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55|回覆: 0

[成語典故] 三顧茅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6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三顧茅廬】相關人物

劉備(161年——223年),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爲先主。

諸葛亮(181年——234年),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爲武興王。

【三顧茅廬】涵義

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爲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三顧茅廬】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三顧茅廬】辨析

【三顧茅廬】讀音:sān gù máo lú

【三顧茅廬】近義詞:禮賢下士

【三顧茅廬】反義詞:拒人千里、妄自尊大

【三顧茅廬歇後語】:劉備訪賢

【三顧茅廬】用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三顧茅廬】造句

1、校長三顧茅廬,誠懇地邀請爺爺再返學校代課。

2、他一再來請你到學校主持教務,真有三顧茅廬之誠意,你怎能不去助他一臂之力?

3、新任廠長三顧茅廬,終於把他請出來當總工程師。

4、劉廠長三顧茅廬,終於把身懷絕技的老工人請回廠。

5、一條紅線把緣牽,兩情相悅把愛戀,三顧茅廬把你約,四面楚歌情敵戰,五花八門哄你歡,六神無主看見你,七上八下想娶你,嫁給我!

6、爲了表示誠意,我決定三顧茅廬,請王先生出馬協助。

7、他是我老闆三顧茅廬地求來的人才,聽說對改善經營的策略很有一套。

8、董事長以三顧茅廬的誠心,到處延攬人才。

9、大名鼎鼎的劉備也放下架子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10、還是想試一試看是否有人有“三顧茅廬”的精神呢?

【三顧茅廬】成語典故: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爲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臥龍崗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準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臥龍崗。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

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三顧茅廬文言文】: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爲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三顧茅廬白話文】:

諸葛亮親自耕種田地,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當時的人沒有誰承認這一點。只有博陵崔州平,穎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劉備駐軍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嗎?”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到他那裡去拜訪,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門來,您應當屈身去拜訪他。”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爲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爲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玲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才平靜下來。

【三顧茅廬】成語接龍:

三顧茅廬→廬山真面→面授機宜→宜家宜室→室怒市色→色厲膽薄→薄暮冥冥→冥漠之都→都頭異姓→姓甚名誰→誰是誰非→非親非故→故作玄虛→虛張聲勢→勢孤力薄→薄技在身→身敗名裂→裂石穿雲→雲悲海思→思歸其雌→雌雄未決→決命爭首→首尾相應→應天從人→人中騏驥→驥服鹽車→車殆馬煩→煩言碎辭→辭巧理拙→拙嘴笨舌→舌敝唇焦→焦心熱中→中道而廢→廢書而嘆→嘆爲觀止→止渴思梅→梅妻鶴子→子孝父慈→慈悲爲本→本末源流→流離播遷→遷鶯出谷→谷馬礪兵→兵荒馬亂→亂作一團→團花簇錦→錦上添花→花好月圓→圓顱方趾→趾踵相錯→錯落參差→差強人意→意在筆先→先發制人→人歡馬叫→叫苦連天→天府之國→國而忘家→家長禮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顧→顧此失彼→彼棄我取→取義成仁→仁人義士→士飽馬騰→騰達飛黃→黃卷青燈→燈火萬家→家常便飯→飯來張口→口誦心維→維民所止→止於至善→善男信女→女中丈夫→夫子自道→道高魔重→重三疊四→四角俱全

【三顧茅廬】歷史典故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劉備是一個有志氣、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終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們的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麼泥濘,任務多麼艱巨,只要我們有毅力、有目標,最終一定會成功。

另外,劉備得到諸葛亮後感覺就象魚兒得到水一樣,說明劉備胸懷大志,尊重人才,善於團結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充分發揮大家的長處,努力提高自己,使整個集體充滿戰鬥力。聯繫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其他同學學習。

 
蔡去 發表於 2025-7-10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顧茅廬的禮賢之道與政治智慧】

"三顧茅廬"典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及【出師表】,其事雖簡,然蘊藏中國傳統政治倫理之精髓。今試從禮制規範、人才觀與戰略格局三端論之。

