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7|回復: 1

[成语典故] 斩草除根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25 06: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斩草除根〗相关人物

陈桓公(前754年─前707年),妫姓,名鲍,为春秋诸侯国陈国君主之一,他为陈文公儿子,承袭陈文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744年—前707年,共在位38年。他是陈国第12位君主。

周任,周时大夫。

〖斩草除根〗涵义

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斩草除根〗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斩草除根〗辨析

〖斩草除根〗读音:zhǎn cǎo chú gēn

〖斩草除根〗近义词:寸草不留、养虎遗患、鸡犬不留

〖斩草除根〗反义词:放虎归山

〖斩草除根歇后语〗:除恶务尽

〖斩草除根〗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

〖斩草除根〗造句

1、敌人到处搜捕这个革命烈士的遗孤,妄图斩草除根

2、毒品危害社会最烈,如不用严刑峻法,斩草除根,恐怕将成为祸害社会的根源。

3、消灭蚊蝇要打扫清理蚊蝇孳生地,做到斩草除根

4、我只知道,对待敌人,不能心慈手软!!!要斩草除根,我绝不会为白家留下一点一滴的隐患。

5、连续将四人击杀,斩草除根!这种事情若放在一个月前,慕寒简直不敢想象,在地球上时,他别说杀人了,连鸡都没有杀过。

6、如此痛快淋漓地斩草除根之际,偶尔也会动了恻隐之心。

7、我知道妈是要把我的男人斩草除根斩尽杀绝。

8、放心吧娘,我一定会尽快找出凶手,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9、你杀了我爹娘,何不就此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若是收我为徒,待我年长之后,自会报昔日之仇,师太此举,岂非养虎贻患?

10、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成语典故:

隐公六年,卫国与陈国联合讨伐郑国。郑庄公战败,向陈桓公求和。陈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劝他:“跟善人处好关系,跟邻国友好相处,这是立国根本,你就与他和好了吧!”陈桓公生气地说:“宋、卫是大国,我们陈国不是他们的对手,不打还说得过去;可是郑国是个小国,为什么不攻打它呢?”于是陈桓公坚持继续攻伐郑国。两年以后,郑国国力强大了起来,派兵攻打陈国。陈国大败,陈国的邻国都没有前来救助。

就此事,百姓纷纷议论,说:“陈国自作自受,自讨苦吃,这就是长期做恶事却不知道悔过的结果。古书上说,做恶事很容易,恶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无法扑灭,最后烧到自己的头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讲过这样的一个道理:作为一国的国君,要能做到当机立断,对待恶人、恶事,就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一定要连根挖掉,不让它们有再生长的可能。”

〖斩草除根文言文〗: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従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ěr),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斩草除根白话文〗:

往年,郑庄公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而和邻国友好,这是国家可宝贵的措施,您还是答应郑国的请求吧!”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患,郑国能做什么?”于是就没有答应。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纵是挽救,何能办得到!〖商书〗说:‘恶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周任有话说:‘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斩草除根〗成语接龙:

斩草除根→根结盘固→固步自封→封己守残→残章断简→简明扼要→要死要活→活蹦活跳→跳梁小丑→丑声远播→播弄是非→非同儿戏→戏彩娱亲→亲上成亲→亲当矢石→石烂海枯→枯脑焦心→心孤意怯→怯声怯气→气焰嚣张→张灯结采→采葑采菲→菲食薄衣→衣不重彩→彩衣娱亲→亲冒矢石→石火光阴→阴疑阳战→战天斗地→地北天南→南郭先生→生聚教养→养虎自残→残民害理→理所当然→然糠自照→照萤映雪→雪花飞舞→舞文弄墨→墨迹未干→干干翼翼→翼翼小心→心如止水→水调歌头→头晕目眩→眩目惊心→心旷神恬→恬不为怪→怪雨盲风→风餐水宿→宿雨餐风→风飡水宿→宿水飡风→风恬浪静→静影沉璧→璧坐玑驰→驰志伊吾→吾谁与归→归奇顾怪→怪力乱神→神机妙算→算尽锱铢→铢寸累积→积微致着→着手生春→春深似海→海桑陵谷→谷马砺兵→兵凶战危→危言耸听→听而不闻→闻名丧胆→胆战心摇→摇嘴掉舌→舌敝唇焦→焦沙烂石→石沉大海→海阔天空→空拳白手→手到拈来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5-5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斩草除根"的治国伦理与历史镜鉴》

