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0|回復: 1

[成语典故] 分庭抗礼

[複製鏈接]
是飞 發表於 2016-9-19 0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分庭抗礼〗相关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分庭抗礼〗涵义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分庭抗礼〗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分庭抗礼〗辨析

〖分庭抗礼〗读音:fēn tíng kàng lǐ

〖分庭抗礼〗近义词:平起平坐、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和衷共济

〖分庭抗礼〗反义词:齐心协力

〖分庭抗礼〗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

〖分庭抗礼〗造句

1、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2、他敢和我分庭抗礼,真是胆大妄为。

3、实际上,妖精聪明极了,完全有能力与巫师分庭抗礼。

4、或者与之分庭抗礼,共同促进中国篮球的发展。

5、产联很快就发展成一个足与劳联分庭抗礼的组织。

6、这两派人马分庭抗礼,直到现在。

7、宇哥,你这一天考虑的怎么样?有没有兴趣与那些人分庭抗礼

8、他自立门户,与老师分庭抗礼

9、道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可以和血刀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成语典故: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

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

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

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分庭抗礼〗成语接龙:

分庭抗礼→礼让为国→国泰民安→安身立命→命若悬丝→丝分缕析→析肝刿胆→胆大如斗→斗酒只鸡→鸡犬不闻→闻风而起→起早贪黑→黑灯瞎火→火烛小心→心神不定→定于一尊→尊师贵道→道不举遗→遗芳余烈→烈日炎炎→炎黄子孙→孙康映雪→雪窗萤火→火尽薪传→传宗接代→代马望北→北风之恋→恋酒迷花→花样新翻→翻江倒海→海市蜃楼→楼船箫鼓→鼓盆之戚→戚戚具尔→尔雅温文→文从字顺→顺口开河→河汾门下→下笔成文→文韬武略→略见一斑→斑斑点点→点水不漏→漏卮难满→满袖春风→风斯在下→下塞上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起平坐→坐无虚席→席门穷巷→巷尾街头→头痛脑热→热肠古道→道高望重→重熙累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腾蛟起凤→凤翥鸾回→回肠寸断→断章摘句→句比字栉→栉沐风雨→雨散云收→收锣罢鼓→鼓旗相当→当门抵户→户曹参军→军临城下→下里巴人→人尽其才→才德兼备→备尝艰苦→苦大仇深→深切着明→明心见性→性急口快→快心满志

 
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6-29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分庭抗礼"的礼制本义与当代转义》

"分庭抗礼"典出《史记·货殖列传》,其本义乃先秦宾主相见之礼。《周礼·秋官》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郑玄注"宾主分庭而立",正是此礼制之渊源。考诸《仪礼·士相见礼》,宾主"入门右""升堂北面"的方位规制,实为"分庭"仪轨的具体呈现。孔子使子贡"所至国君无不抗礼"的记载,恰体现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引发的礼制变革。

此成语的深层意涵,当从"礼"字解之。《说文》训"礼"为"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而"抗礼"之"抗"非对抗之意,实为"亢"之通假,《尔雅》释"亢"为"对等"。故"分庭抗礼"本指宾主以平等之仪相待,此乃周代"礼以别异"精神的具体实践。观孔子追渔夫而执弟子礼的典故,恰反证真正的"抗礼"需以道德修养为根基,非形式上的对等。

今人用此语多取"平起平坐"之义,实为词义转移的典型例证。按《荀子·礼论》"礼者,贵贱有等"之说,先秦礼制本强调差序,而今义则凸显平等,此中转变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演进。然需辨明者,当代语境中的"分庭抗礼"已剥离原初的礼制内涵,转为纯粹的实力抗衡表述,如鲁迅杂文之不可企及,实与古义相去甚远。

至若反义词"齐心协力"之设,尤见古今思维之异。古人以"分庭"为礼之常经,今人以"齐心"为事之根本,这种价值取向的变迁,正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注脚。治国学者在运用此类成语时,当明其本源,察其流变,方能在古今对话中保持学术的严谨性。
梅花 發表於 2025-7-15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分庭抗礼"的礼制本义与当代转义》

"分庭抗礼"典出《史记·货殖列传》,其本义乃先秦宾主相见之礼。《周礼·秋官》载"大行人掌大宾之礼",郑玄注云:"宾主分庭而立,揖让而升。"此即"分庭"之制,宾主各立庭院东西两侧,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正体现春秋时期"士"阶层崛起后,贤者与诸侯在礼制框架下的对等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此礼制实践实为周代"以礼制序"政治智慧的体现——通过仪式化的空间安排,既维护等级秩序,又为人才流动提供弹性空间。

考诸《孔子家语》,渔父典故中"分庭抗礼"的深层意涵值得玩味。孔子对渔父"再拜而进"的举动,恰是"分庭"礼制的精神延伸——超越身份差异的相互尊重。王肃注此段谓:"圣人无常师,故虽渔父犹师之。"这种打破社会阶层局限的礼敬,正是儒家"敬"观念的生动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渔父批评孔子"偏行仁爱",与《论语》"过犹不及"的中道思想形成互文,暗示真正的"抗礼"需建立在思想对话基础上。

当代语境中,"分庭抗礼"的转义现象颇具启示性。从司马迁记载的子贡事例,到现代汉语中"平起平坐"的引申义,该成语完成了从具体礼仪到抽象关系的语义迁移。这种迁移实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普遍规律——如"鼎足而立"等空间隐喻的类似演变。但需警惕的是,当下使用中常忽略其"相互尊重"的本义内核,仅强调对抗性。观诸"产联与劳联分庭抗礼"等例句,若失却"抗礼"所含的礼制约束,则易沦为纯粹对立。

在文化重建的当代语境中,我们应当还原"分庭抗礼"的双重维度:既保持各自立场的独立性(分庭),又维系相互尊重的对话基础(抗礼)。《礼记·曲礼》云"礼者,自卑而尊人",这一精神对于处理现代社会的各种竞争关系,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