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91|回覆: 0

[成語典故] 痛定思痛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20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痛定思痛】相關人物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痛定思痛】涵義

指悲痛的心情平靜以後,再追想當時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來之意。

【痛定思痛】出處

唐·韓愈【與李翱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

【痛定思痛】辨析

【痛定思痛】讀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痛定思痛】近義詞:痛不欲生、悲痛欲絕、柔腸百結、不堪回首

【痛定思痛】反義詞:悠然自得、至死不悟、稀裏糊塗、渾渾噩噩、執迷不悟、頑固不化

【痛定思痛】用法:複雜式;作謂語、定語、狀語

【痛定思痛】造句

1、事故已過去了,痛定思痛,一定好好分析原因,總結教訓。

2、工人們看着重建的廠房,痛定思痛,深深地認識到加強防火措施的重要性。

3、凡經歷過這場劫難的人回首往事,痛定思痛,都感慨萬分。

4、事故已經造成,痛定思痛,該好好分析原因,總結教訓。

5、因為濫墾濫植造成土石流的災害,農業當局應該痛定思痛,更加用心來維護山坡地。

6、經過這場扼水災後,政府當局是否該痛定思痛地去考慮更妥善的防洪措施呢?

7、痛定思痛,我覺得只有發揚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精神,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識,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8、這場斑樓大火的確燒出不少問題,消防單位在痛定思痛之餘,應去訂出更完善的消防對策。

9、父母之喪,如何能忘?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10、事情過去雖久,但痛定思痛,儘是血淚斑斑,如何能忘?

【痛定思痛】成語典故:

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為解朝廷燃眉之急,文天祥毅然辭去右丞相的職務,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前往元營談判,並伺機窺察軍情。

到元營後,文天祥慷慨陳辭,痛斥了元軍南侵的罪行。元軍統帥伯顏被其才華折服,企圖勸他歸順元朝,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辭拒絕。

不久,元軍強迫文天祥跟隨賈餘慶一起前往元朝的京城大都。文天祥本欲以死明志,但想到國恨家仇,就忍辱負重跟隨賈餘慶一同前往。船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時,文天祥趁人不備,乘上一條小船逃走,碾轉來到了真州(今江蘇儀徵)。他把敵人的軍情虛實告訴了真州守將苗再成,又寫信給淮東、淮西兩位邊帥,約他們聯合行動,驅逐元軍。

不料,駐守揚州的淮東邊帥李庭芝以為文天祥已投降元軍,這回是來代敵人騙取揚州城的,就下令逮捕他。文天祥百口莫辯,只得出城,從此改名換姓,死裏逃生,一路渡海南下,來到福州。

逃亡路上,文天祥寫下了許多愛國詩篇,後來匯集成【指南錄】。他在【指南錄後序】中嘆道:“生與死是像晝夜轉移一樣平淡的事。

死了也就算了,但是艱難險惡的處境反覆錯雜出現,不是人世間所能忍受得了的事情。痛苦的事情過了之後,再回想起當世的痛苦,這種痛又是多麼深刻啊!”

【痛定思痛】成語接龍:

痛定思痛→痛下針砭→砭庸針俗→俗下文字→字裏行間→間不容瞬→瞬息千變→變古易常→常勝將軍→軍令如山→山公倒載→載沉載浮→浮一大白→白髮紅顏→顏精柳骨→骨瘦如柴→柴毀滅性→性命交關→關門落閂→閂門閉戶→戶告人曉→曉以大義→義不取容→容膝之地→地平天成→成名成家→家徒四壁→壁壘森嚴→嚴家餓隸→隸首之學→學非所用→用之不竭→竭智盡忠→忠驅義感→感激不盡→盡誠竭節→節外生枝→枝詞蔓語→語焉不詳→詳星拜斗→斗升之水→水土不服→服牛乘馬→馬牛其風→風華絕代→代為說項→項莊舞劍→劍態簫心→心急火燎→燎原烈火→火耨刀耕→耕耘樹藝→藝不壓身→身無完膚→膚皮潦草→草木俱朽→朽木生花→花攢錦簇→簇錦團花→花街柳市→市井小人→人離鄉賤→賤斂貴發→發縱指示→示貶於褒→褒衣危冠→冠絕一時→時移勢易→易子而教→教學相長→長材茂學→學而不厭→厭難折衝→沖昏頭腦→腦滿腸肥→肥馬輕裘→裘馬聲色→色色俱全→全神貫注→注玄尚白