"斩草除根"作为源自《左传》的经典政治智慧,其深层意涵远超出字面的农事比喻。考其本源,隐公六年所载"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之论,实为周代礼治思想中"刑政相参"理念的具象化表达。周任所谓"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本质上是在探讨国家治理中"除恶务尽"的正当性边界。

陈桓公伐郑的典故,恰成此语的反面注脚。当郑庄公请和时,陈桓公执意"斩草"却未"除根",其误有三:一者昧于"柔远能迩"的邦交之道,二者不解"小惩大诫"的惩戒智慧,三者违背"修德来远"的王政传统。太史公在《陈杞世家》中特笔记此,正是警示后人:单纯的武力征伐若缺乏德政根基,终将如《周易》所言"亢龙有悔"。

从语义流变观之,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将"剪草除根"与"抽薪止沸"并提,标志着该成语在南北朝时期已从具体的军事策略升华为普遍的政治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典籍中"斩草"多喻惩戒,"除根"常指教化,二者本为互补关系。如《尚书·康诰》"刑兹无赦"与"保民如赤"的辩证统一,方为圣王之道。

今人运用此语,尤需警惕两种极端:或如例句中"绝其本根"的过度暴力,或似"养虎遗患"的优柔寡断。程颐《伊川易传》解"噬嗑"卦时强调:"去恶如去草,斩其茎可矣,绝其根则伤仁。"此中分寸,正是儒家"宽猛相济"政治智慧的微妙体现。

历史长河中,"斩草除根"的实践往往演变为双重悖论:宋襄公"不重伤"而败于泓水,秦始皇焚书坑儒而二世而亡。故《朱子语类》有云:"惩恶如治病,攻其毒而不伤其元。"此语对于当代社会治理仍具启示:在扫黑除恶与司法文明之间,在反恐维安与人权保障之际,如何把握"除根"的尺度,永远是检验政治智慧的重要标尺。
张岑 發表於 2025-6-14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斩草除根"的治国智慧与处世哲学》

"斩草除根"一典,源出《左传·隐公六年》,其文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此语虽简,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与处世智慧。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农事喻政的治国智慧
周任所谓"绝其本根",实为上古农耕文明的政治隐喻。陈桓公之失,正在于未解此中三昧。当其拒郑庄公之请和时,大夫五父谏以"亲仁善邻"之道,而桓公徒执"郑小而可伐"之见。殊不知除恶未尽,终致郑国坐大,反受其害。此恰如农夫除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云"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正是对《左传》政治智慧的延续。

二、刚柔相济的处世哲学
观今人用例,或言禁毒当"斩草除根",或论杀伐须"以绝后患",皆偏执刚猛之道。然《易经》有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真正的"斩草除根",当如良医治病,既要剜除腐肉,又须调理元气。陈桓公之败,非败于除害不果,而败于未能刚柔并济,既失睦邻之道,又无持久之策。

三、慎始善终的现代启示
今人用此成语,多强调彻底清除之效。然细究之,"斩草"易而"除根"难。郑国能东山再起,正在于陈国未绝其文化根基、民心所向。故真正的"除根",当如周公之治殷遗民,既革其弊政,又存其礼乐。现代社会之"除害",亦当如是:禁毒须除其供需网络,反腐当绝其制度漏洞,方为善之善者也。

《尚书》有言:"树德务滋,除恶务本。"此八字真言,正是"斩草除根"的最高境界。吾辈研习此典,当知除恶非徒恃武力,更需智慧;非止于破坏,尤重建构。如此,方不负先贤造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未時| 2025/7/25/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