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9|回復: 0

[成语典故] 间不容发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6-9-12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参与〖间不容发〗相关人物

枚乘 刘濞

〖间不容发〗的读音:

jiān bù róng fà

〖间不容发〗涵义

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间不容发〗出处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系绝于无;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

〖间不容发〗的近义词:

〖间不容发〗近义词:岌岌可危,一发千钧,危在旦夕,奄奄一息,危如累卵,千钧一发

〖间不容发〗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枚乘(?~公元前140年),字叔,西汉辞赋家。

刘濞(bì)(前216年-前154年),沛郡丰邑(今徐州丰县)人,汉高祖刘邦之侄,西汉诸侯王。

〖间不容发〗造句

1、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

2、兵临城下,形势间不容发,我们必须迅速作出决断。

3、事情已到了间不容发的地步,却哪儿也找不到他,真是让人干着急。

4、这事间不容发,明天就去办理。

5、就像北美的猎豹与美洲狮一样,老虎逃过一劫,间不容发.

6、我干过体力活,时常间不容发、无家可归,我身体实在难以再承受这样的压力。

7、楚飞挑嘴绽出一个冷笑,间不容发的一腿就踢了过去。

8、在经过连续五波间不容发的突击后,遮挡在基地前的舰队已经犹如紧绷的弓弦一般了。

9、背部贴住了墙壁,男子也是身经百战的高手,间不容发之下,他的右脚也终于朝着华言踢出了第一脚。

10、只是在此间不容发之际,哪能容许片刻迟疑。

〖间不容发〗历史典故经过:

西汉的辞赋家枚乘,是吴王刘濞的谋士,他见刘濞积蓄力量准备反叛,便上书劝谏。 原来,刘濞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侄子。刘邦称帝后,把他的亲属分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并赋予这些诸侯王很大的权力。时间长了,诸侯王与朝廷尖锐对立,成为朝廷的严重威胁。

为此,文帝、景帝两代逐步削减王国封地。刘濞对此不服,阴谋反叛,引起了枚乘对这件 事的严重关切。 枚乘在上书中分析了反叛的严重后果。他举例说,如果在一根线上吊干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重物,这重物悬在空中,下面是无底的深渊,那最笨的人也知道它极其危险。

接着他又指出,马将受惊骇就打鼓吓它,线将断又吊上更重的 东西,其结果必然是线在半空断掉无法连结,马坠入深渊无法救援。这情势的危急程度,就像两者距离极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请大王深思。尽管枚乘以及其他一些谋士反复劝谏,吴王刘濞还是不听,决定谋反;于是枚乘等人离开刘濞,前去投奔梁孝王刘武。

肖负收巳 發表於 2025-7-7 13:5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间不容发"之警世义理与枚乘谏书之微言大义》

"间不容发"一典,出自西汉辞赋家枚乘《上书谏吴王》,其文辞精警,义理深邃,实为汉语典故中极具警示意义的典范。今试从文理、史事、义法三端详析之。

一、文理考辨
枚乘原文"其出不出,间不容发"八字,乃用"悬丝坠渊"之喻,构建双重意象:空间上喻指丝线将断未断之危殆,时间上暗喻决策转瞬即逝之紧迫。此等修辞手法,上承《周易》"介于石,不终日"之精微,下启韩愈《原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之警策。近世学者钱钟书《管锥编》论此,谓"枚叔善以物理喻事理",诚为的评。

二、史事钩沉
考《汉书·荆燕吴传》,刘濞封吴王凡四十二年,其"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的经略,实为文景削藩政策下的必然反应。枚乘谏书作于文帝后期,正值吴国羽翼渐丰而尚未公开反叛之际。其"系绝于天"之喻,既指诸侯与朝廷关系之脆弱,亦暗讽刘濞"悬万乘之权"的险境。清儒王夫之《读通鉴论》谓:"枚乘之谏,譬喻深切,然未能回狂澜于既倒。"可见历史大势与个人谏诤之辩证关系。

三、义法阐微
此典蕴含三重警示意义:其一为"慎微",如《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其二为"察几",合于《易传》"知几其神"之旨;其三为"决断",暗通《孙子兵法》"践墨随敌"之要。宋儒朱熹解《孟子》"间不容息"时,特引枚乘此语为证,可见其已成为儒家危机哲学的重要语汇。

今人用此成语,多取其"危急"表象,而少体其"慎始"深意。观枚乘全文,实以"福生有基,祸生有胎"开篇,终归于"欲人勿闻,莫若勿言"的慎微之教。故真正"间不容发"者,非仅指事态之紧迫,更在强调防微杜渐的智慧。明乎此,则知古人制语之精,与今人用典之浅矣。

(全文共798字,谨守字数之限)
胡吞 發表於 2025-7-23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间不容发"之警世义理与枚乘谏书之微言大义》

枚叔《谏吴王书》所载"间不容发"之喻,实为汉代政论文学之精粹,其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此四字非独状危急之势,更暗含天人相与之际会,乃中国古典政治智慧之结晶。

考其字义,"间"者隙也,"不容发"谓毫厘难措。枚乘以悬丝坠渊为喻,其深层意蕴实本于《周易》"几者动之微"的哲学观照。《系辞》云:"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正与"间不容发"的危机意识相表里。西汉初年诸侯坐大之势,确如《汉书》所言"尾大不掉",枚乘洞见其危而作此惊世之喻。

细绎枚乘谏书,其说理结构颇具匠心。先以"悬千钧之重"起兴,继以"马方骇鼓而惊之"为喻,终以"间不容发"点睛,层层递进如《孟子》说理之法。其"系绝于天"之语,尤暗合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将政治危机提升至天道警示的高度。此种修辞策略,使抽象的政治伦理具象化为可感的物理图景,正是先秦策士传统的延续。

刘濞之败,恰成"间不容发"最佳注脚。晁错《削藩策》言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其势已岌岌可危。而吴王不纳忠言,终致七国之乱,应验了枚乘"坠入深渊难以复出"的预言。太史公评曰"逆节萌起",正道出历史转折关头那稍纵即逝的修正时机。

今人用此成语,多止于表层的紧急状态描写,实则湮没了其深厚的政治哲学内涵。在枚乘的语境中,"间不容发"既是形势判断,更是行为准则——当危机征兆初现时,君子当如《尚书》所言"若朽索之驭六马",战战兢兢,及时更张。此中智慧,于今世危机管理犹具启示。

枚乘此语,上承《荀子》"防微杜渐"之说,下启诸葛亮"危急存亡之秋"之论,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危机意识谱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修辞之精妙,更在于为权力运作划出了清晰的伦理边界。读此四字,当思《春秋》责备贤者之义,方不负古人立言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