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3|回復: 0

[儒家学说] 孝亲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9-17 2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孝亲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孝亲之道: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

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教有很大区别。基督教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教有所不同。犹太教和基督教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基督教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儒家文化主张对父母要『生,事之以礼;死,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父母在生时要在物质上尽力供养,在态度上恭敬和顺,父母过世后依然要如同他们在生时一样供奉祭祀。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同情,宽恕,主张推己及人,仁人爱物,『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又肯定『爱有差等』。『爱』之所以有差等,是由血缘的远近所决定的。最该爱的是父母(自身生命的来源),其次是兄弟(自身的同胞手足),因而,『孝』与『弟』就是最重要的家庭道德,是一个人能否仁人爱物的根基,也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也弘扬博爱道德,致力于培养『民胞物与』的境界与情怀,不过,儒家认为,要求一个人『爱无差等』,即爱别人跟爱他的父母兄弟一样,是不自然、不合理、不近人情的,因为血缘关系才是最根本的人际关系,『我』的爱是从跟『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依次扩展出去的。


在与『我』有血缘关系的人中,对生身父母的爱是最重要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一位正在上课的高中老师在地震发生瞬间不顾学生,只身逃离。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当时的情况,引发强烈谴责,因此得到了『跑跑』的绰号。事后,『跑跑』先生公开声称,如果当时自己的母亲和女儿同时在场,他很可能会救女儿而不是自己的母亲。按照儒家的传统道德理念,在危难中,儿子毫无疑问地应该先救生养了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生养之恩与生命价值高于女儿。这种把母亲生命的价值放在女儿和自己之后的言论,在传统中国社会无疑会被视为忤逆不孝,这就好像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期,有人敢公然宣称不信上帝一样的可恶。

正因为个体生命来源于父母,在儒家传统中,父母对儿女行使体罚就具有正当合理性。『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棍子底下出好人』,父母既然生养了儿女,当然有权对之实行责罚。对于父母的责罚,儿女应该痛悔己过,顺受无怨。〖圣经·旧约〗记载了亚伯拉罕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亚伯拉罕毫不怀疑上帝的绝对权威和其要求的合理性,遵照上帝之命,用独子献燔祭。同样,在中国传统孝子们的心目中,生身父母就是自己的上帝,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与绝对权威,父母的任何要求责罚都有其合理性,都应该和婉顺应。

胡适成名于上个世纪初期全盘反儒家文化的激进新文化运动,他逝世时,蒋介石在挽联中称之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位新文化运动大将是深受传统儒家孝亲宗教陶冶同化的孝子。在〖四十自述〗一书中,胡适生动描述了童年时代寡母对他十年如一日的孝亲『布道』,以及在做人和学习方面的严格督导,包括犯错时所受到的训责和体罚。中年胡适深深感激母亲,赞美自己的寡母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将自己做人和为学的成就归功于母亲教子有方。青年时期,胡适曾一度因失意而酗酒浪荡,一次大醉后与巡捕争斗被关押了一夜,清醒后,他看着镜中狼狈的自己,想起了在家乡时时期盼他成才的母亲,决心痛改前非。不久,他考取了官费留美,数年后学成归国,迅速在学术文化界爆得大名。胡适广受到异性青睐,在婚姻问题上却惟母命是从,对母亲包办的发妻始终爱护不弃。三岁丧父的胡适对父亲毫无感性印象,却致力于从父亲遗留的文字中追寻其思想轨迹。在〖四十自述〗中,他称自己明理性重经验的为学路径是步父亲的后尘。他不仅学成后扬名显亲,还整理出版了父亲的全部遗著,晚年在〖口述自传〗中,他进而大量补述了父亲一生的主要事迹。综观胡适的生平可见,父母在他生命中的地位近乎神明,母亲的『布道』内化为他的人生动力,他的生命可谓是实践父母期待的一生。胡适的作为正是儒宗孔子所主张的君子当『善述父之事,善继父之志』的具体实践。

因为『孝亲』,孝子必然会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自己的荣誉。『孝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儒家认为,生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能损毁,应该爱惜。人生一世,要好好做人,努力做事,在家尽孝道,在外行忠信,为父母争气,为祖宗争光。记得曾看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的电视访谈节目,赵女士说自己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上做事,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动力,那就是要为父母争光。赵小兰是姐妹中的老大,她的几个妹妹也都很出色。在她的家庭教育中,中国传统『孝道』仍然起着作用。

