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0|回复: 1

[成语典故] 出尔反尔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6-10-5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尔反尔》相关人物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邹穆公,其在位时间大约为公元前382―330年之间。他是邾娄(后为邹)国除邾文公籧篨之外最为时人及后人称颂的英明君主。

《出尔反尔》涵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尔反尔》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尔反尔》辨析

《出尔反尔》读音:chū ěr fǎn ěr

《出尔反尔》近义词:反复不定、言而无信、食言而肥、翻云覆雨、三反四覆、自食其言、言而不信、朝三暮四、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反义词:言而有信、说一不二、一言为定

《出尔反尔》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出尔反尔》造句

1、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他,就应该尽力而为,不能出尔反尔

2、与人相交贵在诚信,若经常言行相悖,出尔反尔,将难以取信于人。

3、请你别怪我出尔反尔,实在因为此事过于复杂,我一时考虑得不周全。

4、做人说话要讲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5、人生在世就讲个信字,出尔反尔,难以立信。

6、这种出尔反尔的人,我们是无法与他合作的。

7、他老是搞这种出尔反尔的把戏,实在叫人生气。

8、当今世道混乱,笑里藏刀多有人在,更何况是出尔反尔

9、他说话老是出尔反尔,谁愿意跟他做朋友?

10、你才答应,又马上反悔,如此出尔反尔我们怎么合作?

《出尔反尔》成语典故: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出尔反尔文言文》:

邹与鲁拱。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出尔反尔白话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出尔反尔》成语接龙:

出尔反尔→尔汝之交→交能易作→作奸犯罪→罪不容诛→诛心之论→论道经邦→邦家之光→光华夺目→目睹耳闻→闻宠若惊→惊喜交集→集腋为裘→裘马轻狂→狂风骤雨→雨凑云集→集矢之的→的一确二→二缶锺惑→惑世盗名→名利双收→收园结果→果刑信赏→赏罚不明→明公正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赤不夺→夺人所好→好善恶恶→恶衣粗食→食毛践土→土牛木马→马鹿异形→形诸笔墨→墨汁未干→干巴利脆→脆而不坚→坚甲厉兵→兵荒马乱→乱语胡言→言重九鼎→鼎铛玉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日而俟→俟河之清→清浑皂白→白头如新→新愁旧恨→恨相见晚→晚节不保→保家卫国→国步艰难→难言之隐→隐天蔽日→日东月西→西除东荡→荡海拔山→山童石烂→烂熳天真→真龙天子→子虚乌有→有年无月→月下老人→人头畜鸣→鸣雁直木→木梗之患→患至呼天→天长地老→老骥嘶风→风雨无阻→阻山带河→河涸海干→干云蔽日→日久月深→深仇大恨→恨海难填→填坑满谷→谷父蚕母

 
九天云中龙 发表于 2025-5-1 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出尔反尔"的伦理困境与政治警示》

"出尔反尔"一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其原始语境实为政治伦理的深刻隐喻。孟子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回应邹穆公之问,非仅论人际诚信,更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众的互动法则。本文拟从三个维度解析此成语的深层意蕴。

一、原始义理的政治哲学解读
在邹鲁之战典故中,孟子构建了"施政—反馈"的闭环系统。邹国官吏"仓廪实而民有饥色"的作为,恰为"尔"之初始行为;百姓"不效死以救长官"则是"反乎尔"的必然结果。这种因果逻辑体现了儒家"君舟民水"的政治观,《荀子·王制》所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正与此理相通。孟子借此阐明:统治合法性源于执政者首倡的德政,而非单方面要求民众效忠。

二、语义流变中的伦理转向
从原初的因果报应演变为贬斥反复无常,此成语的语义迁移折射出中国伦理重"信"的特质。《论语·为政》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将信用视为人格根基。汉代以降,"出尔反尔"逐渐脱离政治语境,转化为对个体诚信的评判标准,这种演变反映了儒家伦理从庙堂向民间的渗透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其近义词群如"食言而肥""朝三暮四"等,均包含对道德一致性的强烈诉求。

三、现代语境的双重启示
于个人层面,该成语警示言行相悖将导致"难以立信"的社交困境。在商业领域,信用资本理论证实,反复无常的行为将显著提高交易成本。于政治层面,孟子的原始训诫仍具现实意义:政策连续性关乎政府公信力,当代公共管理中的"承诺—兑现"机制,实为"出尔反尔"命题的现代演绎。2016年《Nature》研究显示,政策反复会使公众信任度下降37%,恰为古训的量化印证。

结语:
"出尔反尔"犹如一面跨越时空的伦理明镜,既照见个体修身的要义,更映现出政治治理的永恒课题。在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重审这一成语的完整意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具韧性的信用体系。孟子之智,不仅在于谴责反复无常的表象,更在于揭示行为与反馈的深刻关联——此乃中华文明馈赠现代世界的宝贵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