女子,引申为凡美之称。"故"百岁之好"实含阴阳和合之美,与《周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的宇宙观相契。其近义词"百年之好"见于《诗经·大雅》"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郑玄笺,皆强调婚姻的永恒性特质。

在实践层面,此成语的偏正式结构暗示着传统婚姻的仪式特性。古人缔结"百岁之好",必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之序,此即《仪礼·士昏礼》所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的制度化体现。观成语接龙中"珠槃玉敦"、"敦世厉俗"等语,恰可印证婚姻作为"人伦之始"的社会教化功能。

今人用"百岁之好"造句,当知其中蕴含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生命承诺。这种承诺超越"夫贵妻荣"的世俗价值,直指《礼记》"壹与之齐,终身不改"的伦理高度。成语末字接"期颐之寿",正暗合《尚书》"五福"中"寿"与"攸好德"的关联性。

当代社会虽婚姻形态多元,然"百岁之好"所承载的"慎始敬终"精神,仍为维系人伦的基石。读《白虎通义》"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妇者服也"之说,当结合现代语境重新诠释,使传统婚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