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90|回覆: 2

[成語典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9-24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相關人物

蘇代,戰國時縱橫家。東周洛陽人。蘇秦族弟。初事燕王噲,又事齊愍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涵義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辨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讀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從中漁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用法:主謂式組合的複句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造句

1、你們這麼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與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給其他人做了嫁衣,還不如靜觀其變的好。

3、斗吧,斗吧,斗的越狠我越開心,鷸蚌相爭,只能讓我這漁翁得利

4、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我還是知道的,不過你就不怕他們把boss給殺了?

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從樹上一躍而下,天辰橫劍而走,緩步接近那淬心草所在。

6、打定了主意,從暗坑中一躍而出,直接奔向了剛才打鬥的地方,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7、有道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你難道沒有聽說過,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麼?好徒兒下來吧!

8、趙陽心中緊張略減,看着由遠及近的紅光中逐漸出現了一個陰柔俊朗的男子,暗自思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9、由於他們兩人不肯合作,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啊。

10、如果我們自己內部不團結,就會發生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典故:

戰國時候,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國派謀士蘇代去勸說趙王。蘇代就給趙王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鷸鳥生氣地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蘇代告訴趙王,趙國攻打燕國就如同鷸蚌相爭,兩國都得不到好處,而強大的秦國就會像漁翁一樣得到便宜。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文言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白話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着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

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說:“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4-7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鷸蚌相爭"的博弈智慧與當代啟示】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典出【戰國策·燕策二】,乃縱橫家蘇代說趙之名喻。此八字真言,以自然物象喻人世博弈,其哲理之深刻,至今猶發人深省。

考其本義,實為二元對抗中的第三方獲利模型。鷸鳥與河蚌各執一端:鷸恃其喙長,蚌仗其甲堅,二者相持不下,終致兩敗俱傷。此中暗合【周易】"亢龍有悔"之理,當事者執着於眼前勝負,反失全局視野。蘇代以此說趙惠文王,終使趙燕息兵,可見其說服力之強。

細究其博弈結構,可見三重智慧:其一,對抗雙方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如【孫子兵法】所言"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其二,第三方漁翁代表"待時守虛"的處世哲學,老子云"後其身而身先",正與此暗合;其三,寓言揭示"螳螂捕蟬"式的連鎖危機,恰如【韓非子】所言"顧小利則大利之殘也"。

今觀此典,於商戰、外交、職場皆有鏡鑒。企業惡性競爭而令新興勢力坐大,政黨內鬥致使在野黨得勢,皆當代"鷸蚌相爭"之變體。故智者當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避免陷入零和博弈的思維窠臼。

然須辨明,此典非教人消極避世。蘇代之用此喻,恰為積極斡旋之策。故今人解此,當把握"知爭而不爭"的辯證智慧:既要洞悉競爭本質,更要善謀共贏之道。若徒守"漁翁"之利而失進取之心,則又墮入另一極端矣。
梅花 發表於 2025-4-30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鷸蚌相爭"的縱橫智慧與當代啟示】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典出【戰國策·燕策二】,乃縱橫家蘇代說趙之名喻。此典以生物相持為喻,實為戰國地緣政治之縮影,其思想內涵遠超字面寓言,蘊藏着深刻的戰略智慧與處世哲學。

從文本源流考之,此典出現於燕趙對峙之際。蘇代以"鷸蚌"喻燕趙,以"漁翁"暗指強秦,其說辭體現了縱橫家"量權揣勢"的思維特點。【鬼谷子·反應篇】所謂"因其言,聽其辭"的遊說之術,在此典故中得到完美詮釋。蘇代不直言利害,而以寓言啟悟,正是"以象喻理"的典型話術。

此典的深層邏輯在於"三邊關係"的制衡原理。戰國策士深諳"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的地緣法則。當兩弱相爭,必致第三勢力坐大,此即【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反向運用。蘇代之說,實為"均勢理論"的早期實踐,與後世"遠交近攻"戰略形成鮮明對照。

在處世哲學層面,此典揭示了"爭"與"讓"的辯證關係。【老子】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鷸蚌之失,正在於執着眼前小利而失大局。反觀漁翁之得,恰是"後發制人"智慧的體現。這種"以靜制動"的思想,與【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待機之道一脈相承。

當代社會競爭之中,此典尤具警示意義。商業競爭中常見兩強相耗、新銳崛起的案例,政治博弈中亦不乏鷸蚌之鑑。然須辨明的是,"不爭"非消極退讓,而是【孟子】所謂"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的戰略選擇。真正的智慧在於區分"可爭"與"不可爭",此即【韓非子】"事異則備變"的實踐理性。

此典流傳二千餘載,其價值不僅在於勸誡功能,更在於建立了一種多維度的博弈思維框架。在全球化競爭日益複雜的今天,重溫這一古老智慧,有助於我們超越零和思維,在動態平衡中把握髮展先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