一、禮制規範:帝王屈尊的儀式重構
按【禮記·曲禮】"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劉備以左將軍之尊三詣草廬,實顛覆"君使臣以禮"的常規秩序。漢代博士弟子謁見師長尚需"執摯爲禮"(【儀禮·士相見禮】),而劉備風雪中"凡三往"(【三國志】注引【魏略】),以"再拜"之儀待布衣,此非徒形式之恭,實爲重構"尊德重於尊位"的政治倫理。諸葛亮【出師表】特記"猥自枉屈"四字,正是對這種超規格禮遇的深刻回應。

二、人才觀:雙向選擇的典範
此事迥異於燕昭王築黃金台之單向招賢。考【蜀記】載諸葛亮初見劉備即陳"跨有荊益"之策,可見三顧過程實爲雙向考察:劉備觀其"臥龍"之才,孔明驗其"弘毅"之志。王夫之【讀通鑑論】謂"主臣相遇,各有所試",恰點明此中機杼。後世但言劉備誠心,卻忽略諸葛亮"每自比管仲樂毅"(【三國志】)的待價而沽,此實開中國知識分子"擇主而事"傳統之先河。

三、戰略格局:政治表演的深層意涵
細勘【華陽國志】,劉備三顧時正寄居新野,兵不過數千。其大張旗鼓訪賢,實爲戰略性政治宣言:既向荊州士族示好,又昭示"漢室正統"的政治品牌。錢穆【國史大綱】指此事件"象徵意義大於實用價值",確爲的論。諸葛亮【隆中對】中"信義著於四海"的規劃,恰與劉備塑造的仁君形象形成互文。

今人用此典多側重"誠心"表象,實則忽略其中蘊含的複雜政治智慧。曾國藩【冰鑒】云"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三顧茅廬之所以垂範千年,正在於它完美演繹了"君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史記·刺客列傳】)的古典政治契約精神。此中深意,足爲今世用人者鑒。

(全文798字)
wbg10 發表於 2025-7-20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顧茅廬的禮賢之道與政治智慧】

"三顧茅廬"典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其事雖簡,然蘊藉深遠。作爲中國政治文化中"禮賢下士"的典範,此典故實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禮制之誠:劉備"凡三往"的儀式性
【出師表】"猥自枉屈"四字,實道盡古代君臣遇合之要義。漢代徵辟制度本有"特徵"之制,然劉備以左將軍之尊,親赴草廬凡三次,此非徒具形式。【禮記·曲禮】云:"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劉備之三顧,正合"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之反例,其打破身份藩籬的誠意,已暗合【周易】"陽爻居五,下應九二"的"大人造命"之象。

二、時勢之辨:建安十二年的政治玄機
細考【諸葛亮傳】裴注引【魏略】,可知三顧之事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正值曹操北征烏桓、劉表病篤之時。劉備此時"駐兵新野"已七年,急需戰略突破。諸葛亮【隆中對】所言"跨有荊益"之策,實爲對漢末地緣政治的精準把握。所謂"三顧",實乃歷史機遇與個人才略的共振,非僅君臣知遇的佳話。

三、文脈之承:從"三聘"到"三顧"
此典可溯至【孟子·萬章】載商湯"三使往聘"伊尹,然劉備之舉更具轉折意義。漢代經學強調"君使臣以禮",但實踐中多流於"策書徵召"的形式。劉備突破"天子不召師"的舊制,以行動重構"尊德樂道"的政治倫理,此即范仲淹所謂"不以位勢屈天下士"的實踐典範。

今人用此成語,多側重"誠意"表象,而忽略其中"時中"智慧。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夫爲君之道,必先存百姓",劉備三顧的本質,實爲亂世中重構政治合法性的戰略選擇。故【文心雕龍】稱此事"義生文外",其價值不在禮節形式,而在開創"君臣共治"的新型政治範式。後世王夫之【讀通鑑論】特贊此"得士者昌"的深意,可謂的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