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1|回复: 0

[成语典故] 水落石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19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落石出》相关人物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水落石出》涵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水落石出》出处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宋· 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辨析

《水落石出》读音:shuǐ luò shí chū

《水落石出》近义词:真相大白、原形毕露、拨云见日、内情毕露。

《水落石出》反义词:匿影藏形、扑朔迷离、不明真相。

《水落石出歇后语》:大海退了潮——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褒义

《水落石出》造句

1、目前你蒙冤受屈,但终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2、不过我却关心着另外一件事情,倒很想把它弄得一个水落石出

3、这件事很快就被公安叔叔们查了个水落石出

4、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搞个水落石出,不能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5、他发现自己想一口气读完,看个水落石出才罢手。

6、只要我们知道了他是谁,整个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7、经过一段时间内的明查暗访,事情终于水落石出了。

8、这件奇案,举国轰动,警方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9、这个案子法官以旁敲侧击的方法问案,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10、你必须把这件事情搞个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成语典故:

宋神宗当皇帝的时候,采用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苏轼因不赞成新法,和王安石辩论。那时王安石很为神宗所器重,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湖北当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地方,建筑了一间居住,所以又称苏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喜欢山水,时时出去游玩。赤壁是三国时东吴和蜀汉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但赤壁在湖北有三处,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复州;一在齐安之步下,即黄州;一在江夏之西南一百里,今属汉阳县。江夏西南一百里之赤壁,正是曹公败处,东坡所游之赤壁在黄州汉川门外,不是曹公失败的地方,东坡自己也知道,他先后做了两篇赤壁赋,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名同地异,因他的才思横溢,文笔流利,写得惟妙惟肖,使后人对于赤壁这地方,都怀有向往的心情,在《后赤壁赋》中,他有这样几句“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水落石出》成语接龙:

水落石出→出于意外→外宽内深→深思远虑→虑周藻密→密不通风→风樯阵马→马马虎虎→虎视耽耽→耽惊受怕→怕风怯雨→雨零星散→散阵投巢→巢倾卵覆→覆盆之冤→冤天屈地→地动山摧→摧陷廓清→清灰冷火→火耕流种→种玉蓝田→田连仟伯→伯劳飞燕→燕雁代飞→飞禽走兽→兽困则噬→噬脐何及→及宾有鱼→鱼生空釜→釜中之鱼→鱼龙变化→化日光天→天差地远→远谋深算→算尽锱铢→铢积锱累→累瓦结绳→绳先启后→后拥前呼→呼天叫地→地下修文→文武兼备→备而不用→用舍行藏→藏锋敛颖→颖悟绝人→人穷志短→短褐不全→全智全能→能文能武→武爵武任→任重至远→远溯博索→索隐行怪→怪力乱神→神魂飞越→越人肥瘠→瘠牛羸豚→豚蹄穰田→田月桑时→时乖命蹇→蹇人上天→天壤王郎→郎才女貌→貌合形离→离析涣奔→奔逸绝尘→尘羹涂饭→饭来张口→口不二价→价等连城→城下之辱→辱国丧师→师严道尊→尊无二上→上援下推→推亡固存→存亡续绝→绝伦逸群→群分类聚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7-21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水落石出"的文学意境与哲学意蕴》

"水落石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其审美价值与哲学内涵远超出一般成语的范畴。此语最早见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水落而石出"的四季描摹,至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方臻至化境。东坡居士以简驭繁的笔法,不仅勾勒出冬夜赤壁的物理实相,更暗喻着认知世界的辩证法则。

从文学技法论,此语体现宋代文人"格物致知"的审美追求。欧阳修在滁州山水间体察四时变化,将"水落石出"纳入自然时序的有机组成;苏轼则通过江岸夜游的特定场景,使自然现象升华为心灵观照的媒介。值得注意的是,《后赤壁赋》中此语出现的语境——"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视觉震撼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时空慨叹,共同构成了情景理交融的审美范式。这种将物理现象、情感体验与哲理思考熔于一炉的表现手法,正是宋代文人"以文为诗"的典型体现。

就哲学维度而言,"水落石出"暗合《周易》"剥极必复"的变易思想。水势涨落隐喻世事浮沉,石体隐现象征真理显晦。苏轼历经"乌台诗案"的政治风波,其"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的超然,与"水落石出"的意象形成精神共鸣。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体现着中国哲学"观物取象"的认知传统。

在当代语境中运用此语,当注意其三重境界:表层指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中层喻真相大白的认知过程,深层则蕴含对事物本质的执着追寻。苏轼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两赋一词",正是通过"水落石出"般的层层剥离,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这种由外而内、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路径,对当今时代仍具启示意义。

要之,"水落石出"非仅修辞之巧,实乃熔铸了文学审美、哲学思辨与生命体验的文化结晶。读东坡之文,当于此等细微处见其精神。
+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25-7-21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水落石出"的意象流变与苏轼的哲学诠释》

"水落石出"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宋代理学影响下的自然观照方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首创此语时,尚停留在对山间四时的客观描摹;而至苏轼《后赤壁赋》,则已升华为融合人生体悟的哲学命题。这种语义的嬗变,恰是宋代文人"格物致知"思维方式的典型体现。

考苏轼《后赤壁赋》创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正值"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时期。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句,表面写冬夜赤壁之景,实则暗含双重隐喻:其一,以水文变化喻政治风云,暗指新党旧党之争终将真相大白;其二,以石之本质显现,寄托"复见天地心"的理学追求。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书写,正是苏轼"万物静观皆自得"哲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从训诂学角度考察,"水落石出"的语义结构颇具深意。"水"属阴柔变动之物,"石"为阳刚恒定之体,二者构成《周易》"既济"卦象。苏轼在《东坡易传》中特别强调:"水石相激而理见",这种认知与程颐"体用一源"之说遥相呼应。故后世用此成语多含拨云见日之褒义,实源于宋代理学家对"理在气先"的普遍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水落石出"的运用,较之欧阳修更显辩证思维。《醉翁亭记》将其列为四时景象之一,而苏轼则通过"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追问,赋予其历史纵深感。这种处理方式,使自然意象具备了认识论价值,为成语的抽象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今人使用此语,当知其中蕴含的认知逻辑:真相的显现如同水退石现,既是客观规律使然,亦需主体格物之功。苏轼在黄州期间的《答李端叔书》中言"自得罪后,深自闭塞",正是以"水落"般的退守姿态,终得"石出"式的精神超越。这种处世智慧,或许才是成语历久弥新的深层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