 
田冉昌 發表於 2025-7-11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痛定思痛"之精神傳統與文天祥的實踐典範】

"痛定思痛"一詞,雖首見於韓昌黎【與李翱書】,然其精神內核實貫穿華夏文明始終。考其源流,此語蘊含着三層深刻意蘊:其一為情感沉澱後的理性反思,其二為歷史創傷的主動咀嚼,其三乃面向未來的警醒建構。文天祥以其生命實踐,將這一成語提升至民族精神的高度。

稽諸典籍,【周易·繫辭】"懼以終始"、【尚書·酒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等訓示,皆與"痛定思痛"形成精神譜系的呼應。文天祥【指南錄後序】所述"痛定思痛,痛何如哉",非徒個人悲嘆,實為對華夏文明自我修復機制的深刻體認。其【正氣歌】列舉十二位歷史人物,正是"思痛"傳統的具體呈現——通過追溯歷史創傷中的堅守者,建構起民族精神的坐標系。

考文山生平,其"思痛"實踐具有三重維度:德祐元年出使元營時的"慷慨蹈危",是直面現實之痛;【指南錄】中"臣心一片磁針石"的書寫,是銘刻記憶之痛;而最終選擇"留取丹心照汗青",則是轉化痛苦為精神力量。這種由"受痛"到"思痛"再到"超痛"的升華過程,恰合【孟子】"生於憂患"之要義。

今人運用此語,多止於事後悔悟的淺層含義,實則忽略其蘊含的積極能動性。觀文天祥【紀年錄】,其記載元軍暴行時特重具體細節,這種"思痛"方式,正合【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之道——通過對痛苦的細緻剖析,獲得認知的深化與精神的淬鍊。當代社會強調"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與文天祥"痛中求道"的實踐古今輝映。

至若該成語的現代轉化,當注意避免兩種偏頗:一者流於情緒宣洩而失卻理性內核,二者陷於機械反思而缺乏實踐指向。文天祥的示範意義,在於將痛苦經驗轉化為"浩然正氣"的精神資源,這種轉化能力,正是中華文明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關鍵所在。

【文心雕龍】云"沉吟鋪辭,莫先於骨","痛定思痛"之骨,正在於通過理性咀嚼苦難,鑄就精神脊樑。文天祥以其生命詮釋:真正的"思痛",非為沉湎過去,實為照亮未來。此乃該成語給予當代最重要的啟示。
呂服 發表於 2025-7-3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痛定思痛"的修身價值與歷史鏡鑒】

"痛定思痛"一詞,雖出自韓昌黎【與李翱書】,然其精神內核在文山先生身上體現最為深切。考其本義,非僅止於事後追憶苦痛,實為士君子修身立命之要訣,亦乃民族精神淬鍊之樞機。

一、痛定思痛與儒家修身傳統
【禮記·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正與"痛定"之理相通。朱子釋"定"為"志有定向",文天祥被執後作【正氣歌】,歷數齊太史簡、晉董狐筆等十二典故,恰是痛極而定、定而思之的典範。此種思痛,非沉溺哀傷,乃如陽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鍊",通過反芻苦難完成心性升華。宋儒呂祖謙【東萊博議】謂"憂患之接,必生於懈慢",正可為"思痛"作註腳。

二、歷史維度中的雙重思痛
文山先生之思痛,包含個體與家國兩個層面。其【指南錄後序】詳述"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等十八種瀕死經歷,此個體之痛;而"山河破碎風飄絮"則是民族集體之痛。這種雙重反思,使"痛定思痛"超越個人情感宣洩,升華為集體記憶的建構過程。王夫之【讀通鑑論】評宋亡時指出"不懲前而慎後",恰從反面印證思痛的歷史價值。

三、現代語境下的思痛之道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教訓總結,然往往失卻其中"定"的工夫。程頤言"靜後見萬物自然皆有春意",無定靜之功,則思痛易流於情緒宣洩或功利計較。觀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展現的"時窮節乃見",正是將個人苦難轉化為精神能量的典範。當代社會更需此種轉化能力,使創傷記憶成為文明進步的階梯。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史之為道,所以綱紀天人","痛定思痛"作為歷史智慧,其要義不在咀嚼痛苦,而在如文山先生般,將血淚斑斑轉化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浩然正氣。此乃成語歷千年而不朽的真諦,亦為民族精神自我更新的內在機制。學者錢穆曾言"溫情的敬意"於歷史,而思痛之道,正是以理性之思涵化苦難,最終達到"知往鑒來"的文明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