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2|回覆: 2

[成語典故] 不辨菽麥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6-10-5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辨菽麥】相關人物

周子的哥哥

【不辨菽麥】涵義

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不辨菽麥】出處

三國·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

【不辨菽麥】辨析

【不辨菽麥】讀音:bù biàn shū mài

【不辨菽麥】近義詞:愚昧無知、目不識丁、五穀不分

【不辨菽麥】反義詞:博學多才、學富五車

【不辨菽麥】用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賓語

【不辨菽麥】造句

1、我真的不敢相信,世上竟然還會有他這樣不辨菽麥的人。

2、你整天讀書,連這麼簡單的一筆帳都算不清,簡直是不辨菽麥的書呆子!

3、別看他一副聰明樣,其實根本是不辨菽麥,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

4、他都這麼大了,卻連基本做人道理都不懂,這和不辨菽麥有何不同?

5、他剛到農村時還是個不辨菽麥的小伙子,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磨練,現在已是個精通農藝的專家了。

6、我們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的人文憑很高,可上了工作崗位,可以說是不辨菽麥的書呆子。

7、他雖然看上去文質彬彬,可到了這裡簡直就是不辨菽麥,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

8、我常常思考這樣一個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能將所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那麼你就有可能鬧出不辨菽麥,讓人貽笑大方的事情來。

9、我們郊遊時,看見田裡長着綠油油的植物,都以為是韭菜,正在幹活的農民聽了笑了起來,說:你們真是不辨菽麥,這是小麥!

10、父親說我是一個不辨菽麥的書呆子。

【不辨菽麥】成語典故:

公元573年周曆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夸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發布命令。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幹什麼?你們幾位用得着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大夫們聽了,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不辨菽麥】成語接龍:

不辨菽麥→麥丘之祝→祝髮文身→身家性命→命蹇時乖→乖僻邪謬→謬採虛聲→聲動梁塵→塵羹塗飯→飯牛屠狗→狗盜雞啼→啼笑皆非→非分之想→想望丰采→采蘭贈藥→藥店飛龍→龍蛇飛動→動心駭目→目注心凝→凝矚不轉→轉喉觸諱→諱兵畏刑→刑餘之人→人亡政息→息息相通→通古達變→變化如神→神意自若→若存若亡→亡國大夫→夫榮妻貴→貴陰賤璧→璧合珠連→連更曉夜→夜光之璧→璧坐璣馳→馳名天下→下筆如神→神領意得→得薄能鮮→鮮蹦活跳→跳梁小丑→醜聲遠播→播穅眯目→目使頤令→令人齒冷→冷水澆背→背腹受敵→敵國通舟→舟車勞頓→頓開茅塞→塞翁得馬→馬去馬歸→歸心如箭→箭不虛發→發奸擿伏→伏法受誅→誅暴討逆→逆臣賊子→子曰詩云→雲錦天章→章決句斷→斷怪除妖→妖言惑眾→眾人國士→士農工商→商彝夏鼎→鼎成龍去→去就之分→分化瓦解→解甲歸田→田父之獲→獲兔烹狗→狗吠非主→主一無適→適性忘慮→慮周藻密→密雲不雨→雨沐風餐→餐腥啄腐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4-7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辨菽麥"的認知維度與文化意蘊】

"不辨菽麥"作為漢語成語體系中的經典語彙,其認知價值與文化內涵值得深入探討。從語言學角度審視,該成語以"菽""麥"兩種基礎農作物為認知符號,構建了中國農耕文明特有的認知範式。菽者,豆類總稱;麥者,五穀要品,二者本為先民最基本的生存物資,其辨識能力直接關聯着個體的生存智慧。

考其源流,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以"未辨菽麥"貶斥孫權,實為政治攻訐之辭。然至【左傳】記載晉國廢立之事,此語已演變為評判認知能力的客觀標準。這種語義流變揭示了中國古代知識評價體系的重要特徵:對實踐性知識的重視程度,往往超過純粹的經學修養。士大夫階層雖崇尚詩書禮樂,但若喪失基本的生產認知,仍會遭到"不辨菽麥"的譏評。

從認知語言學視角分析,該成語構建了"知識-實踐"的二元評價框架。其近義詞群如"五穀不分""愚昧無知"均指向認知能力的結構性缺陷,而反義詞"博學多才"則強調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值得注意的是,成語在現當代語境中產生了新的衍伸義,常被用於批評理論脫離實際的學術弊端,這種語義遷移反映了傳統文化對現代知識體系的規訓作用。

在當代教育語境中,"不辨菽麥"現象更值得警惕。當知識傳授過度局限於文本而疏離實踐時,容易培養出"識得乾坤大,不識草木青"的認知失衡者。回觀成語典故中周子兄長被廢的記載,古人將農作物的辨識能力作為治國資格的評判標準,這種將民生根本知識置於治國理政首位的智慧,至今仍具有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邱冬 發表於 2025-4-28 23: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辨菽麥"的認知維度與文化意蘊】

"不辨菽麥"作為源自【左傳】的經典成語,其文化內涵遠超字面所指。考其源流,當溯至【左傳·成公十八年】所載晉國廢立之事,其中"周子之兄不辨菽麥"的記載,實為政治話語建構的典型案例。細究之,此語不僅涉及認知能力的評判,更暗含古代社會對統治者素養的深層要求。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考察,"菽""麥"作為農耕文明的核心意象,其辨識能力實為生存智慧的基準線。【孟子·滕文公上】言"樹藝五穀",王禎【農書】詳辨百穀,皆體現傳統社會對作物認知的重視。然需辨明的是,成語中的"不辨"非指視覺區分,而是對農耕文明知識體系的疏離。此與【論語·子路】"樊遲請學稼"形成互文,揭示士人階層對實踐知識的矛盾態度。

在政治語境中,此成語的運用頗具深意。晉卿擇幼主而黜長者,以"不辨菽麥"為辭,實為權力博弈的話術。【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買櫝還珠"故事,與此異曲同工,皆通過認知缺陷的指涉完成政治合法性建構。值得注意的是,【檄吳將校部曲文】用此語貶孫權,恰反襯出陳琳檄文"壯有骨鯁"(【文心雕龍】語)的修辭策略。

當代使用此語,當避免簡單化的價值判斷。孔子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王陽明倡"知行合一",均強調認知與實踐的辯證關係。觀今日教育偏失,或有重理論輕實踐之弊,然若以"不辨菽麥"一概而論,恐失之偏頗。當如【朱子語類】所言"格物致知",在躬行實踐中完善認知體系。

要之,"不辨菽麥"作為文化符號,既承載着農耕文明的認知範式,又折射出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其現代意義,在於啟示我們重建知識與生活的有機聯繫,此正合【周易·繫辭】"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的深層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