应该说明,基于父系家族人伦道德的传统,儒家孝道与崇尚个体自由、人权、人人平等的现代世界普世价值有重大冲突,因而,维护父子、君臣、男女三大不平等人际关系的传统儒家『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断裂不可避免,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武断口号并非历史偶然。儒家文化在大断裂后的再度复兴必须经过重大转型改造。不过,儒家仁义道德和孝道的精华,诸如敬爱、感恩、善待和回报生养了我们的父母,珍爱生命,和睦家庭,并从家庭伦理进而扩展到社会,立己立他,尽忠守责,仁人爱物,乃至『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社会,因此显身扬名,荣耀我们的父母,等等,无疑应该在充分尊重个体自由、人权与人人政治平等的文化框架内继续在个人生命中发挥作用,为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与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杨丹荷)

汪柯 發表於 2025-7-14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亲之道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本体性地位》

孝亲之道乃儒家文化之核心要义,其精神实质远非简单的行为规范,而是贯通天地人的伦理本体。观《论语·学而》所载"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儒家将孝亲视为道德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本文拟从三个维度阐发其精微义理。

一、孝道作为生命伦理的本体依据
儒家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确立生命的神圣性。《孝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将孝亲上升为宇宙法则。较之基督教"爱上帝胜过父母"的教义,儒家更强调"亲亲而仁民"的差等之爱。程颐所谓"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正是此理。父母作为个体生命的直接赋予者,其神圣性不假外求,此乃儒家"报本反始"的宗教性体现。

二、孝道实践的双重维度
《礼记》提出"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的完整体系。在事生层面,孔子强调"色难"(《论语·为政》),要求子女保持恭敬和悦的态度;在事死层面,"慎终追远"的祭礼制度,实为"民德归厚"的教化机制。朱熹《家礼》特别指出,祭祀活动中的"如在"精神,本质是通过仪式建构永恒的精神联结。

三、孝道的哲学延伸
从"亲亲"到"仁民爱物"的推扩过程,构成儒家"修齐治平"的理论基础。王阳明《传习录》云:"孝弟是良知发用最真切处",揭示孝亲乃道德实践的原初场域。这种由近及远的伦理拓展,既不同于墨家的兼爱,亦有别于基督教的普世博爱,形成独特的"同心圆"式道德实践模式。

要言之,儒家孝亲之道实为贯通形上形下的生命智慧。在当代社会转型中,重思孝道"报本反始"的深层意蕴,对于重建家庭伦理、培育道德情感具有重要启示。然须注意,传统孝道中的尊卑观念需经创造性转化,方能适应当代平等价值,此乃另一值得深究的课题。
钱底 發表於 2025-7-18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亲之道在儒家伦理体系中的本体性地位》

孝亲之道乃儒家文化之核心要义,其内涵远非寻常伦理规范可比。考诸《论语》《孝经》诸典,可见孝道实为贯通天人、连接古今的文明枢轴。今就孝亲之本源意义、实践维度及文化特质,略陈管见如次。

一、孝道之本体论根基
儒家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确立生命本源意识,《孝经》开篇即言"夫孝,德之本也",此"本"字具有双重意蕴:既是道德实践之始基,更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确认。相较于基督教"上帝造人"的超越性创造观,儒家将生命延续的神圣性落实于血缘谱系,形成"慎终追远"的纵向伦理结构。程颐所谓"仁理从孝弟开端",正是此理。

二、孝亲的实践辩证法
孔子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构建起三维实践体系:
1. 物质奉养需"致其敬"(《礼记·内则》),强调"色难"之心理恭敬重于物质供给
2. 精神承志要求"几谏"(《论语·里仁》),体现"从义不从父"的辩证智慧
3. 终极关怀通过祭祀实现"祭如在"的时空超越,使孝道突破生物性局限

三、文化比较视域下的特质
较之基督教"爱上帝胜过爱父母"的诫命,儒家"孝悌为仁之本"的命题展现出:
1. 伦理实在性:将抽象之"仁"具象为可感知的血缘情感
2. 实践次第性:朱子《小学》明示"自孝弟始,推而达于天下"的扩充路径
3. 神圣世俗性:通过"家礼"将宗教情感转化为日常仪轨,形成"门内之治恩掩义"的特殊场域

四、现代性启示
在个体化浪潮中,孝道蕴含的"反哺"机制具有重要调节功能。王阳明《传习录》云"孝悌是人心一点良知",提示我们:当代孝道重建当超越形式化赡养,回归"养志"的精神本质。若能以"祭如在"的诚敬态度活化传统,或可为现代人的意义焦虑提供文明药方。

要之,儒家孝亲之道实为一种"具身化的宇宙论",通过血脉传承将个体嵌入永恒的生命之流。这种既重现实人伦又具超越维度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对人类伦理思考的独特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